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1b亚型E2区序列与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关系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hb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 1b亚型感染者E2区的高变区1(HVR1)和高变区2(HVR2)、双链RNA激活的蛋白激酶-真核翻译启动因子磷酸化同源区域(PePHD)及其邻近区域的基因序列与干扰素应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上海地区24例HCV1b慢性感染者在α干扰素治疗前后及随访过程中的血清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E2区的HVR1、HVR2、PePHD及其邻近区域的基因并进行测序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治疗前的HVR1区氨基酸序列高度变异,基于HVR1序列的种系发生树提示序列变化与干扰素应答类型无关.持续应答组(SR)、无应答组(NR)和复发组(TR)治疗前的HVR2区平均氨基酸变异数分别为2.0、1.0和1.5,统计学分析显示SR组与NR组差异有显著性(t=3.098, P<0.05).治疗前的PePHD序列高度保守,无1例存在氨基酸变异.观察4例NR患者治疗过程中的PePHD序列,也未发现有任何氨基酸的突变.进一步比较PePHD邻近区域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存在个别位点的变异(平均氨基酸变异SR组6.67,NR组5.75,TR组7.43),但变异的多少与疗效无关(SR组∶NR组t=1.413,P=0.195; SR组∶TR组 t=1.706,P=1.107; TR组∶NR组 t=0.682,P=0.504).结论与HCV E2基因的HVR1区、PePHD区及其邻近区域序列与患者对干扰素的应答无相关性比较, HVR2区的序列变化可能与干扰素应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为探讨左归丸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而影响肝再生的作用机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加Dot Blot定量法对实验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N)、再生肝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α、TGF-β及其受体的表达进行了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上矢状窦闭塞模型脑血流与脑组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方法利用大鼠上矢状窦闭塞模型,激光多谱勒扫描法测定脑表25处局部脑血流(lCBF)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以25处lCBF的中位数代表区域脑血流(rCBF).荧光血管造影技术检测上矢状窦闭塞情况和血栓扩展情况.大鼠分为以下3组:A组,对照组(n=5);B组,上矢状窦结扎组(n=8);C组,上矢状窦结扎加上矢状窦内注入血栓形成因子(n=10)
通过研究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RNA(TR)、端粒酶催化亚单位(TRT)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与TR、TRT的关系及意义。
目的 探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患者行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的疗效与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行TCRE资料完整的220例DUB患者,随访手术疗效,并对术中切除的子宫肌条及术后症状复发患者切除的子宫标本,通过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内膜肌层的破坏深度及切除子宫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4~114个月,月经改善总有效率为94.5%(208/220),其中闭经为25.
目的 在生物瓣支架上种植并静态培养自体内皮细胞(ECs),形成完整的内皮细胞单层,为下一步脉动流培养并最终体外构建同种生物组织工程瓣(TEHV)提供材料基础.方法生物瓣支架选择经液氮保存的成人主动脉带瓣管道,用0.1% SDS脱去表面的ECs;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的ECs作为种子细胞,高密度(>105 cell/cm2)种植于瓣膜支架上静态培养20d,扫描电镜观察、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