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思考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_pacif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农民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确保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成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以及缺乏农民组织作为文化建设的依托载体。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要建立起政府供给、市场供给与社会供给优势互补的复合供给模式。
  关键词: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4-0110-04
  一、广西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的成效和经验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国家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国家已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重点放在农村,使农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一般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布公共文化信息;为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坚实基础。”[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广西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强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到2020年,把广西建设成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
  目前,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日益完善,在各级政府扶持、文化部门指导、社会各界支持的创新服务和典型示范引领下,广西农村文化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100%覆盖县、乡、村,打造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到2011年底,广西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文化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2]。来宾市从2008年起,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全面实施“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在统筹城乡基层文化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来宾市各项文化惠农工程的活动得到广大群众的坚决支持和衷心拥护,并主动参与到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当中。“天天演、周周训、月月比、季季赛、年年奖”,常年举办的“农民歌手大奖赛”、“农村文艺大展演”等群众性文艺赛事活跃了群众文化[3]。大型文艺演出“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节”、“迎春山歌擂台赛”、“激情广场大家唱”,“八仙女评选”等活动已成为桂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广西农村文化事业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产品、创新基层文化服务手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施、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的良性文化建设体系初步形成。各地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利用重大节庆和民间传统节日进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常办常新。
  二、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步伐仍然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造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广西许多县、乡、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些村镇虽有多功能的文化室、阅览室,但图书以陈旧书刊居多。许多农村书屋符合农民需求的科技类、致富信息类读物非常少见。由于受场地、设施、经费、人才等诸多因素限制,乡镇文化活动很难开展,即使活动开展较好的乡镇,也一般只是在过年期间举行的篮球赛、猜谜语、歌舞表演之类的文体活动。文化活动内容不丰富或缺少吸引力,人民群众家庭式消遣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农村文化设施普遍规模小、数量少、档次低、功能少,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由于农村缺乏公共文化生活,农民很少参加或不参加文化活动。有些地方有一定的文化生活,但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由乡(镇)、村组织举办的或者以村为单位自发组织的农民业余文艺团队大部分是由中老年人和退休音乐老师组成,基本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参加人员均未经专业指导,且总体规模小,青少年及专业文化队伍比重相对过低。“文化下乡”、农家乐等文艺活动演出多数是一些简单的巡回演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在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上以单向输送喂食式的送书、送戏、送文化下乡为主,缺乏长效机制,且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为主的内容也与当地农民的文化需求脱节,并没有得到基层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同。真正适合农村农民多元化需求的文化形式非常缺乏,因此,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单调和枯燥,空闲时间的主要消遣方式是看电视、闲聊、打扑克和打麻将。由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许多低俗和消极文化乘虚而入。
  (三)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
  很多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也存在利用率不高、长期闲置等问题。一方面农民希望地方政府提供技术培训、文体活动等;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从目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某些农家书屋形同虚设,“电影下乡”的影片内容缺乏吸引力,看电影的人数较少且呈无组织状态,农村文化阵地严重萎缩,农民文化消费意识不强。
  (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人才匮乏
  农村文化建设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工作者,主要指县、乡文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一类是农村负责管理文化建设的人员、农村各种文化团体的成员及农村文化能人,这些人对当地民俗、民族歌舞、民间传统艺术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刻的认识。目前两类人才都很缺乏,公共文化基层机构从业人员偏少。由于缺少了解农村本土文化的文化能人,许多农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还由于各种大型的文化活动大部分都分布在城镇,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使用更加不被注重。基层文化部门工作环境普遍较差,同时待遇也不高,造成了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三、制约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因素分析
  表面上看,似乎农民文化需求淡薄,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基本生存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热情高涨,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针对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落后的现状,分析制约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的原因,是为了找到完善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的途径。
  (一)农村文化服务建设领域政府作用不到位
  一些地方领导特别是乡镇领导思想观念滞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普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支撑文化事业发展的资源、手段、政策太少。公共文化建设一般被认为是投资大、见效慢、效益差的项目,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现有农村文化服务设施老化,农村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基本经费保障等诸多问题,很难调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造成严重的文化设施闲置浪费现象,使得农村文化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农民需求不匹配
  长期以来,我国所谓的农村文化服务,主要是由行政文化部门主导的、强制性的、灌输性的文化公共产品的单向供给模式,往往表现为一种精英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改造,导致农村文化“服务”与农民群众的需求严重脱节或错位[4]。由于我国传统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的影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无论是在决策还是财政上,主要是政府直接供给为主的单一形式。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在供给的过程中理应是由公众来进行决策,但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与偏好的表达机制不完善,农民缺乏文化需求表达意识与能力或者不易于表达自身的文化需求,多数村民仍然习惯于被动地参与由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支援农村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尽管是一件惠及百姓的好事,但缺乏长效机制,一般仅为年节之时的应景之作,所送的文化产品几乎缺乏针对性而流于形式,农村的文化特色以及内涵都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供给形式也比较单调,村与村之间没有什么差别,农民群众真正的公共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实现。由政府牵头举办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一般只是篮球赛、放电影,且不管效果如何。供给与需求存在一定错位,既造成一些文化服务设施闲置和浪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乏效能,也很容易造成供给水平与总量的偏低。
  (三)农民组织缺失造成文化建设缺乏依托载体
  实行以包产到户为主的农村生产经营模式以后,农民淡化了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农村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也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当前村民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倾向非常严重,村寨公共事务几乎无人过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民间文化组织既可以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又可以发挥植根乡村社会的优势,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5]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把农民组织起来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状态。由于农民“原子化”的一盘散沙状态,农民无法以组织的力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诉求,也使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载体而无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单向灌输的文化管理模式也助长了农民的“等、靠、要”思想,很难自发形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村民自治组织。目前农村民间组织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血缘、地缘基础上的简单的亲缘组织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临时性的非政府组织,如节期、庙会等。一些地方出现了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但文化生活的农民组织并不多见,有的也多数是自娱自乐的老年人协会。个别地方农民自办的文化团队大多数缺乏有效组织,只是节庆期间开展形式单一且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娱乐活动。
  (四)公共文化建设考核标准缺失
  由于对乡村政府工作没有把文化建设作为考核绩效的标准,缺乏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造成了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体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在财政包干体制下,农村文化管理部门由于经费紧张,出现把国家投入的文化设施租借出去作为娱乐场所来维持职工生存的现象。大部分乡镇文化设施没有专项经费,缺乏后续维持管理资金,难以承担起农村文化的组织指导功能。县乡文化部门在那种“养人”式农村文化体制中,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农村文化机构面临着诸如人才流失、资金短缺以及管理失控等问题。
  四、拓展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路径的对策
  要保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创新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方式。根据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下列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
  农村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之一,但要转变服务理念,政府供给为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全然垄断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要改革传统体制下政府“办文化”的思想观念,向主动服务的“管文化”转变。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和领导部门,起着导向、牵引的作用,要扮演好公共文化服务主导者的角色。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已经被提升到改善民生的战略,夯实公共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包括公共财政、土地、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大型文化设施+区县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为了有效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制订重大农村文化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力度,明确各级文化部门职能职责,开展科学的绩效考核,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政府可以采取政府采购、委托承办、以奖代补等方式,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实施城乡互动
  由于历史原因,传统城乡二元社会在文化上遗留下来的突出问题是乡村文化的弱势地位而造成了“城市先进”与“农村落后”的观念并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其实,现代乡村也具有现代城市无法具有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创建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乡村具有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农村文化也有一个不断充实、不断丰富、不断超越和更新重组的过程,才能使乡村以丰富多姿的面貌与城市文化交流和沟通,共同发展。城乡文化交流与影响是双向性的、相互性的。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由于乡村社会的弱势,乡村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知识、物资、资金、人才等)大多掌握在乡村社会以外的社会组织手里,现实的乡村发展呈现为乡村受到外部干预的情势,表现为乡村接受外部文化和技能的单向输送和改造,这种情况与乡村文化自卑的共同作用而造成乡村本身的文化和技能往往受到忽视。所以,政府扶植和城市支援,应该对农村持有平等的态度,也应该以农村为主体,让农民因地制宜自觉创建农村文化。政府行为既要理性引导与激活传统村落文化的积极方面,又要避免过强政府行为而造成单一化的可能。在城乡良性互动中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努力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有针对性地根据地域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等不同情况,立足于农民需求,通过组织民间文化活动,支持民办文化产业,积极挖掘农村本土文化资源,扶持和发展农民文化团队,逐步形成乡村文化的内生机制。一方面使农村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农民参与和兴办文化活动的需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通过城乡联动、区域共建、工农互动等多种形式,促进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推动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让城乡文化相互交流,互补提升,建立起城乡文化在空间上共建、共有、共享的城乡生态文化系统,促进城乡社会全面发展,这是在明确城乡分工、相互促进基础上的双向发展过程的最优文化空间网络系统。   (三)培养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首先表现在对传统农村文化的“文化自信”,还表现在文化建设上应坚持文化开放,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作为普通农民群众,就是要自觉参与到各种农村文化建设中,提升自身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素质。要激活农村文化的自生内发力,把文化自觉、自信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为。完成各项文化建设,就要尊重乡村自生文化传统。在这方面,重视与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将是一个成功的关键。要尊重农民意愿,把乡村文化建设的自主权交给农民,由农民自己探讨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而且要从实际出发,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一定要保留。由于我国农民缺乏自我组织的传统和能力,也由于农民组织化过程还处于初级阶段,得到政府支持而建立起来的农民合作组织是必要的,这才会对农民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认同感。农民组织是一种农民自发自愿和自觉参与的过程,农村社区内部成长起来的具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自我教育的农村民间文化组织真正搭建起来,标志着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了文化自觉的意义。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建立以后,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立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调动作为乡村精英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乡村能人、民间艺人和热衷于文化工作的农村群众的积极性,带动乡村文化建设,让农民群众以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自己组织,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以满足自身的文化娱乐和精神需求,让农民自办文化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文化生产场所。
  (四)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文化
  因地制宜要求从地域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多样性出发来创造多样性的文化,这有利于不同文化因素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由于文化交流愈来愈显示出整体性、综合性,不同文化之间的整合,实现了文化地域化与多样文化的互补和沟通。由于各地乡村因自然环境、人文习俗、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而表现为各地多姿多彩的富于个性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文化需求往往存在个性化、差异化等特征,各地根据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利用,要尽可能地独特化以体现个性,努力打造“一乡一节”、“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动。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政府供给、社会供给、市场供给这三种模式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合作、互相竞争的关系。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或产品可采取不同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模式,要充分发挥政府权威供给、市场商业供给、社会自主供给和志愿供给相结合的优势。”[6]公共文化产品不仅类型众多,且不同类型之间差异很大。政府供给可以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充分性和公平性;市场供给可以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社会供给可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特长,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三种供给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可以使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更有效率,更符合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成为解决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建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的图书馆发展路向——兼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图书馆事业改革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3):44.
  [2]黄燕熙,银河欢.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概况[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2):82-85.
  [3]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所,来宾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联合课题组.来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报告[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1):67.
  [4]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169.
  [5]路冠军,郭宝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农民组织化——基于农村基层文化社团的实践考察[J].前沿,2010(23):120.
  [6]刘湘云,王玉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复合供给模式[J].新疆社科论坛,2011(1):41.
  责任编辑 陆 莹
  Thinki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Guangxi Rural Public Cultural Product Supply
  Ren Xubin
  (Gu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22)
  Abstract: Even though the rur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makes some achievement in Guangxi, the gap between public culture service product supply and diverse demand for culture of peasant is still big, thus, it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ensure the supply of high quality and effective public culture product in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nowadays.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 deficient public culture product in rural of Guangxi mainly because insufficient public culture facilities, unmatched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peasant organization does not play full role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as the carrier. Therefore, it is needed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supply-demand mode, which refers to a way to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from government supply, market supply and social supply.
  Keywords: Guangxi, rural public cultural product, supply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理学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
考虑水力系统非线性特性,建立带调压室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利用hopf分岔的代数判据理论得到带调压室水电站非线性稳定域,并得到系统的分岔图,同时对非线性稳定域的
根据火电厂冷却水系统在循环水泵正常启、停泵或事故停泵等工况下,管路系统的驼峰点可能会出现水柱分离、汽化等复杂的水力过渡过程现象,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火电厂冷却水系
科技人才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依靠科技人才,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在推动“14+10”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适应“14+10”产业发展需要,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