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马学者跨国组合,追溯在马华人历史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dding_do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研究专家宋燕鹏博士和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助理教授陈爱梅博士,分别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因为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两人成为了合作伙伴和好朋友。近日,由马来西亚霹雳州非伊斯兰事务局赞助,以陈爱梅为主要作者,宋燕鹏为责任编辑,双方合作出版了《南洋华踪:马来西亚霹雳怡保岩洞庙宇史录与传说》一书。由于各自的专长,他们打造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国学术合作组合,其中也不乏趣事。两人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从2万册线装书开始的合作
  “他很用心,研究也做得好。马来西亚的朋友都很喜欢他的诚恳。诚恳到什么程度呢?或许因为一件事情,马来西亚学术圈接纳了他。”陈爱梅向本刊记者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2012年宋燕鹏刚到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发现了大学里的东亚图书馆有很多中文线装书,学习中国古代史出身的他感到很兴奋。翻看的时候了解到这批书没有一个完整的目录,宋燕鹏就向管理员自荐整理目录。此后宋燕鹏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把这些书的书名、刊印时间、有没有价值、有什么印章等信息都记录在目录里,遇到有什么看不懂的印章,就通过网络请教于中国国内的朋友,一个一个字辨别清楚。在半年时间里,他整理出了2万册线装书的目录。
  做目录的时候,宋燕鹏发现有些书是晚清民国槟城名人后人捐赠的,有些是明朝和清朝留下的,都很有研究价值。于是,他以整理线装书中的重要发现为线索写了篇文章,并在马来西亚最大的中文报纸《星洲日报》刊载。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阵轰动,马来亚大学的领导当时感慨地说:“我们的大学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居然要让外国人来告诉我们。”于是,马来亚大学特地建了一个恒湿恒温图书室,请宋燕鹏挑出最具价值的十种线装书,放到这个图书室中保存。
  因为研究上的兴趣相投,当时在马来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陈爱梅带领宋燕鹏到吉隆坡的国家档案局和国家图书馆找英殖民时期的档案和中文旧报纸,开始了他们的“首次合作”。之后,他们还一起开车到各地看庙找碑文,为日后《南洋华踪》的出版合作种下因缘。
  回忆起这段为2万册线装书做目录的日子,宋燕鹏眼中泛着学者特有的光彩,他说:“出于长期保护图书之需,中国的很多书籍原版都电子化了,已经不能亲自见到、摸到原书了。而在这半年时间里,我亲自见到、摸到原书的数量是在中国一辈子都不可能企及的。”在普通人看来是枯燥的事情,在宋燕鹏眼里却是难得的机会。研究印章的时候,要追溯马来西亚和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宋燕鹏开始深入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他认为这其实也是中国历史在海外的一个延续。
  中马合作 干活不累
  “很多一开始不了解情况的马来西亚朋友看到宋燕鹏在马来西亚媒体上发表的文章都以为这是出自马来西亚人之手,工作做得很扎实、地道。”陈爱梅介绍道。宋燕鹏笔耕不辍,常在当地媒体发表文章。后来在报刊上的一次学术讨论中又引发了一阵轰动。一位马来西亚学术界资深前辈写了一本关于马六甲华人的书,擅长籍贯研究的宋燕鹏发现里面提及的很多中国籍贯都弄错了,便写成文章,单纯地作为学术探讨。论文未正式刊登就引起马来西亚学术界的讨论:一种声音认为这是对研究者的不尊重;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敢于以真才实学,实践学术求真的精神,值得鼓励。经过此事之后,当地许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者常常向宋燕鹏咨询有关中国籍贯方面的问题。
  不光是中国籍贯,宋燕鹏对广东、福建和广西的原乡资料以及中国史料等的资源掌握亦十分丰富。“这些对做好马来西亚华人研究都非常重要。”陈爱梅如此说道。而在宋燕鹏眼里,陈爱梅也是一位非常理想的合作伙伴:“她不仅懂中文、英文、马来文,还懂福建话、广东话、客家话、潮州话等各种马来西亚华人原乡的方言,这在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方面是一种极大的优势。通过陈博士我还认识了很多马来西亚的朋友,可以从他们那里快速地获得某些信息。”
  最近宋燕鹏和陈爱梅以及另外两名学者共同做马来西亚广东华侨移民史研究,这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重大社科项目。4个人对马来西亚进行了分区域研究,宋燕鹏主要负责长期关注的槟城和马六甲,陈爱梅负责霹雳州、雪兰莪州、森美兰州、吉打州和玻璃市州,其他两位学者则负责马来西亚其他地区的研究。宋燕鹏说:“有本土的学者参与,才会有更精细的研究。”
  除了与宋燕鹏的合作,陈爱梅2015年还与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研究婆罗洲(加里曼丹岛),借此机会接触到了此前少有涉足的东马。陈爱梅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下,中国开始加大对东南亚的研究力度,马来西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她作为研究者受益颇多,像参与的这两个与中国合作的课题,既加深、开拓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又得到了经费的支持走访马来西亚各地,以便能收集更多的一手资料,以及了解马来西亚各地不同的文化。
  在一些固定的学术合作项目以外,陈爱梅常常受邀参加中国国内的学术会议,有更多机会追溯马来西亚华人原乡,“这对研究马来西亚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陈爱梅说,新加坡的华人研究已经很精致了,但马来西亚华人基础研究还要加强。除了马来西亚的华人聚居地槟城的华人研究做得比较深入,其他地区还有很多空白,这也说明了马来西亚这一块儿的研究充满了希望,有很强的可塑性。陈爱梅谈到,在马来西亚,曾经以中文研究为主的学者是难以找到学术平台的,他们中很多人到中国台湾念书就再没回到马来西亚。随着马来西亚私立大学的开放,以中文研究为主的学者有了立足之地。陈爱梅感叹道:“不管是从马来西亚国内环境的变化,还是中马关系、‘一带一路’的推进来看,如今对马来西亚华人研究者来说是非常好的时代。”
  追溯在马华人历史 任重而道远
  陈爱梅从小在马来西亚槟城长大,槟城在20世纪上半叶有“小上海”之称,州内约有一半的人口是华人,尤其是她所居住的槟岛,华人比率更高。那里还保留着韵味十足的中国文化和风貌。陈爱梅的祖父年轻的时候就从中国来到马来亚,一直希望能在去世前回中国海陆丰地区看一看。她说,记得小时候飞机票非常贵,全家人的愿望就是存钱让祖父回中国。后来祖父终于如愿。多年以后,陈爱梅在祖父的遗物中发现了手抄族谱,于是申请科研经费,回到自己的原乡陆丰做调研。
  为什么选择研究马来西亚华人?陈爱梅的答案是要寻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陈爱梅在中国台湾大学读本科,毕业后在台北工作过,曾在“中研院”史语所文物馆当助理、导览,回马来西亚以后在马来亚大学历史系念硕士、博士。“在整个过程中,我都在寻找我自己。”陈爱梅说,马来西亚华人历史在当地国民教育体制的历史课本中微乎其微,了解华人历史的华人都十分罕见。祖父的离世让她感触很深,随着第一代华人的离开,他们的印记和故事也在消逝。陈爱梅对马来亚大学历史系一位华人教授的一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如果我们自己不研究马来西亚华人歷史,还会有谁来做?”在拉曼大学中文系任教,陈爱梅会鼓励学生收集侨批(华侨华人写回中国的信件),整理自己的家族史、地方史。陈爱梅认为,构建属于华人的历史非常重要,但她也明白这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不做失根的一群,历史的建构任重而道远。
  联系编辑:284946458@qq.com
其他文献
2017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确定了打造面向东盟,建成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新的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等发展规划。如今,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的过程中,南向通道是重点推进方向。  建设南向通道,需要激发中国西部地区现有基础设施潜能,整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充分发挥广西对东盟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  2018年初,一列从钦州驶出、通向波
期刊
·來源:中新网、新加坡《海峡时报》  ·责任编辑:许俊豪
期刊
2008年1月16日,中国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中国第一部以主体功能区理念编制,在省级行政区内实施的区域发展规划,不仅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而且是广西服务国家外交、构建开放合作格局、加快自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2018年1月16日,《规划》迎来了获批实施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广西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策略,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除了口罩,还有出行健康码。解决公共场所人员快速安全登记的问题,实现“无接触登记、可视化监管”,健康码功不可没,健康码背后的企业也功不可没。  在广西,疫情发生后,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信)就研发并推出了“扫码抗疫情”登记系统,并开发疫情管控综合平台、视频融合平台等,助力疫情防控。而除了在抗击疫情中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在中国—东盟数
期刊
88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2018年的新年期望是“把论文做成药”和“发现青蒿素更多的‘秘密’”。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并提炼了青蒿素,成为第三次因提炼出与治疗疟疾相关成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诺奖史上第7位药物发明者。自此两年多后的2018年初,屠呦呦科研团队再创新绩——经临床实验证实,发现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有效率超9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率超80%,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治疗也有良好效
期刊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无论是国际关系还是行业格局都面临新的变化。在泰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顾问、泰国法政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阿顺诗·帕尼察叁看来,疫情之后,中国—东盟关系将更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泰国要把握住中国的发展机遇,需要关注数字化以及合作的多元化。阿顺诗副教授曾编著《中国之崛起:雄心勃勃,目光长远》,是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专家。  疫情过后,中国—东盟关系更紧密  阿顺诗副教授分析说,疫情无疑将影响
期刊
“红树林,绿油油,不与花木争芳丘;风吹浪打见本色,大潮消退现风流。”  “碧海蓝天白沙滩,海豚常住好观光。此湾也是海鲜港,渔民大步奔小康。”  一曲童謠,唱出了中国广西钦州红树林、白海豚的美好,也唱出了钦州市“保护碧海蓝天,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的绿色发展理念。  钦州港是钦州市的核心大港,又是北部湾经济区的枢纽港口。目前钦州港区已基本建成石化、能源、造纸、装备制造、粮油加工、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体
期刊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动力源。  2020年中国—东盟合作的主题是“数字经济”。6月12日,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开幕式通过视频连线方式成功举行。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潜力如何?双边经贸合作前景如何?7月23日,《中国—东盟博览》杂志就上述问题专访了中国驻东盟使团团长、特命全权大使邓锡军。  发展数字经济,
期刊
近期,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以下简称国际电联)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缅甸在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的发展距印度仅剩一步之遥。未来如果缅甸能保持这一增长势头,该国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IDI)很可能会超越印度这一亚洲老牌信息技术强国。(IDI指数是衡量各国家和地区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从ICT接入、ICT使用以及ICT技能三个维度,选取11个分项指标加权计算得出)。  但是,国际电联也
期刊
大约从2015年始,一批中国企业家纷纷出海印尼。恰如两千多年前,中国商队从沿海港口扬帆远航,抵达马六甲海峡两岸,开拓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黄金商道再次被激活。这一次,从中国而来的不是丝绸、瓷器,而是中国互联网充沛的能量,中国的掘金者们正试图在印尼复制中国的成功项目。  卖掉房子,来印尼做个“大公司”  有“印尼版今日头条”之称的BaBe,其创始人刘伟瀚之前是一位投资人,戴着眼镜的他长相斯文,气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