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文标题做点文章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a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为心声,题为文眼”,强调了标题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一个好的题目不仅能令文章纲举目张,而且能更准确和生动地表情达意。标题一方面凝结着作者的独特用心,另一方面又联系着读者,成为他们感受、理解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有必要重视标题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利用标题做点文章。
  標题是一篇文章的精要所在,有着很强的概括性、形象性,因此,合理地发掘课文标题中隐含的语义,梳理作者在课文标题中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性,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利用课文标题来探索课文要旨,既是一种阅读法,也是一种教学法。
  利用标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概可以有三种思路:解释、增补和改易。
  所谓“解释”,就是对课文标题中的文字、词语等进行解释。一方面,一些课文的标题中可能存在着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如果不及时解释清楚,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容易因为遇到障碍而使教学不能有效开展;另一方面,一些课文的标题结构特殊,不理清结构,容易造成误解,学生如果带着错误的观念阅读,很容易造成对课文的误读。如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前,教师就有必要解释“格物致知”是儒家研究事物道理的理论,大意是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智慧。又如学习《与朱元思书》一文,一些学生的古文功底不扎实,断句在“思”前,这样是无法正确理解课文的,教师必须要解释“朱元思”是吴均的好友,这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由此也可以看出,解释的方法通常适用于标题中存在难懂的词语、复杂的结构,或者令人难懂的背景资料,除了前文中的两个例子,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答谢中书书》等课文也可以用到这一方法 。
  所谓“增补”,就是在课文原标题中增加词语,在忠实反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得标题的意义更加丰富、具体和明确,借以解读课文。如在上《故乡》一课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读课文之后,请在原标题“故乡”之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的词语,把这篇课文的标题变成“      的故乡”的形式,并做简要说明。学生添加内容后的标题有:“美丽的故乡”“悲凉的故乡”“不值得留念的故乡”“使‘我’气闷的故乡”“与‘我’有了隔膜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等。从补出的词语,不难看出学生对“故乡”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已懂得了以前的故乡在“我”心中的美好,以及笼在“故乡”上的一层朦胧而又淡淡的哀愁,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体会。又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课文增补题目。学生很快就抓住了“温情”这个关键词,补写出了“济南没有风声的冬天”“济南安适的冬天”“济南慈善的冬天”“济南秀气的冬天”“济南如唐代水墨画的冬天”“济南温晴的冬天”等等题目,并在增添的一系列美好的词汇中,体会到了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一般来说,言简义丰的标题或者文学色彩比较浓厚的标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解读,类似的课文还有《藤野先生》《紫藤萝瀑布》等。
  所谓“改易”,就是针对课文标题进行一种条件性的改动甚至是更换,其实质仍是提问。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笔者请学生从“我”、父母与于勒的关系出发,根据课文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改写标题。学生写出了“我的叔叔于勒原来并不是‘福星’”“父母不想再认识我的叔叔于勒了”“我的叔叔于勒从亲人变成了陌路人”。显然,学生已经意识到“我”的父母对叔叔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于是笔者趁热打铁,继续请学生们做一个练习——给课文另拟标题。学生拟出了如下的标题:“福星?祸水?”“向‘钱’看齐”“这个世界太疯狂”等。这一改易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的主人公及其特点、表现手法等进行整体感知,同时也锻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矛盾,理解文章的批判对象,从而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课文标题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们往往是把这种利用标题阅读的方法作为课堂导入。诚然,就“解释”这种具体的方法来说,在开课前扫清阅读障碍,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也存在一些只是将标题作为学生的一个兴趣点来引入课文的情况,比如教学《猫》这一课时,有教师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家养过的猫,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而实际上学生讨论的“猫”和郑振铎要说的有关“猫”的故事并没有太大关系。就本文提到的利用标题来帮助课文阅读的“解释”“增补”和“改易”三种方法来说,除了“解释”适合用在课文阅读之前作为准备和引入外,“增补”和“改易”的使用则应当建立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由教师在标题上设置需要增补的空白或者提出需要改易的地方,形成学生阅读课文前预置的问题或者阅读过程中的线索,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发现并解决阅读难点。
  同时,利用课文标题来阅读,是一体两面的:它既是一种阅读法,也是一种教学法。因此,教师利用标题进行阅读教学时,还要注意传授学生这种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利用课文标题去展开阅读。比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课文标题中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有助于在阅读前扫清学习障碍;在课文阅读过程中,要时时抓住标题这个“线索”,依据已经读到的内容对标题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发现的内容进行回答和增补。比如阅读《故乡》一课,学生应该学会在阅读中不停地提出疑问:谁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为什么和现在的故乡不一样?为什么熟悉又陌生?隔膜是如何产生的?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提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他离读懂这篇课文也就不远了。
  总之,标题作为一篇课文的重点所在,往往成为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关键点。课文标题的概括性、形象性和感情色彩,正是教师借以展开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实质上是寻求通过解读课文标题,将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给学生,教会学生利用解释、增补和改易等方法对标题进行改写,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作者单位:常州市嘉泽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学界一般认为,《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诗作。清代陈沆对曹操诗歌赞佩有加,认为“曹公苍莽,古直悲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其所著《诗比兴笺》于曹操诗仅选《短歌行》一篇,即以此篇为曹操诗作当之无愧的代表。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宋代真德秀编选曹操诗歌,就偏偏弃用此篇。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赞同真德秀的做法,说:“魏武帝(曹操)《短歌行》全用《鹿鸣》四句,不如苏武‘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点化
期刊
有虚有实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一个基本原则。八大山人画鱼不画水,却可以让观者感受到“水何澹澹”;古人画梅不画雪,却依然可以生动地呈现雪的洁白,这就是绘画中所谓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诗歌这种古老的文学样式通过最凝练的方式来刻画社会生活、抒写人类情感,更加讲究“物外之象”或“言外之意”,因此也就更加注重虚实手法的运用,以丰富诗歌的内容、拓展诗歌的意境、强化诗歌情感的表达。  我们试比
期刊
一、命题价值导向和语文学科特色鲜明——凸显“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语文学科贴近现实生活,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必须要引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二、突出时代精神,发掘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要素——着重考查考生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素养  学生应具备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書写中国文化、表达中国精神的能力,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作文材料选择,着重
期刊
语文课堂的深层引动,是师生对美的沉浸赏味、对情的深层触碰、对理的深度认知。语文课堂要想深层触动学生的情思,深层引动学生寻探,要靠教师深谙于胸的厚实储备和引动策略。如此,课堂才会丰盈有致。  一、远瞻:深层引动的厚实储备  1.角色,教师的深度认知  语文课堂如穿密匝的林间小道,有时如履坦途,有时需斩荆棘,有时遇水设桥,有时碰沟铺路,有时还遇雷霆暴雨,一番辛劳跋涉后才柳暗花明。斩棘、设桥、铺路、躲雨
期刊
在教育部教材局的直接领导下,遵循新课标精神重新组织编写的自小学以至高中的统编语文新教材已经编就,大部分业已投入使用,少数册次也已送审而即将投入使用。根据使用过程中一线师生的反馈意见看,绝大多数褒奖了教材取得的成效,肯定了编写组的贡献;少数对教材的不足提出的改进意见,也多是中肯而切合教学实际的,值得编写组认真思考并加以改进;同时还有少数意见的出现属于对编写体例不够熟悉,这就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说释疑
期刊
平时作文,未必要全批全改,尽量不要精批细改,甚至不一定要改。语文教师不要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不要煞费苦心地把自己锻造成批改作文的机器。作文教学长期低效,教师也要从批改方式上找找原因。  “每学期大作文不少于6篇”,一些学生视为苦事,因为怕写,难写好;一些语文教师也视为苦事,因为要批改,很伤神。我特别理解这些教师的苦衷,写作非一日之功,学生作文水准不高、辅导见效慢,教师不但很难等到“好作文”,甚至也不
期刊
在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江苏文学大省的地位毋庸置疑。可以说,这是诸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比如作家的公众影响力和作家间的代际传递,比如文学政策和文学制度,比如文学教育和民众的审美素养,等等。其中,江苏作家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奖项中的获奖数,也是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  以短篇小说为例,鲁迅文学奖至今已颁七届。除了第一届六篇,第三届四篇,其余均为五篇,共三十五篇。江苏省除
期刊
近年来,温州中考语文卷(以下简称“温州卷”)以其先进的理念、厚重的内涵、科学的体系、鲜明的特点广受好评。出于新旧教材过渡的考虑,2019年温州卷并未刻意在形式上做突破和创新,全卷看似平实,但紧扣统编教材,同时吸收内化了先进的测评理念,研析这套试卷对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聚焦统编时代的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相较以往,统编教材的
期刊
在整个五言诗发展史中,《古诗十九首》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素有“五言之冠冕”之称。  本文援引陈几叟的“月落万川,处处皆圆”为题,意在说明《古诗十九首》对于后代五言诗发展的文学意义、历史意义与思想意义,正犹如一轮明月,横亘古今,尤见未来。  一、乾坤一螺寄  1.见微知著  《古诗十九首》中少有奇异物象抑或是罕见之景,然而细腻的描写与抒怀中自有丰富的意涵与情感,正如张叔夏在《清平乐
期刊
叙事作品,尤其是叙事散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及写作教学的重点。将指向明确的叙事学知识植入实际的读写教学中,无疑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一、布雷蒙的叙事序列图谱  敘事作品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每个事件都具有自身的叙事功能,功能与功能之间有着逻辑关联。为更好地探索叙事作品的深层结构,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布雷蒙提出了“叙事序列”的概念,并将“叙事序列”分为“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两种。布雷蒙提出的“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