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调查分析了河南省济源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采用症状自测量表(SCL-90)进行研究。同时又以性别、区域等特征对所测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其差异有无显著性,并对心理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成因分析
为全面了解河南省济源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济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抽样心理测量,测量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
根据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山区、平原乡镇、城区)的不同,随机选出代表学校,再根据比例随机抽样学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1832份,回收1832份,其中有效问卷1831份。在1831份有效问卷中,教师1814人,教工3人,其他14人;大学学历1803人,高中学历12人,硕士学历16人;年龄最大60岁,最小19岁。
二、调查工具与方法
本次测量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群体测试。经过谨慎的筛选,最终选择了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同时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的SCL-90症状自测量表。该量表共有10个因子90个项目,包含比较丰富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等,能全面反映被测试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全貌。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无症状反映的评1 分,轻度评2分,3分为中度,4分为症状相当严重,5分为症状严重。因子总分超过160分就可筛选阳性,各项分数大于或等于2分便可以筛选阳性。
采用无记名问卷式调查,统一指导语,要求独立答卷,20分钟内完成。对所得全部资料输入电脑中,进行一般资料的整理、检验、分析。
三、结果
⒈1831名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总均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本次研究的1831名中小学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总均分比全国常模高,差异显著达到P<0.01水平。所测人群中, 858人量表总分低于160分,973人因子总均分高于160分为阳性。其中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这几个因子分得分大于2分,但未达到3分,被认为有症状但未达到明显的程度,其他因子均分小于2分。说明本研究的1831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全国普通人群差,症状显著。
⒉男女教师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的比较
在男女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中,男教师量表总分得分大于160为419人,女性中554人为阳性。男教师阳性率为53.9%,女教师阳性率为52.5%。从各因子均分来看,女性除在精神病性和恐怖两因子得分比男性稍高外(并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程度),其他各因子总均分都比男性得分要低,且已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被测女教师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比被测男教师好。
山区女教师的总均分要比男教师的低,且差异已达到显著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他两个地区因性别差异而导致的总均分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推断,在山区,女教师的心理素质整体要好于男教师,而在其他两个地区,同一区域的两性心理健康水平差别不大。
平原乡镇教师量表总均分为184.14,山区教师总均分为175.17,城区教师总均分为174.71。三个群体中城区教师的得分最低,平原乡镇教师得分最高,而且平原乡镇教师的得分比较于山区教师和城区教师已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城区与平原乡镇教师的差别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从被测样本看,平原乡镇地区教师的异常症状最明显,相对于这三个地区来说,平原乡镇地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两个地区教师相比差别显著,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整体上要比其他两个地区的教师要低。
⒊不同年龄(分四个年龄段)的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的比较
因子总均分有随年龄而增高的趋势,其中19~25岁年龄段的年轻教师的因子总均分最低,和其他年龄段的教师的得分比较,有症状差异且差异已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极为显著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45~60岁年龄段教师的得分与25~35岁年龄段的教师的得分差异显著,而与35~45岁年龄段的教师得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可以推测,25~35岁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整体好于35~45岁年龄段和45~60岁年龄段的教师,而19~25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明显要好于其他年龄段教师的健康水平。从整体看,所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增加有越来越差的趋势,它们之间呈负相关。
四、分析讨论
⒈济源市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情况
总的来说,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济源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国内普通人群差。这一结果基本上与我们研究前的假设相一致。在研究前,我们曾假设:济源市中小学教师目前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工作复杂,负担重,其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会比较差。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被测教师的焦虑与恐怖因子得分普遍都很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济源市的教育大环境还是能够给广大教师以安全感和依赖感。
⒉ 原因分析
(1)人口统计学因素
从区域看,处于平原乡镇地区的教师的心理状况比其他两个地区的要差些,可能是由于处于城区、山区的夹缝之中,进则有城区相对优越的教学条件、生活条件所带来的希望和压力,退则有山区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所施加的恐惧和不安。这些所谓的“夹缝危机”造成的心理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调整,则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
(2)性别因素
由于传统道德观念对男性的社会成就期望更高些,所以男教师面临的压力更大,心理不平衡者更多。
(3)年龄因素
不同的年龄段的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及工作新鲜感均不同,19~25岁的年轻教师大多未成家,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未来充满希望,加之社会角色单一,精力充沛,生活负担轻,相对而言娱乐方式要多样化,因此这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龄段要好得多。处于25~45岁的教师由于社会角色复杂,社会对于他们的期待要高得多,同时由于生活负担重、工作压力大等原因,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45~60岁年龄组的教师是学校中的老教师,经过前半生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处于既想承担重任、又担心体力不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心理中;同时人到黄昏,面临着退休、家庭、子女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地扰乱其平静的心态。此外,他们处于更年期,一些退行性变化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使他们郁闷、烦躁等。但辩证地看,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这一年龄段被划分为中年期,这一时期的大多数教师尽管已不再有升迁的可能,但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因此在全体教师中心理状况并不是最差的。这可能是他们与处于35~45岁的教师症状差别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原因。
(4)环境因素
中小学教育仍是以应试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应试教育机制。在强大的区域升学竞争机制的压力下,许多教师如“当代隐士”一样,日常活动大多为相对单调的三点一线:家庭——学校——家庭,交往对象大多是需要教导的学生和需要引导的家长,没有时间和机会与社会进行有效地交流,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加之文化娱乐不足,使教师绷紧的心弦得不到松弛,长期下去,极易诱发心理问题。
(5)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我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主要根源之一。教师尤其男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较差,原因主要有:工作压力大,任务多,责任重;社会的过高期望;待遇的不匹配,教师的收入与付出比值较低等等。这些不平衡会引发教师工作无价值和低成就感的自我评价(这也正是教师抑郁因子得分高的原因),从而经常性地引发心理冲突,出现心理问题。
五、建议
首先,我们认为,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肩负着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切身利益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心。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就应该注重改善他们的职业环境,为他们减压、减负,提高待遇,提供广泛多样的、专业的心理压力宣泄途径,如:建立针对教师的正规的心理咨询中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调适心理不适的技巧。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关键要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状况的重视程度,所以要尽快建立心理监测和帮助的长效机制,以便他们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随时解决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
(以上报告仅对抽样样本负责)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上海精神医学,1990,2.
[2]金华.中国正常人(SCP-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
[3]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民族出版社,2005,8
[4] 伯纳德,韦纳著.林钟敏译(1989).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于 洪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成因分析
为全面了解河南省济源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济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抽样心理测量,测量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
根据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山区、平原乡镇、城区)的不同,随机选出代表学校,再根据比例随机抽样学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1832份,回收1832份,其中有效问卷1831份。在1831份有效问卷中,教师1814人,教工3人,其他14人;大学学历1803人,高中学历12人,硕士学历16人;年龄最大60岁,最小19岁。
二、调查工具与方法
本次测量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群体测试。经过谨慎的筛选,最终选择了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同时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的SCL-90症状自测量表。该量表共有10个因子90个项目,包含比较丰富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等,能全面反映被测试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全貌。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无症状反映的评1 分,轻度评2分,3分为中度,4分为症状相当严重,5分为症状严重。因子总分超过160分就可筛选阳性,各项分数大于或等于2分便可以筛选阳性。
采用无记名问卷式调查,统一指导语,要求独立答卷,20分钟内完成。对所得全部资料输入电脑中,进行一般资料的整理、检验、分析。
三、结果
⒈1831名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总均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本次研究的1831名中小学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总均分比全国常模高,差异显著达到P<0.01水平。所测人群中, 858人量表总分低于160分,973人因子总均分高于160分为阳性。其中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这几个因子分得分大于2分,但未达到3分,被认为有症状但未达到明显的程度,其他因子均分小于2分。说明本研究的1831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全国普通人群差,症状显著。
⒉男女教师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的比较
在男女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中,男教师量表总分得分大于160为419人,女性中554人为阳性。男教师阳性率为53.9%,女教师阳性率为52.5%。从各因子均分来看,女性除在精神病性和恐怖两因子得分比男性稍高外(并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程度),其他各因子总均分都比男性得分要低,且已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被测女教师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比被测男教师好。
山区女教师的总均分要比男教师的低,且差异已达到显著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他两个地区因性别差异而导致的总均分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推断,在山区,女教师的心理素质整体要好于男教师,而在其他两个地区,同一区域的两性心理健康水平差别不大。
平原乡镇教师量表总均分为184.14,山区教师总均分为175.17,城区教师总均分为174.71。三个群体中城区教师的得分最低,平原乡镇教师得分最高,而且平原乡镇教师的得分比较于山区教师和城区教师已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城区与平原乡镇教师的差别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从被测样本看,平原乡镇地区教师的异常症状最明显,相对于这三个地区来说,平原乡镇地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两个地区教师相比差别显著,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整体上要比其他两个地区的教师要低。
⒊不同年龄(分四个年龄段)的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的比较
因子总均分有随年龄而增高的趋势,其中19~25岁年龄段的年轻教师的因子总均分最低,和其他年龄段的教师的得分比较,有症状差异且差异已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极为显著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45~60岁年龄段教师的得分与25~35岁年龄段的教师的得分差异显著,而与35~45岁年龄段的教师得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可以推测,25~35岁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整体好于35~45岁年龄段和45~60岁年龄段的教师,而19~25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明显要好于其他年龄段教师的健康水平。从整体看,所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增加有越来越差的趋势,它们之间呈负相关。
四、分析讨论
⒈济源市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情况
总的来说,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济源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国内普通人群差。这一结果基本上与我们研究前的假设相一致。在研究前,我们曾假设:济源市中小学教师目前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工作复杂,负担重,其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会比较差。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被测教师的焦虑与恐怖因子得分普遍都很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济源市的教育大环境还是能够给广大教师以安全感和依赖感。
⒉ 原因分析
(1)人口统计学因素
从区域看,处于平原乡镇地区的教师的心理状况比其他两个地区的要差些,可能是由于处于城区、山区的夹缝之中,进则有城区相对优越的教学条件、生活条件所带来的希望和压力,退则有山区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所施加的恐惧和不安。这些所谓的“夹缝危机”造成的心理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调整,则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
(2)性别因素
由于传统道德观念对男性的社会成就期望更高些,所以男教师面临的压力更大,心理不平衡者更多。
(3)年龄因素
不同的年龄段的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及工作新鲜感均不同,19~25岁的年轻教师大多未成家,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未来充满希望,加之社会角色单一,精力充沛,生活负担轻,相对而言娱乐方式要多样化,因此这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龄段要好得多。处于25~45岁的教师由于社会角色复杂,社会对于他们的期待要高得多,同时由于生活负担重、工作压力大等原因,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45~60岁年龄组的教师是学校中的老教师,经过前半生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处于既想承担重任、又担心体力不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心理中;同时人到黄昏,面临着退休、家庭、子女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地扰乱其平静的心态。此外,他们处于更年期,一些退行性变化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使他们郁闷、烦躁等。但辩证地看,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这一年龄段被划分为中年期,这一时期的大多数教师尽管已不再有升迁的可能,但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因此在全体教师中心理状况并不是最差的。这可能是他们与处于35~45岁的教师症状差别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原因。
(4)环境因素
中小学教育仍是以应试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应试教育机制。在强大的区域升学竞争机制的压力下,许多教师如“当代隐士”一样,日常活动大多为相对单调的三点一线:家庭——学校——家庭,交往对象大多是需要教导的学生和需要引导的家长,没有时间和机会与社会进行有效地交流,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加之文化娱乐不足,使教师绷紧的心弦得不到松弛,长期下去,极易诱发心理问题。
(5)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我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主要根源之一。教师尤其男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较差,原因主要有:工作压力大,任务多,责任重;社会的过高期望;待遇的不匹配,教师的收入与付出比值较低等等。这些不平衡会引发教师工作无价值和低成就感的自我评价(这也正是教师抑郁因子得分高的原因),从而经常性地引发心理冲突,出现心理问题。
五、建议
首先,我们认为,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肩负着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切身利益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心。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就应该注重改善他们的职业环境,为他们减压、减负,提高待遇,提供广泛多样的、专业的心理压力宣泄途径,如:建立针对教师的正规的心理咨询中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调适心理不适的技巧。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关键要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状况的重视程度,所以要尽快建立心理监测和帮助的长效机制,以便他们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随时解决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
(以上报告仅对抽样样本负责)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上海精神医学,1990,2.
[2]金华.中国正常人(SCP-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
[3]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民族出版社,2005,8
[4] 伯纳德,韦纳著.林钟敏译(1989).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