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百行“孝”为先。孝敬父母乃是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亲情孝心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体现。因此,孝敬父母长辈的品德是每个人首先应该培养的。从古到今有多少孝敬父母的故事:九龄温席、亲尝汤药、鹿乳奉母……然而,尽管孩子说起“孝”来也能头头是道,但实际行动完全变样。尽管品德学科也重视“孝心”主题教育,但由于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孝之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力争使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产生真实情感和共鸣,使品德教育真正回归儿童生活。那么在“孝”的教育中就该特别重视联系生活,让学生的每一种体验有真实感,更直接地与实际生活接轨。
一、点击生活,“孝”心自问
现在的孩子缺乏孝心,遗憾的是他们压根没感觉自己有什么不对。因为他们目前还生活在父母巨大的保护伞下,衣食无忧,生活无忧,很少面临抉择的两难。所以孝心教育要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中,叩问自己的孝心,让他们开口自问,认识自己、反省自己。
为此,我们开展了“叩问孝心”之调查,过程如下:
1.出示调查内容:你和父母的沟通处于怎样的状况?
A.没有共同语言,少沟通,出现代沟;
B.和好朋友一样,有什么说什么;
C.偶尔谈一下学习及生活状况。
2.统计调查结果,算出百分率。(选择C的学生占63%;选择A的接近三成;而选择B的不到一成。学生们普遍认为和家长沟通比较困难,只有一名学生表示与家长沟通没有问题。)
3.小测试:你有“小孩子气”的行为吗?
①带朋友上家里来,却不把父母放在眼里,吃喝一番,既不收拾碗碟,也不说声“谢谢”,走了也不告诉上哪儿去,什么时候回来。
②指责父母,“你为什么不能像×××的妈妈一样?”
③向父母撒谎,明明去玩了,却说去做功课。
④父母一批评,就生气顶嘴。
⑤几乎不做家务,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父母代办。
⑥有时候,你的父母气极了,会骂你“给我滚,滚得远远的!”之类的话。
……
以上调查内容都来自生活细节,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调查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原来自己在思想意识上、行动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亟须改正,这就激起了学生表达“孝敬”之欲望 。
孝敬父母,最高的境界就是能与父母做朋友。首先要愿意去了解父母,理解父母,还要乐意与父母交谈,进而读懂父母的这份爱。我们可以看到,问题所罗列的虽然是一些生活细节,但从这些细节中最能看出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对父母的这些情况的知晓,需要当子女的细心深入地了解才能得知,除了关心父母,还得做个有心人。通过这些方法途径去更多地了解父母,看看父母还需要些什么帮助,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慢慢地让孩子心中有父母,为孝敬父母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深度对话,“敬”由心生
看看父母,瞧瞧自己,说出彼此想说的话,进行深度对话,敬意自然会从心底萌发。因为天下父母一样心,他们无私,他们伟大,当你了解后,你会发现你用一生也难以回报。那你就会用真心、用行动来表达孝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组织使用的材料应该有学生的,更要有家长的,把彼此的心里话都要亮出来,将心比心,进行深度的心灵对话。
例如,我们开展“爱与怨”之母女对话,过程如下:
1.师:同学们,父母不仅是我们的长辈,也是我们特别的朋友。那么怎样才能和父母相处得更融洽?下面,我们先来看段录像。请大家一边看,一边想:在你和爸爸妈妈之间,也有过类似的矛盾吗?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录像场景片段:
家里,妈妈对女儿说:“融融,明天就要参加数学选拔比赛了,你别紧张,放松些,努力了就行。”
第二天,女儿从容考试后回家,妈妈却阴沉着脸说:“我已经在网上查过了,你没有取得复试资格,肯定是考试的时候不够认真……”
女儿:“妈妈,我是认真的,可是……你不是说过我努力了就可以了吗?”
妈妈:“努力努力,可是没有录取就说明你不够努力!”
……
2.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过相似的矛盾吗?我们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3.小组汇报。
……
录像内容来自课前调查,都是真实案例。学生看了录像后能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实现基于学生真实思想的探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考及行事方式。学生长大了,“自我意识”的东西开始在他们的身体和大脑里苏醒,开始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人,开始有了和父母不同的价值观,不再是人云亦云的“乖孩子”了。但是,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并不影响两代人的相互接纳,我们不必改变父母,只要学会理解他们就可以了。如果是自己的不对,就主动向父母道歉、承认错误,并且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让父母看到你确实是变得更加懂事了、成熟了。如果父母也有不对的地方,那也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心平气和地和父母交谈,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消除误会;还可以自己主动做得更好,尽量避免伤人伤和气的言行。只要愿意对话,彼此就有沟通的平台,问题解决了,疙瘩消除了,孝敬出自内心,这才是品德教育的艺术。
三、场景演练,“孝”领行动
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真实的场景中演练自己“孝”的言行举止,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自己的举手投足闪现“孝”的印记。那么美好的愿景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如今一个个有孝心的孩子,将来一个个被孝的幸福长辈,且世代延传。
下面是一段触动学生心灵的场景:
1.师:老师以前也有过不理解爸爸妈妈的时候,但随着自己慢慢长大,随着自己也做了妈妈,才发现爸爸妈妈比自己原来想象的还要伟大。比如,有些爸爸妈妈,他们是这样做的——(展示课件中的画面,配合讲解)
①这是一位患有先天小儿麻痹症的妈妈。她没有读过书,没有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于是就每天在这个码头乞讨。有时,她不小心把手上的钱币掉在了地上,就只能用嘴把它捡起来!她说:“我一定要赚钱供儿子读大学!”
②这是一位在雪中卖菜的父亲。父亲的推车上坐着一个小男孩,孩子用给菜保温的被子围着,父亲在风雪中用力叫卖,手却没有停止过给孩子掖被子。
③这是一位已经渐渐老去的母亲。她不愿拖累在外打工的儿子,每天收卖纸板,她说要把赚来的钱给自己的孙子用!
2.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并没有像图片上这样,但他们(点击课件,出现部分学生家长的工作照)可能一天8小时站在街头指挥交通,可能为了抚养我们而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可能看起来穿着光鲜,脸带微笑,但心里却埋藏着工作的烦恼……当我们抱怨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想到过爸爸妈妈心里的烦恼吗?
3.师读家长的来信。
……
面对如此挚爱孩子的家长,孩子怎么会不感动呢?孩子们在心底埋怨自己,为什么我以前都没想到、没看到呢?我该如何报答呢?这样活生生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寻找和父母沟通的好方法。教师让家长介入课堂,为孩子的换位思考提供了真实的教育场景。而且家长的参与是随机的,他们说的话显得特别真诚、动情,能深深打动学生,这样的教育,也许只要一次却是一辈子的烙印。品德学科本是情感教育,以情熏陶人、培养人,让孩子心动、动心,才是最成功的品德教育。
“孝”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道德,我们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不然绝对是残缺的品德教育。让我们记住三个关键词“自问、对话、场景”,寻找更多更有效的触及心灵的教育方式,让“孝”之教育如一粒种子,在每一个孩子心里生长,开花……
(浙江省龙游实验小学 32440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过程,力争使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产生真实情感和共鸣,使品德教育真正回归儿童生活。那么在“孝”的教育中就该特别重视联系生活,让学生的每一种体验有真实感,更直接地与实际生活接轨。
一、点击生活,“孝”心自问
现在的孩子缺乏孝心,遗憾的是他们压根没感觉自己有什么不对。因为他们目前还生活在父母巨大的保护伞下,衣食无忧,生活无忧,很少面临抉择的两难。所以孝心教育要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中,叩问自己的孝心,让他们开口自问,认识自己、反省自己。
为此,我们开展了“叩问孝心”之调查,过程如下:
1.出示调查内容:你和父母的沟通处于怎样的状况?
A.没有共同语言,少沟通,出现代沟;
B.和好朋友一样,有什么说什么;
C.偶尔谈一下学习及生活状况。
2.统计调查结果,算出百分率。(选择C的学生占63%;选择A的接近三成;而选择B的不到一成。学生们普遍认为和家长沟通比较困难,只有一名学生表示与家长沟通没有问题。)
3.小测试:你有“小孩子气”的行为吗?
①带朋友上家里来,却不把父母放在眼里,吃喝一番,既不收拾碗碟,也不说声“谢谢”,走了也不告诉上哪儿去,什么时候回来。
②指责父母,“你为什么不能像×××的妈妈一样?”
③向父母撒谎,明明去玩了,却说去做功课。
④父母一批评,就生气顶嘴。
⑤几乎不做家务,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父母代办。
⑥有时候,你的父母气极了,会骂你“给我滚,滚得远远的!”之类的话。
……
以上调查内容都来自生活细节,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调查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原来自己在思想意识上、行动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亟须改正,这就激起了学生表达“孝敬”之欲望 。
孝敬父母,最高的境界就是能与父母做朋友。首先要愿意去了解父母,理解父母,还要乐意与父母交谈,进而读懂父母的这份爱。我们可以看到,问题所罗列的虽然是一些生活细节,但从这些细节中最能看出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对父母的这些情况的知晓,需要当子女的细心深入地了解才能得知,除了关心父母,还得做个有心人。通过这些方法途径去更多地了解父母,看看父母还需要些什么帮助,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慢慢地让孩子心中有父母,为孝敬父母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深度对话,“敬”由心生
看看父母,瞧瞧自己,说出彼此想说的话,进行深度对话,敬意自然会从心底萌发。因为天下父母一样心,他们无私,他们伟大,当你了解后,你会发现你用一生也难以回报。那你就会用真心、用行动来表达孝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组织使用的材料应该有学生的,更要有家长的,把彼此的心里话都要亮出来,将心比心,进行深度的心灵对话。
例如,我们开展“爱与怨”之母女对话,过程如下:
1.师:同学们,父母不仅是我们的长辈,也是我们特别的朋友。那么怎样才能和父母相处得更融洽?下面,我们先来看段录像。请大家一边看,一边想:在你和爸爸妈妈之间,也有过类似的矛盾吗?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录像场景片段:
家里,妈妈对女儿说:“融融,明天就要参加数学选拔比赛了,你别紧张,放松些,努力了就行。”
第二天,女儿从容考试后回家,妈妈却阴沉着脸说:“我已经在网上查过了,你没有取得复试资格,肯定是考试的时候不够认真……”
女儿:“妈妈,我是认真的,可是……你不是说过我努力了就可以了吗?”
妈妈:“努力努力,可是没有录取就说明你不够努力!”
……
2.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过相似的矛盾吗?我们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3.小组汇报。
……
录像内容来自课前调查,都是真实案例。学生看了录像后能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实现基于学生真实思想的探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考及行事方式。学生长大了,“自我意识”的东西开始在他们的身体和大脑里苏醒,开始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人,开始有了和父母不同的价值观,不再是人云亦云的“乖孩子”了。但是,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并不影响两代人的相互接纳,我们不必改变父母,只要学会理解他们就可以了。如果是自己的不对,就主动向父母道歉、承认错误,并且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让父母看到你确实是变得更加懂事了、成熟了。如果父母也有不对的地方,那也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心平气和地和父母交谈,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消除误会;还可以自己主动做得更好,尽量避免伤人伤和气的言行。只要愿意对话,彼此就有沟通的平台,问题解决了,疙瘩消除了,孝敬出自内心,这才是品德教育的艺术。
三、场景演练,“孝”领行动
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真实的场景中演练自己“孝”的言行举止,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自己的举手投足闪现“孝”的印记。那么美好的愿景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如今一个个有孝心的孩子,将来一个个被孝的幸福长辈,且世代延传。
下面是一段触动学生心灵的场景:
1.师:老师以前也有过不理解爸爸妈妈的时候,但随着自己慢慢长大,随着自己也做了妈妈,才发现爸爸妈妈比自己原来想象的还要伟大。比如,有些爸爸妈妈,他们是这样做的——(展示课件中的画面,配合讲解)
①这是一位患有先天小儿麻痹症的妈妈。她没有读过书,没有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于是就每天在这个码头乞讨。有时,她不小心把手上的钱币掉在了地上,就只能用嘴把它捡起来!她说:“我一定要赚钱供儿子读大学!”
②这是一位在雪中卖菜的父亲。父亲的推车上坐着一个小男孩,孩子用给菜保温的被子围着,父亲在风雪中用力叫卖,手却没有停止过给孩子掖被子。
③这是一位已经渐渐老去的母亲。她不愿拖累在外打工的儿子,每天收卖纸板,她说要把赚来的钱给自己的孙子用!
2.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并没有像图片上这样,但他们(点击课件,出现部分学生家长的工作照)可能一天8小时站在街头指挥交通,可能为了抚养我们而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可能看起来穿着光鲜,脸带微笑,但心里却埋藏着工作的烦恼……当我们抱怨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想到过爸爸妈妈心里的烦恼吗?
3.师读家长的来信。
……
面对如此挚爱孩子的家长,孩子怎么会不感动呢?孩子们在心底埋怨自己,为什么我以前都没想到、没看到呢?我该如何报答呢?这样活生生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寻找和父母沟通的好方法。教师让家长介入课堂,为孩子的换位思考提供了真实的教育场景。而且家长的参与是随机的,他们说的话显得特别真诚、动情,能深深打动学生,这样的教育,也许只要一次却是一辈子的烙印。品德学科本是情感教育,以情熏陶人、培养人,让孩子心动、动心,才是最成功的品德教育。
“孝”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道德,我们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不然绝对是残缺的品德教育。让我们记住三个关键词“自问、对话、场景”,寻找更多更有效的触及心灵的教育方式,让“孝”之教育如一粒种子,在每一个孩子心里生长,开花……
(浙江省龙游实验小学 3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