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基础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3722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医学、药学知识的快速更新和科学技术的交叉发展,课内实践已发展到与理论课并重的地位。通过课内实践内容的筛选、设计性实践的增加、实践报告的撰写及实践考核体系的完善等几个方面对医药基础课内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很多。
  关键词:课内实践;设计性实践;实践报告;考核体系;医药基础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开设的医药基础课程是将本科教材中的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临床疾病概要和药理学有机结合后形成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设置既是高职高专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新型药学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高职高专教育学制短、教学时间有限、课程分设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的有效途径。理论课与实践课不是理论为主实践为辅,两者应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达到互补的教学体系。
  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课内实践教学应当注重“实践性”,强调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一方面是使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感知力,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加强医药基础课程的概念和知识点的把握,熟练并精通实验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观察、对比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内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精益求精的实践内容设置
  医药基础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围绕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的内容,本着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重点强调药物作用和机制以及不同药物的区别;对课内实践内容进行充分、细致、对比、应用等综合评估,减少重复或与实际脱节的实验,保留传统教学内容中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深刻理解实践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和一些实践的基本技术。如实验动物的捉拿与给药,硝酸士的宁LD50的测定等,以时间为序,把具体的教学计划细化到每一学时,从准备到实验设计、操作、现象观察等方面都让学生得到切实的锻炼,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巩固医药基础的理论。以此类推,既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又促进了理论教学质量。
  二、启发设计探索性的实践内容
  开设新的科研设计性实践内容,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与创新能力,利用实践课相对自由的气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情况,把理论课未解决的问题放在实践课中给予解答。在提供实践的平台下使学生在学习、应用这两个环节中得到有效的链接,使学生亲身参与科研甚至自己设计实验,并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未来的药学之路,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实践的基本构思、设计现代实验技术和手段,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探索性实验作为针对某个领域未知或未全知的问题,采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大胆设计,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实验。教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实验设计方法,从简单实验做起,先布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学习的范围,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高。例如:在基础实践中,如何进行动物分组?为何设置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这些问题均可促进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自行思考的能力,得出的结论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更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并从实践中掌握了医药基础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以离体肠管试验进行未知物鉴定为例,教师辅导学生检索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步骤,拟定观察指标,撰写实验设计方案,通过教师审核,由学生独立开展实验,完成实验总结报告。方案实施中遇到问题,依靠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在必要时给予建议和帮助。
  三、改变千篇一律的实践报告
  传统的课内实践一般采取“课堂讲授实践内容,课内完成实践报告”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不足。学生的预习工作一般都很粗略,甚至不预习,全凭课堂填鸭式被动地接受,同时课内忙于撰写实践报告,形成重报告轻实验的学习态度,违背了实践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应提前告知学生实践课程的安排,用思考题的形式布置预习作业,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对实验目的、步骤、原理、方法及科研现状等进行了解,并初步预估实验现象。学生应先写好预习报告,在实践课上由教师逐一进行批改,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这样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提供引导和帮助。
  其次,原始记录作为实践报告重要的一部分,要强化书写,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实践应该观察哪些内容。例如:在有机磷中毒及解救实践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有机磷作用及阿托品、解磷定解救后动物出现的体征,如瞳孔大小的变化、唾液分泌的增减、呼吸频率的快慢等,做好实验记录。撰写实践报告时可以针对问题思考是M样作用还是N样作用,如何进行区分,以及对阿托品和解磷定解救机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
  最后,学生将原始记录带回并撰写实践报告,对实践结果、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特别对未达到预期结果的实验,要求在报告中进行原因探讨,提出注意要点和改进措施。根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学生在撰写实践报告时,根据实践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仔细回想和翻看课本,回忆操作的各个步骤,通过对实践报告的整理,学生很轻松地就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提高联想记忆的效果。通过以上各种方式的实施,不断加深理论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记忆力,减少知识的遗忘。
  四、科学、系统、规范的考核体系的建立
  医药基础课内实践更加注重学科间的有机结合,相互交叉渗透,科学、系统、完善的考核体系的建立才能有效、客观、公平、公正地全程评价这一过程。经过广泛调研、借鉴各大医学院校的经验,结合本校教学培养目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出勤率(10%)+实验设计(30%)+实验操作(20%)+课堂提问(10%)+实验报告(20%)+团队合作(10%),每一项都细化到具体分值:
  出勤率:旷课扣10分,事假扣5分,病假扣3分,迟到扣1分。
  实验设计:科学合理,有探索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参考文献的数量,划分为30分、20分、10分和5分。
  实验操作:准确、熟练、态度、结果,划分为20分、15分、10分和5分。
  课堂提问:准确10分,基本准确8分,提示下准确6分。
  实验报告:独立性、逻辑性、篇幅和格式,划分为20分、15分、10分和5分。
  团队合作:积极配合,共同参与10分,配合、参与6分,不配合、不参与0分。
  通过对实践内容的改革,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通过实践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遏制抄袭实践报告的不良学习风气。只有通过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和完善“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模式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文化教育,才能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夯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姚晓敏.医药基础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7-8.
  [2]李剑敏,张斌,何志军,等.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在医学大专院校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135-136.
  [3]胡浩,杜克莘,孙强,等.提高机能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33(1):83-85.
  [4]吴炳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57-958.
  [5]彭湘萍,彭英福,李春艳等.机能实验学创新性实验实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0):32-33.
  通讯作者:阚启明(1975— ),女,吉林长春人,任职于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院药理教研室,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药理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