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政治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作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主阵地的政治学科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个最严重的问题——灵魂缺失。我国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学科教育目标,由于多重因素的制约,在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广泛存在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未能充分落实,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是陷入流于形式的尴尬镜地。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学科;融入课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学习目标的灵魂,而政治学科由于学科特点毫无疑问是践行这一“灵魂”的主阵地,但是从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现状可以分析出这个“灵魂”目标往往又是最容易被忽视、流于形式的一项目标。
  一、 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可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到民族生存发展大计,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精神风貌和精神支柱,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政治学科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从“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第一目标”的狭隘观念中走出来,必须从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的灵魂。
  二、 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误导”教师出现教育目标缺位
  由于人才选拔机制和评价体系仍不完善,以分数定能力仍然是判断一位教师能力高低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许多教师不得不把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职业的终极目标,主要精力集中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上,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从而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三、 部分教师不思进取,不善学习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理论、新媒介层出不穷,对政治学科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能否顺应时代发展,能否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是衡量一位教师能否胜任新的工作要求和职责的重要依据。现实工作中,部分教师不思进取、不善学习的惰性思想较为突出,把工作仅仅当成满足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一份事业,当成是一种消遣而不是一份责任,对新理论漠不关心,对新知识不求甚解,得过且过,一堂课灌满堂,即使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也仅仅是为了更好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许多教师因注重分数而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其实质是陷入了“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此消彼长关系的误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政治课堂,不论是在思想认识、角色定位,还是在教学环节设置、课堂结构优化等方面都需要继续探索。
  (一) 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人生发展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作为教师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民族和国家发展大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人才培养、人格塑造”中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学科教学的重要位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索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 摆正角色定位。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学生能够掌握的社会资讯非常有限,主要依靠教师收集整合并传递给学生,效率相当低下,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大行其道的无奈选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资源多、传递快、透明度高、时效性强的优点越来越突出,教师与学生角色担当应当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资源的掌控者、课堂的指挥者、真理的评判者和学习的导演,更多的应该是正确方向的引领者、探求知识的激励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学习目标的监督者。
  (三) 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当前比较成熟的教学环节设置模式其实已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腾出了时间和空间,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仍然是以“知识与技能”为重点,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逐渐淡化。要在课堂短短40分钟内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合理设置教学环节,明确课前、课堂、课后不同环节的职能要求,坚持做到课前设置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并通过导学案对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指导;课后复习要围绕重点、易错易混点进行针对性的习题设置,切忌滥用题海战术。而课堂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三大目标有机融合的主阵地,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把优化课堂作为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
  (四) 優化课堂结构。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处充斥着对学生的不信任、不放心,把不同环节的任务、要求重复地堆积在课堂,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处处强调、反复练习,完全不顾学生感受,毫不理会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是否有必要讲解探究,其结果却是学生听之乏味,丧失兴趣,甚至对学科学习和老师逐渐失去兴趣,厌学情绪越来越浓,学习效率和效果反而逐渐下降。
  因而,优化课堂结构首先要明确教学三大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定位和指向,梳理课堂程序、重点、突破方式。其次要严格区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不同的功能、任务并严格落实,不能混为一谈。三是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判断哪些是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哪些需要讲,哪些不需要讲,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需要探讨、哪些无需探讨,使课堂更加精炼、紧凑、高效;四是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下足功夫,收集与教学内容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且具有说服力、震撼性和针对性的视频、文字、图片等素材,并按实际需要设置设问、讨论、合作探究等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照、辨识、反思、体味和感悟,从而达到“潜入夜、润无声”的效果,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境界、自我修养,并内化为学习的动力、探索的激情、进取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教师最根本的职责在于“正根”,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才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真理的追求者、理想信念的践行者,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向继军,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适应课改形式及提高高考成绩,历史教学中使用图片这一课题引起了相当一部分老师的关注。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图片的积极有效作用,使图片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与其他老师探讨,对历史图片选用存在的一些欠缺之处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历史图片;欠缺;改进对策  一、 历史图片选用存在的欠缺  (一) 图片选用标准不当  受传统思维、
摘 要:历史课程是记载人类进程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认知人类文明,传承古文化,眺望未来生活有着重要的学习意义。历史的学科性质带有一定的沉重性,以往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因此,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具备独特的历史知识。  
基于农村教学条件的落后,农村历史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针对农村历史教学的认识现状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公路隧道内装在欧美较为流行,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公路隧道修建规模越来越大,设计等级提高,对隧道内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有普通装饰材料往往不尽人意,新特材料又
摘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我们想要实现的核心教学目标。政治作为重要的人文社科类学科,在课改背景下其重要性逐渐突出,这就要求高中教育阶段将政治教学效率提升作为重点教学工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创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不仅仅要求教师可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也依托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注
摘 要:信息化教学正如火如荼在各级学校展开,特别是信息技术融合图、文、声、影于一体的认知环境。笔者和计算机老师把初中历史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整合到一个教学网站之中,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利于学生课前自习、课后复习,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历史;教学网站;信息化教学  近几年,信息化教学正如火如荼在各级学校展开,对各级各类学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