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蓓蕾:“创三代”的独门秘籍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hao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的一天晚上,陈蓓蕾将自己的“创业大计”告诉父母时,与人们通常想象中的结果截然相反。她的母亲反问她:“你不找个工作,不谈个恋爱,为什么要去辛苦创业呢?!”好在,一旁的父亲对女儿点头默许。
  陈蓓蕾之所以遇到如此回应,不是因为她母亲的保守,而是如果她再去创业,就已经是家里的“创三代”了!
  对这样一个已经不缺“创业者”、不缺财富、更不缺对创业艰辛体验的家庭,当时才24岁的陈蓓蕾的“下海”行为,让母亲颇有些疑虑。
  不过最终,陈蓓蕾还是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2012年,杭州好久不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专注于互联网广告服务(与前两代截然不同的行业),陈蓓蕾亲任CEO。而事实上,她的创业行动,早在公司的各种手续还未办妥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悄悄进行了。
  现在,陈蓓蕾的家族中已经有三代自主创业,外公是创一代,父母是创二代,她自言是十足的“创三代”。但对于创业这件事,用陈蓓蕾的话说,纯属“没事找事”。不过,连她自己也没想到,从未向父母伸手要过物质支援的她,却用三年不到的时间就将公司营业额稳定在了千万级的规模,并且保持着持续增长。
  如今,27岁的陈蓓蕾创业已有3年,这位“没事找事”的创三代究竟有哪些值得称道的秘籍?
  “喜欢出去撞一撞”
  严格来讲,陈蓓蕾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
  她的外公、父母均是桥梁基建出身,并多年在浙江一带长期经营工程项目,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虽然有这样的创业基因,她却不愿“女承父业”。相比有继承意愿的弟弟,陈蓓蕾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
  24岁开始痴迷于创业,并期望未来公司做到一定量级就考虑上市,是陈蓓蕾最大胆的设想。而从小受父母的熏染,陈蓓蕾身上早已具备了创业者的特质,按她的话讲:“喜欢出去撞一撞。”所以,在同龄人寻找安稳工作的时候,这个出生于1987年的女孩选择了不随大流。这与她“不安分”的个性很契合。
  大学毕业那年,外语专业背景的陈蓓蕾,先是进入百度在浙江的总代理——盘石公司工作,让她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行业。但光景不长,职业的大门刚刚为她打开,她就萌生了创业的念头。“朝九晚五的生活,我实在不习惯那样的节奏!”陈蓓蕾对《中外管理》回忆说。
  但是,对于一个初来乍到资历尚浅的女孩子,还未积累太多经验就想创业,难!“一开始是心里没底的。”她坦承。幸运的是,性格开朗、善于交友的她,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力挺,甚至很多无私的帮助。陈蓓蕾的创业之旅由此启程。
  但是,陈蓓蕾选择的方向,并不是对自己家族事业的传承,而是父辈完全不懂的领域——互联网广告。而抛开父业去另闯天地,则意味着要独自一人去“吃苦”。“实不相瞒,回忆创业这三年,我曾经哭过三次。”她感慨地说。
  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哭。在公司成立初始、业务没有太大起色时,陈蓓蕾曾一度因压力过大而失眠,常常是凌晨三四点钟才睡下,五点钟却又早早醒来。直到一天与家人吃饭、聊天时,父亲一眼看穿了她的焦虑:“丫头,我们又不靠你赚钱养家,你如果开心就做,不开心就放弃它。”此时她体会到,原来父母是懂她的。她极力克制不让眼泪流出,但等吃完饭走出家门的一刹那,她再也崩不住了,开着车一路哭到公司楼下。然后又“平静”地回到办公室如常工作。
  这一次与父亲温暖的谈心,给了陈蓓蕾从未有过的鼓励。
  而她原本之所以如此“逞强”,在父母面前从来报喜不报忧,则源于母亲一如既往的教导:男孩子能做的事,女孩一样也能做。“于是,我就形成了比较爷们儿的性格。”她笑着说,“不管公司遇到什么问题,我都觉得不能给父母添麻烦,也不希望他们来帮我。”
  所以,在公司很多事情的定夺上,陈蓓蕾都很有主见。这也由此成为她感情上的烦恼,毕竟女孩子太有主见,往往会成为男友的压力。但她不得不承认,能够自主决策是创业时期考验一位年轻CEO的重要砝码。
  “不试试,怎么知道会被拒绝?”
  大大咧咧的个性,谈起生意风风火火,使她时常在朋友圈中显得有些“高调”。而母亲则会一直旁敲侧击:创业时期一定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就在《中外管理》记者采访现场,陈蓓蕾滔滔不绝地讲述创业经历时,仍不忘谦虚地说:“我们还需要再沉淀沉淀。”
  沉淀来自于不断进取和学习。当年,陈蓓蕾的父亲正是因为其学徒经历(充当了她外公的学徒),才积累了今天的事业基础。作为一名年轻的创业者,尽管家族赋予了她良好的基因,但对陈蓓蕾来说,学习才是更重要的创业者品质。
  在阿里巴巴的感召之下,杭州几乎成为互联网创业者的天堂。
  陈蓓蕾创立的好久不见网络正是其中之一。其提供的DSP广告、社交广告、SEM广告等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均体现出未来广告行业的主流趋势。其瞄准的多数是不起眼的中小企业,他们需要通过社会化的平台(如微博、微信、App)去做广告或者营销推广,激活更大的销售,而好久不见做的服务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助他们一臂之力。在如今广告流量成本日益增加的现实情况下,这需要出更好的点子、更好的策划,才能将广告效果增强。就在2013年年底,好久不见曾为一家电商公司(出于与客户的保密协议,陈蓓蕾不便透露名称)创下了爆仓的销售纪录。
  但前提是,“你一定要了解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她一脸的认真。
  为此,陈蓓蕾在创业的头两年内,经常要跑在市场一线去开发客户。然而,她刚入行前期,碰到一些上百万、上千万的大单子,却常常因为担心对方误会自己是个小姑娘而害怕给客户打电话。当时,年长于她的一位合伙人讲了一句话:“不试试,怎么知道会被拒绝?”自此,陈蓓蕾从这位合伙人身上,学到了敢于尝试和自信——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唯一想到的是必须“试试”。
  “学习是克服懒惰的最好办法”
  行业疾速变化的特性,决定着做互联网生意必须保持紧迫感,才能使公司更快地成长起来。“创业必须以学习者的心态向前冲。”陈蓓蕾打气说,“因为如果不学习,你就不知道今天发生的是什么,明天又将会发生什么。学习是克服懒惰的最好办法。”   如今在公司内部,员工的一些培训课都是由陈蓓蕾亲自来上的。通常来讲,她给员工灌输更多的是:公司今后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公司的产品有何竞争优势。否则,“客户问你这个产品怎么样?如果你说不上来,这是很可怕的。”陈蓓蕾说。
  陈蓓蕾更聪明的做法是,与行业大腕合作,向互联网巨头取经。现在,好久不见的其中一部分业务,来自于与腾讯社交广告“广点通”的深度合作——2013年年初,作为腾讯所有产品的核心代理商之一,好久不见揽到了不少其他公司没能拿到的广告代理,如社交广告。除了自身开发客户以外,腾讯会把一些优质的大客户资源输送给好久不见。
  当然,“不止是业务层面上的合作,我们更多的从这个技术型公司身上学到了很多创新的想法和点子,哪怕是一个小的微创新。”她兴奋地描述。不仅如此,创业的真正价值,在陈蓓蕾看来不在于只赚客户那点钱,关键是先把自己的广告服务平台做好,然后嫁接到更大的格局中去。
  如今,陈蓓蕾在公司内推行一句话: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并让好习惯成为一种习惯。
  “这辈子要留下些痕迹”
  多数接班人是继承父辈的事业,而陈蓓蕾更多的是传承父母身上优良的品质。
  这使她从小就立下不一样的目标。至今,陈蓓蕾依然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父亲问她长大以后做什么。她的回答异常惊人,大意为: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是这辈子要留下一些痕迹。身边的大人顿时瞠目结舌……
  事实上,她能说出如此大气的话并不奇怪。曾经多次,陈蓓蕾听到父母的谈话:“等我们老了,就拄着拐杖,去看看我们曾经建过的那些桥梁和路,那都是留在世上的人生痕迹。”据陈蓓蕾介绍,父母经营的公司在桥梁建筑上的工程项目有不少,但浙商的低调却让外界对他们的名字较为陌生。
  与父母所从事的建筑行业相比,做互联网产品能够留下什么经典呢?
  或许份量还不够。不过,除了掌管正常的公司业务以外,陈蓓蕾忙里偷闲中正在筹划一个慈善项目。“我的梦想是要成立一个基金会。”她语气从容地说,名字都已经想好了,叫“花花基金会”(“花花”是陈蓓蕾的网名)。这个宏大的愿望,显然正始于她儿时的天真梦想。“一定要做些事情能够留世,让别人记住得你。”
  为此,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陈蓓蕾不时会参加一些“必要的应酬”——不是陪客户喝酒签单子,而是与兴趣投缘的朋友投身与慈善有关的活动。就在近期,她申请加入一个叫“狮子会”的慈善组织,其口号是“让奉献、付出成为一种习惯”。慈善在陈蓓蕾眼里,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标签,而是一个社会人人应该具备的善意。哪怕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资助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只要是给予他人的帮助,对社会都能产生无形的价值。
  “有时候我会反过来想,为什么我不能拿多买几条裙子的钱去帮助几个人呢?”陈蓓蕾的言语中,透露着善意和真诚。
  在朋友及同事眼中,创业仅三年的陈蓓蕾,说起话来满腹经纶,她对事业的理解甚至超越了业内许多成熟的创业家。“我创业不完全是为了赚钱。用我爸爸的话来说,就是希望我在工作中能认识更多的朋友,看到更丰富的世界。”她抬头望一眼窗外说。
  有句话叫做“找到自己,才能让世界找到你”,放在陈蓓蕾身上尤其合适。
  责任编辑:李靖
其他文献
马航事件,在一切都不确定的情况下,有一股力量却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慈善的力量。  3月8日,在马航失联事件爆发的第一天晚上,一个世界性慈善组织的身影出现在乘客家属集中的北京丽都饭店:来自慈济基金会马来西亚分会的志工,与北京的慈济志工在这里会合,共同“陪伴”乘客家属。  直到如今,乘客家属的身后,还依然有慈济志工的关怀和支持。而一些受创较深的家属,也已纳入慈济基金会的长期支持系统。  慈济基金会,这
期刊
不论是创办自己的企业,还是履职清华校企,不论是以董秘俱乐部为载体试图打破管理边界的半正式组织,还是“寻找白莲花”的红尘间打拼。奇遇汇成的人生,在“生”的层面上多出了那么一点意思,多出来的那么点意思,他把它称为“美感”,“王济武”的美感。  时光逝如东流水,清华学子回到清华校办企业,再与清华产生深度关联,这时,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启迪控股)总裁王济武已不再是24年前的求学青年。24年间的修
期刊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思想成就了很多世界500强企业,但是它在引入中国之后的落地遇到了极大挑战。因为西方管理思想建立在基督文化之上,离开此背景再谈杜拉克的管理思想恐怕就没有意义了。  然而,大多数中国企业家尚未认识到这一点,还在专心研习基于西方管理理念的技术细节。  在我看来,中国式管理的出路在于:回归到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管理上来。因为中国长期淫浸于儒道法的思想与传统之中,此背景下管理工作的本
期刊
2014年4月初,以色列众包地图服务商Waze的CEO兼联合创始人诺姆·巴丁(NoamBardin)向公众公开:在丧失了控制权后,Waze被投资人施压卖给了谷歌。  诺姆·巴丁说:如果我们能像Facebook、谷歌、甲骨文和微软的创始人一样控制公司,Waze或许至今仍在独立发展。  哈佛商学院诺姆·华瑟曼(Noam Wasser-man)教授在2006年发表于《美国管理学会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将此
期刊
随着各个行业的颠覆性创新越来越多,很多企业发现最要命的对手并非眼前的竞争对手,而是来自视野外,甚至是身后的替代者。于是,在中国企业中普遍滋生出一种组织恐慌或焦虑的现象。  那么,怎样看待组织恐慌或焦虑的现象?又该如何应对呢?  “下坡螺旋”怎样形成?  与其他任何焦虑、恐慌一样,组织焦虑或恐慌通常不是件好事。当我们处在焦虑情绪时,会有一种“战斗/逃跑”心态,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没有能力清晰地、战略性
期刊
全球志工人数近200万,捐助者超过千万,每年帮助的人超过2000万。这一系列庞大数据的背后,作为民间慈善组织的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怎样运作?  慈济基金会创立者证严上人,曾经用“立体琉璃同心圆”来比喻慈济基金会的架构精神——圆是转动的球体,所有慈济志工不分前后、上下、高低。大家同在团队潜移默化的力量里,浸润自身,以团体之圆修自心之圆,辗转相教、彼此精进。  如此,佛陀喻示的理想国“琉璃世界”就在眼
期刊
“如果我们能像Facebook、谷歌、甲骨文和微软的创始人一样控制公司,Waze或许至今仍在独立发展。”  创业活动越来越活跃了,但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却并非易事。  这是一次充满冒险的远航旅行,当满怀激情的创业者驶离港湾时,无数使你丧失航行舵手位置的人已经早早在下一个渡口等你。“他们”有可能是被你请上船的合伙人、投资人,或者是职业经理人,当然,最终所有人都有可能丧失舵手的地位,航船也会迷失前进的方
期刊
最近5年来,中国投资人收购的法国酒庄的投资已经越来越多。投资方不乏知名企业,比如:中粮、茅台、宁夏红等品牌的身影,也有影视和奢侈品界名人,比如:演员赵薇和通灵珠宝中国区CEO沈东军等在法国的投资。  法国世尊律师事务所作为巴黎律师公会会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越来越多对法国酒庄感兴趣的中国投资人。可是,虽然他们的购买意愿强烈,但对收购过程中需要了解的程序等却知之甚少,这非常有可能为其购买行为埋下定时炸
期刊
编者按:失联的航班,其实与我们联系很多。作为一位平民编辑,失联马航上就有三位职业经理人在交际圈里与我仅一人之隔……甚至听说一外企中国区高层都在那架飞机上——真的不只是令人心碎的谈资,我们在无常中还醒着的每一名职场人,都应该思索,应该行动。  朋友圈里的失联者  3月8日,笔者醒来看到的第一条新闻就是马航失联。因为常坐飞机,所以特别关注此事。奇正管理沙龙的微信群,也陆续有大量关于马航的消息和评论。下
期刊
这是一个产业链聚合的时代。  伴随着中国建材品牌发展联盟的成立,履任中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三个多月的贾锋,在与众多建材行业大佬布一个很大的棋局。不过,这个局与当今最炙热的O2O无关。  作为我国首家产业投资公司中陶投资的董事长,贾锋同时担任着华耐家居集团的总裁,而华耐家居从成立到现在的21年里,大部分时间在建材流通领域经营。令人意外的是:它竟然成为中国一系列一流建材制造商最稳定的合作伙伴。要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