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啼笑因缘》与20世纪30年代武侠电影叙事模式的嬗变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恨水在《啼笑因缘》中尝试加入了武侠叙事,形成了“言情+武侠”的别致风貌。与同时代的武侠小说相比,该小说体现了独特的武侠人物塑造理念和全新的侠义情节构成模式,从中可见一种较新的武侠叙事模式。《啼笑因缘》历经多次电影改编,先后被张石川、李晨风、王天林、关山、楚原等人导演成电影。该系列电影表现出与中国现代影坛上风行一时的《火烧红莲寺》《儿女英雄》《荒江女侠》等武侠电影相异的叙事模式和理念,在中国电影史上也影响巨大,促进了中国现代言情武侠电影的发展。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互联网思维,是普遍联系观念在互联网时代的具体运用,表现为以理论思维去抽象、概括、描述和解释互联网技术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切经验现象的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