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郭影和她的北京“高爸”

来源 :党的生活(黑龙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t1988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叫郭影,35歲,来自大庆;他叫高小昆,79岁,来自北京。两个人并没有血缘关系,她却喊他“高爸”。
  2019年7月19日,郭影和丈夫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高爸”,从北京出发,回到她的老家大庆。
  “‘高爸’有糖尿病,北京天太热,他的腿容易掉皮,这次回来是为了带他避避暑,也领他四处转转。”郭影此行的缘由是“心疼老人”。
  郭影和高小昆的相识缘于1998年的那场大洪水——那年夏天,一个从北京寄往大庆灾区的爱心包裹,将两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系在一起……

慰问信里夹了笔“巨款”


  郭影出生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查干乡王府新村,患有先天性左肢障碍,一家四口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
  1998年夏,嫩江、松花江洪水肆虐,郭影的家乡灾情严重。父亲重男轻女,本来就不希望她和妹妹继续上学,加上灾后家里一贫如洗,14岁的郭影随时面临辍学的危险。
  当时,远在千里之外、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高小昆在一家图书公司做校对工作,每校对1000字能挣8毛钱。他患有三级肢体障碍,下肢瘫痪。从电视新闻中看到黑龙江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许多灾民家里一贫如洗的情况后,他从每月不足千元的工资中拿出500块钱,连同一封信一起寄到了黑龙江。他在信中提到,希望资助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除了寄钱,他还买了新书包和衣物。
  由于当时郭影家很穷,一家人住的是土坯房,村里便将这个最大的爱心包裹送到她家。
  时隔21年,郭影仍清楚地记得当初收到包裹时的激动心情:“看到新书包,我跟我妹特别高兴。打开信一看,没想到里面还夹了500块钱。这对我们来说真是一笔‘巨款’,当时足够我和妹妹两个学期的费用了。”
  为了表达谢意,郭影根据信封上的地址写了一封信。没想到,没多久竟收到高小昆的回信。信中鼓励她好好学习,让她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因为左肢障碍和一些家庭原因,郭影曾一度很自卑;也因为当时的日子过得特别艰难,她有时甚至感觉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正是靠着高叔叔的来信勉励,她才撑过那段难熬的时光。

想当面跟恩人说声“谢谢”


  此后的两年里,郭影又跟高叔叔通了几次信,说说生活中的快乐和烦恼。而高小昆每次收到信后都会耐心地开导她,鼓励她努力读书,“争取将来进城工作”。
  郭影和高小昆每个星期通一封信,于是,等待高小昆的回信就成了郭影学习之余最期待的事。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每当郭影遇到问题都会写信告诉高小昆,而高小昆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鼓励她,帮助她。
  两个人的通信持续了一年半。这期间,高小昆资助郭影的学费已经2000多元。每次收到学费,郭影都忍不住落泪,因为高小昆也是残疾人,而且收入并不高。
  也许,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郭影会在高小昆的资助下读高中、上大学。可是,不知是命运的捉弄还是性格的因素,郭影的生活与设想的方向出现了偏差。
  由于父母经常因为生活琐事发生争执,郭影为此痛苦万分。她觉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尽快参加工作,那样就可以带着妈妈离开这个家了。
  出于这个现实的考虑,郭影选择了报考中专,学习护理专业。因为这事,郭影的爸爸一怒之下把高小昆寄来的信全都烧掉了。他认为,既然郭影不好好读书,也就不需要别人的资助了。
  郭影在护校上学期间,高小昆给她寄过两封信,因为她当时不在家,信件被弄丢了,因此没能回信。更为遗憾的是,由于时间较久,郭影没能记住高叔叔的详细地址,加上当时也没有手机,此后俩人就断了联系……
  2003年,郭影从护校毕业后,决定去北京打工,一是想多赚点儿钱供妹妹上学,二是想找到自己的恩人高叔叔,当面向他道谢。她当时并没有打算长期留在北京,准备完成这两个心愿后就回家乡工作。

为寻恩人,她当了四年义工


  跟绝大多数“北漂”一样,刚到北京时,郭影吃了很多苦。她在一家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每天从早到晚忙忙碌碌。生活稍微稳定下来后,她就开始寻找高叔叔。然而,在偌大的北京找人,如同大海捞针,困难比她预想中要大多了。
  “高叔叔是残疾人,通过残联也许能找到他。”想到这儿,郭影便到北京市残联当了义工,在陪伴残疾人参加各种培训活动的同时,不时向大家打听是否认识高小昆。由于郭影有口吃毛病,每次跟不太熟悉的人张口询问时,都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尽管困难重重,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寻找。
  就这样,当了4年义工后,终于有一个志愿者告诉郭影,他认识一个叫高小昆的人,并给了她一个联系方式。
  郭影清楚地记得,2007年3月12日,这是她跟高叔叔第一次见面的日子。在北京东城区的一幢老楼里,郭影见到自己的恩人后,激动得哭了;而高小昆既激动又意外,他没想到,9年后竟然能在北京见到郭影。
  两个人聊起这些年各自的生活,尤其说到当初断了联系的原由,郭影很是自责。但高小昆安慰她说:“你没给我回信,我并没想太多,本来也是为了献爱心,没想过有什么回报。”
  见面后郭影才发现,高叔叔已是年过六旬的老人,身体状况比当年信里描述的还要严重——依靠双拐行走,十分缓慢吃力。当时,高小昆的父亲已经离世,由于身体残疾,他一直没有结婚,身边无人照顾。
  “其实,我原本只是想去探望高叔叔,当面表达一下感激之情,可看他行动不便又孤苦伶仃的,心里始终放不下。”从此,高叔叔变成了“高爸”,郭影一有时间就去照顾他。
  而“高爸”对这个“女儿”很好,带着郭影吃遍了附近有名的小吃。每到换季时,还张罗着给她买衣服,说:“女儿一定要富养。”
  在“高爸”眼里,郭影似乎一直都是信里那个14岁的小女孩……

结婚的前提:必须接受“高爸”


  北漂生活很辛苦,但“高爸”一直鼓励郭影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他虽然身体不好,但知识渊博,常常教导郭影:“人要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这几年,在“高爸”的督促下,郭影自学了英语和计算机,还考了驾照。
  2012年,郭影在北京郊区开了一个爱心农园,种植各色蔬菜和水果。为了传递爱心,她雇用的职工都是聋哑人。
  “‘高爸’已经79岁了,身体大不如前,我现在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照顾他,农园的事儿都交给我老公和我妈管理。”
  郭影的爱人也是一名残疾人,2018年,他们在北京公益社团和大连市残联举办的相亲会上相识,于2019年领取了结婚证。
  谈恋爱过程中,郭影就把“高爸”的情况告诉了对方,并明确提出:要是想结婚,前提是必须得接受“高爸”,愿意跟她一起照顾老人。对方并不觉得这是一个苛刻的条件,反而从中看到了郭影难得的人品,欣然同意。
  因为北京天气热,“高爸”的腿总掉皮,郭影就和爱人商量,这个夏天带“高爸”一起回大庆避暑。
  这是高小昆第一次来到黑龙江。“黑龙江人真的很热情。”高小昆感慨,无论在哈尔滨还是大庆,他遇到的陌生人都特别热心,尤其是列车员和铁路民警,一路上帮他们拿包裹、推轮椅,还把他们送出站台,帮忙打车……
  在大庆的日子里,郭影带着“高爸”回到自己生长的王府新村看看,那里还有一片园子,她准备日后种满蔬菜,将她在北京的小事业扩展到家乡。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郭影和“高爸”的故事印证了这句古话。因善良义举而结识,为反哺报恩而寻找,相隔千里,辗转数年,肢体的残障虽然影响了他们的命运,却没有磨断他们高尚的灵魂。
其他文献
书同兄:今天,我作为一个从业近40年的老编辑,要向你——一位刚刚迈入出版行业门槛的新编辑,表示欢迎和敬意!你还记得吗?那天你电话里告诉我,说出版社通知你,一旦学校发给报到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社区吹响集结号,网格处处党旗飘"活动,以特色载体助力主题教育扎实开展、步步深入。体察
期刊
村级班子成员之间不和、村级党组织战斗力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能力不足……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常见的"短板"。如今在密山,这些难题已得到一定程度
作者的父亲安享晚年(田红供图)  从我记事起,父亲的表情总是严厉的,这种严厉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那时,我几乎看不到他脸上的笑容,这一度让我对父亲敬而远之。  我从小体弱多病,得过肺炎、肠炎、肾炎,对我而言,打针吃药就像家常便饭一样。虽然父母是“双职工”,但长年累月的医药费也给家里带来沉重的负担。从父亲的神情中不难看出,他对生活及我的健康状况满是担忧和无奈。  在那个吃供应粮的年代,家中每月在
2019年9月27日,由全国水利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水利教育协会、中国水利工程协会主办,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和我校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水利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现代
2019年10月28日,省政府副省长覃伟中到我校天河校区开展调研。覃伟中在校党委书记黄涛、校长江涓的陪同下,现场调研参观了建筑装饰施工实训室、通风空调实训室、BIM新技术应
利用碳纳米管和纳米氧化锌对尿酸的电催化氧化作用,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尿酸氧化酶的生物传感器.考察了pH、电位等条件对传感器测定尿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6.98,电位为0.6
2019年9月17 B,我校师生创作的《我们同是水利人》快诵视频被推荐至"学习强国"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了青年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感受到了新时代水利人用信念坚守
虽然无效法律行为转换的理论,最早规定于近代的《德国民法典》,但是无效法律行为转换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却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存在。《德国民法典》出台后,许多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