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误解乡愁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ao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枚随波的落叶”,没错,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原乡、异乡,都是为叙述方便而设的名相。
  “叶落了还无法归根”,这是常态。你观察过没有,一棵树,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落叶粘在根部的泥土里。你观察过没有,树根能杀死杂草,裸露一小圈土壤,吸收水分,就是这一小块圆形的湿地粘住了一些落叶,让落叶化为春泥。
  有人问,“故乡”这个词对您意味着什么?我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如果见过中国人的家谱,你可以发现家谱就是家族的流浪史。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东来说”“西来说”,都说明曾辗转迁徙。你可以说,人类根本没有家,自从亚当夏娃失去乐园,人类都在地上漂流。你也可以说,天空是一个大屋顶,人从这间房子到那间房子,从这个院子到那个院子,可谁也没离开这个大家庭。
  这里有一个南美洲来的人,他是印第安人的后裔,他相信他的祖先从蒙古迁到阿拉斯加,生儿育女,某一代迁到北美腹地,某一代迁到南美,经过与异族通婚生下他这样棕色皮肤的子孙,他又移民回到美國,现在他的孩子到荷兰去发展,可能在那里永久定居。“处处非家处处家”,可以说很凄凉;“大丈夫四海为家”,也可以说豪迈壮烈。这就是哲学问题,流浪的人会选择自己的哲学。
  那么,乡愁?是的,乡愁。我觉得很多人误解了这个名词。当初,青年人接受了巴金和易卜生的暗示,奋勇出走,本来义无反顾。后来反省了,怀乡是反省的一种方式,对当初鲁莽的论断、轻率的决绝、盲目的追逐,隐隐有忏悔之意。许多美好的东西流失了,此情可待成追忆,他用“故乡”当作符号来代表。
  怀乡,温柔而有情味,这是人性的觉醒,文学的伏脉。无可避免,他美化故乡,如此一消胸中块垒。人情之常:“同样一个城市,住得愈熟,愈觉得小。同样一条路,走得愈熟,愈觉得短。同样一本书,读得愈熟,愈觉得薄。同样一项技巧,使用得愈熟,愈觉得容易。”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地方,隔得越久、越远,越觉得可爱。
  请恕直言,非常遗憾,有人把乡愁当作我们的弱点。游子还乡,乍见亲人,互相拥抱痛哭,上了电视镜头,街谈巷议,都说这人在外面落魄了,如果混得好,何致如此伤心?富贵还乡,哪一个不是高视阔步?同胞,我朝思暮想的同胞,怎么会有这种看法?我们中间到底隔着什么,彼此相视犹如异类?
  今日何日,乡愁已成珍藏的古玩,无事静坐,取出来摩挲一番。乡愁是我们成长的年轮,陷入层层包裹。乡愁是我们的奢侈品,不是必需品。乡愁无可骄傲,也绝非耻辱。乡愁是珍贵的感情,需要尊重,不受欺弄。
  (王世全摘自《偏见疾走正见缓行》 图/雨田)
其他文献
《钢铁侠3》:解读中国版“特供”《钢铁侠3》火了,跟它一起火的还有一个叫作“特供”的词汇。所谓中国特供版电影,是指好莱坞考虑到中国市场和观众,专为中国设计专属情节的电影版
针对季节性冻融翻浆的危害性,介绍了其路基施工的有关要点,从设计、施工、养护三个阶段分别论述了季节性冻融翻浆的防治方法,以保证道路的安全性以及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
目的探究中医针药联合5E康复管理模式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15例,按照入院顺序排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
就路基的地面排水做一探讨,阐述了地面排水的目的、要求及排水设计的原则,从边沟、截水沟、跌水与急流槽等方面介绍了常见的地面排水设施,以减少水对道路的危害,并提高路基及路面
根据目前水泥混凝土路面易出现断板的情况,结合晋阳高速高填方路段采用水泥混凝土补强路面基层强度的处治方案,简要介绍了从设计、施工、养护三方面预防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几
结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广泛应用,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损坏形式及损坏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材料的选定原则,以充分发挥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优势,推广水泥混凝土路面
一朵浪花溅在岩石上,我错过了祝福;一个故事只说一次,我错过了聆听;一段人生只能走一回,我错过了什么?曾经错过春季一场绵绵的细雨,错过夏天一个清新的早晨,错过秋日最后一片落叶,错过
<正> 社会效益、企业效益、银行效益(以下简称“三效”,)的统一,是银行贷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贷款前期的项目评估与“三效”的关系方面作一探讨.什么是“三效”呢?社会效益是指建设“产品”投入到社会生产或社会发展领域的使用价值;企业效益(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依靠这部分投资所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经过生产活动创造的新价值;银行效益(银行经营效益),是指银行发放投资信贷在企业取得经济
<正>把实践仅仅看作是认识论范畴,这是我国理论界的传统理解。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就想突破这种看法,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论范畴,而且首先更重要的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近来读了郑国平同志的《有关“实践”问题的三点质疑》一文(《杭州大学学报》1980第3期,以下简称《质疑》),他认为不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不同意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最主要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这些提法,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尽管在具体论述中,此文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但这些观点我们是不能同意的。这些观点
<正> 粉碎“四人帮”以来,全国出版了一批新编的和修订的文学理论教材.与以前出的相比较,科学性、知识性有所加强,在理论的民族化方面也有了一些进展.但是,从构成的体系来看,基本上是以前体系的延续,只是在论述的逻辑顺序上有些新的调动.人们读了这些书,仍“不解渴”,感到对艺术欣赏和创作帮助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