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老干科患者留置picc管的维护及管理方法,提高picc留置管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使患者得到有效的长期输液。【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的 210例的置管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及合理的护理流程;并对其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和维护常识,做好定期维护和护理。【结果】病区及门诊的210例置管患者的有效置管维护管理和合理护理流程,保障了picc的护理质量,减少了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均获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老干科患者 picc置管 维护 管理
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操作简单、感染率低、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已在老干病房中广泛应用。PICC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护士输液理念,使护士输液不只停留在钢针、留置针水平,同时减少护士劳动量及无效工作量,为患者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性化服务。它解决了血管条件差和长期需要输液治疗患者的输液难题,成为长期带病老年人临床治疗和急救给药的重要途径。它避免了高浓度强刺激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以及药物的外渗,但是也易引发血栓、静脉炎、导管堵塞和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2年来我科为210例的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维护,规范化管理及合理的护理流程是PICC置管安全的有力保证,现将维护和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例患者均为置管患者,年龄72-94岁,诊断分别为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均因长期住院及营养输液支持,需要留置PICC导管,置管时间15天到16个月不等,患者置入的导管采用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 I C C导管,规格为4F。在门诊维护PICC的置管患者11例,住院患者124例。其中男187例,女12例。
1.2 结果
患者有7例感染拔管,13例死亡,8例出院拔管,9例转科继续治疗。
1.3 方法
1.3.1 门诊护理模式
出院后病人建立档案 建立PICC置管维护手册记录有患者一般资料、一般情况、穿刺点位置、置管的血管、摄片的管子尖端位置、B超检查情况,是否发生并发症、拔管情况等,及详细记录患者PICC维护日期、置管刻度、穿刺点、液体滴速、穿刺点敷料纱布、贴膜等情况,交代注意事项,维护时间及一些在家的健康宣教。
1.3.2 住院护理模式
患者住院期间,因干疗科分6个病区,置管病人较分散,在PICC管的维护上有着一套较为完善的护理措施。科室设立PICC小组,由各楼PICC置管人员组成。各楼层由责任护士主要进行维护。科室定期进行PICC管的维护和考核。一旦有患者发生PICC管的任何问题,都第一时间由维护者报告给PICC小组,再共同商讨对策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导管每周至少需要维护1次,才能有效防止置管并发症,保证导管使成用寿命,因此导管留置时间越长, PICC导管的维护就越重要[1]。
1.3.3 护理流程
按照一套合理而完整的护理程序进行PICC管的维护,整个过程严格无菌操作。护理结束后,完善记录PICC维护表。
1.3.3.1 更换无菌透明敷贴:应严格无菌操作,首先按血流方向轻撕敷贴,防止导管带出,用碘伏由穿刺点向外旋转消毒皮肤[2]且消毒皮肤范围大于敷贴的面积。消毒时注意外管的消毒,动作轻柔,防止导管脱出。如发现敷贴卷边,污染、潮湿、应及时更换。并在敷贴上记录更换日期、时间。
1.3.3.2 一次性肝素帽的更换:每周更换严格无菌操作,先用生理盐水预冲肝素帽,取下旧肝素帽,消毒导管连接器的外壁,再连接新的肝素帽固定好便可。
1.3.3.3 导管堵塞的处理:临床中导管堵塞较常见。因老年患者血浆比黏稠度高,易促进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常致导管堵塞表现为输液不畅及管道阻塞。常见原因为导管内血流回流凝血、药物沉淀物堵塞、输入胃肠外营养液或血液制品时未及时冲管发生沉积管阻塞、封管不当阻塞;先将管夹紧消毒管口,观察管腔内有无异物,以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正压冲洗,观察管道是否通畅,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其原理主要是生理盐水对血管无刺激性,用生理盐水封管可达到冲管,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持续刺激。如遇不畅可用肝素稀释液(肝素钠1ml加100ml生理盐水配置)抽吸,借负压使肝素溶液与血栓充分接触,边抽边推反复多次,阻塞的管腔多会通畅。在无效时,接三通用5000u/ml尿激酶,负压方式灌注导管内,20-30分钟回抽,反复多次至导管通畅再冲管封管。
1.3.3.4 PICC管的固定: 测量、记录PICC管外露长度 呈“S”或“u”型固定外露管,缓冲强力牵拉,以免不慎将内管脱出。
1.3.3.5 观察PICC管穿刺点及周围的皮肤 有无红肿、渗出、渗血、渗液等。每班认真进行交接。
1.3.3.6 老年病人血管弹性差,脆性大,均有不同程度的硬化, 其血管受生理病理改变的内因影响及外周作用,血管越差,静脉炎的发生率也越高,一旦发生静脉炎,及时给与对症处理。另外老年病人血液黏稠、凝血功能差、血管老化,在穿刺及维护PICC时存在一定的困难[3]。并且强调对老年痴呆的、意识不清、躁动的患者更要加强PICC管周的固定,使用弹力绷带、手套或自制丝袜等防护用品,防止意外脱管。
1.3.4 病原微生物检查
取患者PICC管内血做细菌培养或取穿刺点皮肤拭子和输液接头接管处拭子,送检验科进行真菌培养和细菌培养,确定是否属于导管相关感染给予拔管。
1.4 小结
通过病房-门诊病人的护理模式,建立起一个完善PICC管的维护和管理,有效地保证了PICC管维护的连续性、完整性和通畅性,减少了置管并发症,延长了管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置管老年患者的依从性,同时配合开展PICC管维护的健康宣教,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也提升了患者对干疗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黄丽梅,蔡姣芝,欧艳凌,等.PICC导管护理门诊的建立与实施[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1;19(5):337~338
[2]盛齐英,史祥平.老年患者应用PICC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12):158~160
[3]葛莉娜,刘军.老年病人PICC置管的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大学学报,2007;36(5):620~621
【关键词】 老干科患者 picc置管 维护 管理
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操作简单、感染率低、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已在老干病房中广泛应用。PICC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护士输液理念,使护士输液不只停留在钢针、留置针水平,同时减少护士劳动量及无效工作量,为患者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性化服务。它解决了血管条件差和长期需要输液治疗患者的输液难题,成为长期带病老年人临床治疗和急救给药的重要途径。它避免了高浓度强刺激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以及药物的外渗,但是也易引发血栓、静脉炎、导管堵塞和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2年来我科为210例的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维护,规范化管理及合理的护理流程是PICC置管安全的有力保证,现将维护和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例患者均为置管患者,年龄72-94岁,诊断分别为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均因长期住院及营养输液支持,需要留置PICC导管,置管时间15天到16个月不等,患者置入的导管采用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 I C C导管,规格为4F。在门诊维护PICC的置管患者11例,住院患者124例。其中男187例,女12例。
1.2 结果
患者有7例感染拔管,13例死亡,8例出院拔管,9例转科继续治疗。
1.3 方法
1.3.1 门诊护理模式
出院后病人建立档案 建立PICC置管维护手册记录有患者一般资料、一般情况、穿刺点位置、置管的血管、摄片的管子尖端位置、B超检查情况,是否发生并发症、拔管情况等,及详细记录患者PICC维护日期、置管刻度、穿刺点、液体滴速、穿刺点敷料纱布、贴膜等情况,交代注意事项,维护时间及一些在家的健康宣教。
1.3.2 住院护理模式
患者住院期间,因干疗科分6个病区,置管病人较分散,在PICC管的维护上有着一套较为完善的护理措施。科室设立PICC小组,由各楼PICC置管人员组成。各楼层由责任护士主要进行维护。科室定期进行PICC管的维护和考核。一旦有患者发生PICC管的任何问题,都第一时间由维护者报告给PICC小组,再共同商讨对策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导管每周至少需要维护1次,才能有效防止置管并发症,保证导管使成用寿命,因此导管留置时间越长, PICC导管的维护就越重要[1]。
1.3.3 护理流程
按照一套合理而完整的护理程序进行PICC管的维护,整个过程严格无菌操作。护理结束后,完善记录PICC维护表。
1.3.3.1 更换无菌透明敷贴:应严格无菌操作,首先按血流方向轻撕敷贴,防止导管带出,用碘伏由穿刺点向外旋转消毒皮肤[2]且消毒皮肤范围大于敷贴的面积。消毒时注意外管的消毒,动作轻柔,防止导管脱出。如发现敷贴卷边,污染、潮湿、应及时更换。并在敷贴上记录更换日期、时间。
1.3.3.2 一次性肝素帽的更换:每周更换严格无菌操作,先用生理盐水预冲肝素帽,取下旧肝素帽,消毒导管连接器的外壁,再连接新的肝素帽固定好便可。
1.3.3.3 导管堵塞的处理:临床中导管堵塞较常见。因老年患者血浆比黏稠度高,易促进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常致导管堵塞表现为输液不畅及管道阻塞。常见原因为导管内血流回流凝血、药物沉淀物堵塞、输入胃肠外营养液或血液制品时未及时冲管发生沉积管阻塞、封管不当阻塞;先将管夹紧消毒管口,观察管腔内有无异物,以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正压冲洗,观察管道是否通畅,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其原理主要是生理盐水对血管无刺激性,用生理盐水封管可达到冲管,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持续刺激。如遇不畅可用肝素稀释液(肝素钠1ml加100ml生理盐水配置)抽吸,借负压使肝素溶液与血栓充分接触,边抽边推反复多次,阻塞的管腔多会通畅。在无效时,接三通用5000u/ml尿激酶,负压方式灌注导管内,20-30分钟回抽,反复多次至导管通畅再冲管封管。
1.3.3.4 PICC管的固定: 测量、记录PICC管外露长度 呈“S”或“u”型固定外露管,缓冲强力牵拉,以免不慎将内管脱出。
1.3.3.5 观察PICC管穿刺点及周围的皮肤 有无红肿、渗出、渗血、渗液等。每班认真进行交接。
1.3.3.6 老年病人血管弹性差,脆性大,均有不同程度的硬化, 其血管受生理病理改变的内因影响及外周作用,血管越差,静脉炎的发生率也越高,一旦发生静脉炎,及时给与对症处理。另外老年病人血液黏稠、凝血功能差、血管老化,在穿刺及维护PICC时存在一定的困难[3]。并且强调对老年痴呆的、意识不清、躁动的患者更要加强PICC管周的固定,使用弹力绷带、手套或自制丝袜等防护用品,防止意外脱管。
1.3.4 病原微生物检查
取患者PICC管内血做细菌培养或取穿刺点皮肤拭子和输液接头接管处拭子,送检验科进行真菌培养和细菌培养,确定是否属于导管相关感染给予拔管。
1.4 小结
通过病房-门诊病人的护理模式,建立起一个完善PICC管的维护和管理,有效地保证了PICC管维护的连续性、完整性和通畅性,减少了置管并发症,延长了管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置管老年患者的依从性,同时配合开展PICC管维护的健康宣教,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也提升了患者对干疗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黄丽梅,蔡姣芝,欧艳凌,等.PICC导管护理门诊的建立与实施[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1;19(5):337~338
[2]盛齐英,史祥平.老年患者应用PICC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12):158~160
[3]葛莉娜,刘军.老年病人PICC置管的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大学学报,2007;36(5):6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