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房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它区别于常规的养老模式,老年人的养老资金即不需要依赖于政府的养老保险也不需要依赖子女的照顾,而是将住房的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以换取每个月固定的养老金。本文从“以房养老”模式的概念、意义、推广困境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以房养老 倒按揭 养老模式
“以房养老”模式的概念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1.3亿,超过人口总数的10%。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超世界平均老龄化速度。各项数据表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愈演愈烈,这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对社会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社会问题就是养老问题。近年来在发达中国家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即“以房养老”。该模式起源于荷兰,而最终在美国发展成熟,其中“倒按揭”是最为人们所熟知也是最具争议和讨论的模式,本文讨论的重点主要是“倒按揭”的模式。“倒按揭”模式,是指60岁以上拥有独立房屋产权的老年人将所属房屋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老年人年龄、预期寿命、房屋价值、未来增值等情况进行评估后,按其房屋的评估价值及预计未来发生的费用,在
之后,住房归相应机构所有。该模式的目的是把老人手中的固定资产变为可以流动的货币。
“以房养老”模式的意义
首先,完善了现有养老的模式。大部分养老模式都需要在现有家庭收入的基础上抽出一部分用于老年人养老,而我国“4+2+1”模式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造成了年轻人养老负担过重,从而推动拜金主义和唯金钱论盛行,年轻人心浮气躁,无法安心工作,难以推动社会进步,败坏社会风气。而如果拥有住房的老人都可以将个人住房用于个人养老,则大大减少了子女的负担,提升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以房养老”模式可以改变传统旧观点,形成独立的代际关系。
其次,促进多个产业的发展。由于“以房养老”涉及到保险,银行,金融等多个产业,如果该模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那么保险公司,银行,金融公司等社会机构可以得到更多的业务量,促进了个人,家庭及社会层面多赢的局面。另外,活跃了二手房市场,缓解了市场供房压力,提高了住房利用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房价上涨。
最后,刺激消费,活跃社会经济。大部分老年人即使生活拮据也很少会有人愿意卖掉自己的住房换取可流动的现金。首先是自己的住房问题要重新解决,另外情感上也舍不得自己生活了很久的环境,即使住房问题可以合理解决,那么一笔老年人一次性拿到了全部房款难保不会出现其他问题。因此,老年人的住房很难变成可流动资产,也难以充分的刺激消费。而“以房养老”模式则充分的解决了老年人在近期消费和远期消费之间的矛盾。
“以房养老”模式发展的困境
(1)传统养老观点根深蒂固,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我国老人普遍认为自己的住房财产应该留给子女,如果将自己的积蓄用于养老,首先自己心理上不能接受,其次会被认为子女不孝,对老人不管不问。该模式在美国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可,是因为美国对父母留给子女的遗产征收大量的遗产税,老人不需承受太大的压力很容易做出选择。而在国内由于房价较高,老人手里的住房往往价值不菲,因此老人宁愿自己生活拮据,也不愿意将住房抵押给其他机构来换取晚年的美好生活,而他们普遍更愿意将财产留给子女。
(2)周期较长,楼市价格难以预测。住房本身的价值是“以房养老”模型的核心元素。但我国近年来楼市并不平稳,难以估计住房未来的价值是高是低。虽然现在房价较高,住房往往价格不菲,但是毕竟该养老模式周期较长,且我国在努力调控楼市价格,还处于去泡沫阶段,很难准确预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房屋的价值。
(3)养老制度不健全,没有权威性。养老本身应该是政府的职责,但是政府在以房养老的过程中角色定位模糊,没有给群众提供充分的保障,使得该项政策缺乏权威性,看起来不像是政府提供的养老政策而更像是一种金融产品。保险公司,银行等机构不足以令人信服,人们往往会担心这些企业在未来的运行效益而对该模式望而止步,不敢轻易尝试,政府如果在其中充当担保人的角色会使该模式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以房养老”实施的对策
(l)加大宣传力度。由于应该模式十分复杂,應该有专门的机构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的向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解释。让社会明门以房养老的好处和意义,使老年人发自内心的接受这个概念。
(2)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将以房养老业务专业化,由政府资助,保险机构培训专业的人才负责制定并推广具体政策,如果在后期推广效果较好还应该制定专门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抬高入门的门槛。同时在法律层面,应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在现有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法律条例,减少百姓的困扰。
(3)增加试点城市,制造舆论环境。学校,社区,新闻媒体应该制造适合以房养老模式发展的舆论环境,学校要鼓励年轻人支持父母过上体面有品质的生活,让年轻人意识到财富的积累不能依赖父母,要学会自立自强;社区要向老年人解读政策的真正含义,鼓励年轻人独立奋斗;新闻媒体应向大家报道以房养老成功的案例,弘扬社会正能量。
结语
总之,以房养老模式的提出既是对现有模式的补充也是一种挑战,但是对于以房养老这种西方文化下的产物,我们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精华,将其内容和形式本土化,构建出适合我国文化的养老模式。虽然以房养老模式的推广之路是未知而曲折的,但我们也要努力完善这一模式的优缺点,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1]王艳粉,关于实施“以房养老”模式的意义与对策研究[J].前沿,2008( 11):77-78.
[2]朱鲲鹏,张晓伟.我国实施以房养老制度可行性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5 (1):53-56.
[3]鲍家伟.“以房养老”的国际经验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3):77-79.
[4]许顺亭,李孟娣.以房养老制度的本土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40-144.
[5]刘静丽.安徽省“以房养老”的可行性探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 s2).
以房养老 倒按揭 养老模式
“以房养老”模式的概念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1.3亿,超过人口总数的10%。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超世界平均老龄化速度。各项数据表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愈演愈烈,这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对社会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社会问题就是养老问题。近年来在发达中国家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即“以房养老”。该模式起源于荷兰,而最终在美国发展成熟,其中“倒按揭”是最为人们所熟知也是最具争议和讨论的模式,本文讨论的重点主要是“倒按揭”的模式。“倒按揭”模式,是指60岁以上拥有独立房屋产权的老年人将所属房屋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老年人年龄、预期寿命、房屋价值、未来增值等情况进行评估后,按其房屋的评估价值及预计未来发生的费用,在
之后,住房归相应机构所有。该模式的目的是把老人手中的固定资产变为可以流动的货币。
“以房养老”模式的意义
首先,完善了现有养老的模式。大部分养老模式都需要在现有家庭收入的基础上抽出一部分用于老年人养老,而我国“4+2+1”模式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造成了年轻人养老负担过重,从而推动拜金主义和唯金钱论盛行,年轻人心浮气躁,无法安心工作,难以推动社会进步,败坏社会风气。而如果拥有住房的老人都可以将个人住房用于个人养老,则大大减少了子女的负担,提升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以房养老”模式可以改变传统旧观点,形成独立的代际关系。
其次,促进多个产业的发展。由于“以房养老”涉及到保险,银行,金融等多个产业,如果该模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那么保险公司,银行,金融公司等社会机构可以得到更多的业务量,促进了个人,家庭及社会层面多赢的局面。另外,活跃了二手房市场,缓解了市场供房压力,提高了住房利用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房价上涨。
最后,刺激消费,活跃社会经济。大部分老年人即使生活拮据也很少会有人愿意卖掉自己的住房换取可流动的现金。首先是自己的住房问题要重新解决,另外情感上也舍不得自己生活了很久的环境,即使住房问题可以合理解决,那么一笔老年人一次性拿到了全部房款难保不会出现其他问题。因此,老年人的住房很难变成可流动资产,也难以充分的刺激消费。而“以房养老”模式则充分的解决了老年人在近期消费和远期消费之间的矛盾。
“以房养老”模式发展的困境
(1)传统养老观点根深蒂固,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我国老人普遍认为自己的住房财产应该留给子女,如果将自己的积蓄用于养老,首先自己心理上不能接受,其次会被认为子女不孝,对老人不管不问。该模式在美国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可,是因为美国对父母留给子女的遗产征收大量的遗产税,老人不需承受太大的压力很容易做出选择。而在国内由于房价较高,老人手里的住房往往价值不菲,因此老人宁愿自己生活拮据,也不愿意将住房抵押给其他机构来换取晚年的美好生活,而他们普遍更愿意将财产留给子女。
(2)周期较长,楼市价格难以预测。住房本身的价值是“以房养老”模型的核心元素。但我国近年来楼市并不平稳,难以估计住房未来的价值是高是低。虽然现在房价较高,住房往往价格不菲,但是毕竟该养老模式周期较长,且我国在努力调控楼市价格,还处于去泡沫阶段,很难准确预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房屋的价值。
(3)养老制度不健全,没有权威性。养老本身应该是政府的职责,但是政府在以房养老的过程中角色定位模糊,没有给群众提供充分的保障,使得该项政策缺乏权威性,看起来不像是政府提供的养老政策而更像是一种金融产品。保险公司,银行等机构不足以令人信服,人们往往会担心这些企业在未来的运行效益而对该模式望而止步,不敢轻易尝试,政府如果在其中充当担保人的角色会使该模式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以房养老”实施的对策
(l)加大宣传力度。由于应该模式十分复杂,應该有专门的机构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的向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解释。让社会明门以房养老的好处和意义,使老年人发自内心的接受这个概念。
(2)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将以房养老业务专业化,由政府资助,保险机构培训专业的人才负责制定并推广具体政策,如果在后期推广效果较好还应该制定专门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抬高入门的门槛。同时在法律层面,应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在现有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法律条例,减少百姓的困扰。
(3)增加试点城市,制造舆论环境。学校,社区,新闻媒体应该制造适合以房养老模式发展的舆论环境,学校要鼓励年轻人支持父母过上体面有品质的生活,让年轻人意识到财富的积累不能依赖父母,要学会自立自强;社区要向老年人解读政策的真正含义,鼓励年轻人独立奋斗;新闻媒体应向大家报道以房养老成功的案例,弘扬社会正能量。
结语
总之,以房养老模式的提出既是对现有模式的补充也是一种挑战,但是对于以房养老这种西方文化下的产物,我们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精华,将其内容和形式本土化,构建出适合我国文化的养老模式。虽然以房养老模式的推广之路是未知而曲折的,但我们也要努力完善这一模式的优缺点,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1]王艳粉,关于实施“以房养老”模式的意义与对策研究[J].前沿,2008( 11):77-78.
[2]朱鲲鹏,张晓伟.我国实施以房养老制度可行性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5 (1):53-56.
[3]鲍家伟.“以房养老”的国际经验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3):77-79.
[4]许顺亭,李孟娣.以房养老制度的本土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40-144.
[5]刘静丽.安徽省“以房养老”的可行性探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 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