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专业编织社会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T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透过批判教育学视角,综合评述我国学者对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高等教育专业选择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了高等教育不公平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再思考,为我们思考和解决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
  关键词 家庭背景 高等教育 公平 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chools and Professional Weaving Society
  ——Family Background and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Unfair
  HAO Panpa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rough critical pedagogy perspectiv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hoice, reveal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unfair underlying causes behind in order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of re-education thinking, offer new perspectives and paths for us to think and solve inequi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background; higher education; fair; review
  隨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也逐年增长。由于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和劳动力市场紧密相关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多,社会劳动力也必然越来越多地由受过高等教育培训的人员来提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正逐渐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为社会带去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技能,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发展,一个由高等教育型塑的社会正在形成。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有权利和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同样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社会中的职业和地位却千差万别,导致差异的表层原因是高等教育本身的两个重要影响要素:专业选择的好坏和学校水平的高低,专业的不同导致了职业的差异,学校水平的高低则影响了人们在社会上的起点,因而,看似专业和学校共同塑造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职位和地位,但是,批判教育学者却透过表象看到了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布迪厄为代表的西方批判教育学者基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所做调查的实证研究,颠覆了人们基于日常经验判断所认为的高等教育是推进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强有力手段和途径的观念,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反思,让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并不像感觉直观那样合理,相反,它是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合法有效的维护者,是造成社会阶层渐趋固化的根源。根据批判教育学流派的观点,高等教育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是在社会中占优势的群体把他们的文化通过高等教育进行复制和传递,以使他们的子女通过高等教育的合法途径,继续维持他们在社会上的优势地位,下层人家的子弟和文化处境不利者的子女很少能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取得成功。看似由学校水平高低和专业选择好坏导致的高等教育成就差异,实质是由家庭背景差异导致的高等教育不公平。
  我国的学者参考批判教育学者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反思认知,对我国高等教育中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高等教育专业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发现了家庭背景是导致高等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对学者所做研究的述评,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高等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反思高等教育在现实社会中的功能作用,为解决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策略选择。
  1 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高考公平的一个重要准则,也就是说,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因性别、年龄、地域、家庭背景的不同等而有所差异。但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及笔者对众多学者所做研究进行的分析都发现家庭背景是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的公平性。
  文东茅(2005)使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分析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背景对子女的高考成绩和入学机会有显著影响,父亲的学历越高子女的高考成绩越高,父亲的学历越高、职业越好的子女进入高等教育和好大学的机会也就越多。①
  丁小浩(2006)研究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均等化的问题,研究表明,获取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与父亲职业状况、家庭经济背景都有显著的相关性,如果父亲职业是农民或普通工人,其进入重点高等院校的机会就非常小;而父亲职业是单位负责人或高级技术人员的,其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明显大于其他家庭出身的人员;家庭经济收入对子女进入重点高校有显著性的影响。②
  杨东平(2006)对部分高校不同家庭背景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人数比例明显下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阶层子女更多集中在优势高校,而农民、工人和下岗失业人员阶层子女更多集中在普通院校和大专院校。③
  侯龙龙等(2008) 利用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课题组的调查数据,考察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父母亲的受教育情况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情况对于子女高等教育的数量获得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父母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子女越有可能跨越专科层次而获得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母亲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子女越有可能在重点大学接受本科教育。④   杜桂英(2009)采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6月进行的第四次问卷调查结果对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来自低收入家庭、父母学历较低、父母职业为非管理技术类的学生入读“211”学校的比例低于高收入家庭、父母学历较高、父母职业为管理技术类的学生。⑤
  黄四林等(2014)基于北京某重点大学2007-2012年的调查,研究家庭背景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系,调查结果发现,相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地位低的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高的家庭的子女在高校学生构成中占主要成分,在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⑥
  此外,孟东方(1996);钟宇平,陆根书(1999);郭丛斌,闵维方(2006);刀福东(2007);杨倩(2012);杨丹宇(2012)等学者的研究也都证实了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影响的不公平,优势家庭背景的学生获得了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李春玲(2003)指出,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高等教育机会供给量的增加,有助于平抑精英化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社会分层与家庭背景差异导致的机会分配的不公平已经严重影响了弱势家庭背景学生的发展和上升流动机会。同时,教育机会不平等也会促使社会朝着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增强人们的不公平感,影响社会的整合度。⑦
  2 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专业选择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在大学中就读的专业与将来在社会上的职业有很大的关联性,特别是与专业化很高的职业之间。社会上由于工作环境与工资待遇等所形成的职业好坏之分,相应地投射到大学中来就形成了专业的好坏之分。在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家庭,不仅帮助其子女进入更好的大学,也帮助他们选择更好的专业。很多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家庭背景与专业选择之间的关系:优势家庭背景的学生更容易选择好的专业,这体现了家庭背景对大学生专业选择影响的不公平性。
  孟东方等(1996)于1996年时重庆市八所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本科学生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旨在揭示不同专业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学生父母职业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学生考入热门专业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能就读热门专业的学生其父亲大多是事业单位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党政机关干部。⑧
  钟宇平,陆根书(1999)对中国3个城市14所高校135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选择高校与专业时,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存在着显著的关系。父亲教育程度低、父亲的职业是工人或农民;家庭收入水平低以及家庭居住于农村的学生,更多地选择教育、农林和地矿工程等专业。而父亲教育程度高、父亲的职业是党政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或大中小学教师;家庭收入水平高和家庭居住于大中城市的学生,则更多地选择了新闻传播、艺术、经济管理与法律等专业。⑨
  余小波(2002)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考生入读排在前5位的专业分别是:物理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供用电技术、汉语言文学、热能动力工程,这些专业,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般专业。而城镇考生入读排在前5位的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财务管理、经济学、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这些专业恰好是当前社会上较热门,毕业后待遇较优厚的专业,大都是该院学生入读的首选专业。⑩
  刀福东,丁小浩(2008) 利用《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5(CHUHEES-2005)》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专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家庭背景的影响,家庭经济背景较好的学生偏爱文科和管理学科,而对工科、理科和经济学科的偏好相对稳定,父亲职业较好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工科、理科和文科,而不喜欢选择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父亲是党员身份的学生更多地选择了经济学科。
  此外,殷红霞(2006);樊明成(2012);曹雯瑜(2013)的研究也都表明,家庭背景好的学生更多地就读于大学中的热门好专业。
  根据有效维持不平等理论,当某个特定的学校教育层次还没有普及时,优势社会阶层将利用其固有的优势帮助自己的子女获得该层次的学校教育,一旦该层次学校教育接近普及时,优势社会阶层会继续利用其优势确保自己的子女获得数量相同但质量更高的教育。毫无疑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背景好的家庭将继续帮助其子女维持甚至扩大在专业上的优势,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3 学校与专业编织社会
  尽管高等学校都在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而努力,但不同大学由于教育理念、师资水平、资源存量、名气大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对其毕业生的认可度也存在差异,导致它的毕业生在社会层级中就业的起点不同。进入好的大学不仅意味着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同时也预示了将来工作的高起点。例如,清华、北大等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更多地进入到国家部委、省市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知名跨国公司、知名高等院校等工作,但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生更多地进入到乡镇机关、中小企业、中小学校等工作,学校的类型(重点/普通)、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社会层级中的起点,学校越好,起点越高。
  但即使相同的社会层级中,由于职业声望、职业待遇、工作环境等的差异,也有职业类型和职业地位的差异。比如同样是在国家部委工作,财经部门与政法部门中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农林部门和教育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即使在普通中小学里,语数外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要高于政史地老师。而在社会中从事的职业类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所学的专业,因为在职业专业化的时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所以,大学中所学专业的冷热和好坏决定了人们将来在社会上的职业类型和职业地位,专业越好,职业地位越高。
  根据高等教育中学校和专业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笔者建构了学校与专业编织社会的九方格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在学校与专业两个维度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中,如果学校和专业都好,那么他们将处于社会优势地位,如果学校和专业都不好,那么他们将处于社会劣势地位。学校和专业共同影响了人们在社会上的起点和地位,也即学校和专业编织了人们所处的社会。   图1 学校与专业编织社会的九方格理论模型
  通过对学者所做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高等教育专业选择都存在很大关系,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获得了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和更优的高等教育专业。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意味着家庭背景好的学生通过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获得进入社会高层级的资格,更优的高等教育专业意味着家庭背景好的学生通过高水平的专业学习进入职业地位高的领地。家庭背景作用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高等教育专业选择,优势家庭背景的学生通过高等教育合理合法筛选后继续维持其家庭在社会上的优势地位,阻抑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反思,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和解决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注释
  ① 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3):58-63.
  ② 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2):24-33.
  ③ 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19-25.
  ④ 侯龙龙,李锋亮,郑勤华.家庭背景對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获得的影响——社会分层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39-45.
  ⑤ 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78-84+5.
  ⑥ 黄四林,辛自强,侯佳伟.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系及其趋势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系及其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14.3:46-52.
  ⑦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3:86-98+207.
  ⑧ 孟东方,李志,周顺文,朱勋春,苏玲.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高等学校类 型及专业选择的相关性研究(下)[J].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65-79.
  ⑨ 钟宇平,陆根书.收费条件下学生选择高校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2:34-40+44-45.
  ⑩ 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44-47.
  刀福东,丁小浩.家庭背景与大学生专业选择[A].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8:10.
  张玉婷.从结构到文化——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升学研究述评[J].复旦大学教育论坛,2011.9(6):45-49.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教师在作业评析课中准确把握学情、运用学情,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关键词 学情 试卷评析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nderstanding the Learning Situation and Accurately Locate  ——I
期刊
摘 要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本文介绍了课程的一次教学设计,以任务为动力,逐步深入,从表面到问题实质,从基础知识到编程能力培养,重点强调算法设计时计算机思维方式的培养。设计时突出了教学对象的针对性。  关键词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非计算机专业 算法 计算机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Loop Structure" Instruct
期刊
摘 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在语文学习中,作文最能体现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即课文)作范例,教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这也是现在教育界有识之士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文章将从语言的积累、仿写入手、续写训练这三方面,详细论述如何用迁移法为小学生的作文起步引路。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文本 作文 迁移法
期刊
摘 要 高二年级的学业水平测试相当重要,对于这个考试,有效的做法之一是合理运用考前模拟卷进行练习,但是江苏省2013年出炉的各类历史模拟卷中出现了少量类型不一的错题,给师生的考前练习带来了一定的干扰,本文择其典型进行分类并逐题加以辨析,以为来年模拟卷的命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江苏省 2013年 学业水平测试 模拟卷 错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材料解析偏颇  《2013年
期刊
摘 要 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根据种植类专业的特点,构建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学做一体、三转式”、“学做一体、双能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打破传统学期制,通过增设生产实践课、集中生产实训、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种植类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运行依赖于深度校企合作,围绕双方共赢目标,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理顺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最终产生协同效应,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校企协同创新 实践教学模式 体育服务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Sports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Mode  Re
期刊
摘 要 在本文中,我们就如今大学中课堂的教学实效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如今的高校课堂上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落后是制约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原因,最后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供参考研究。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1 重视学生教学目标的培养  作为高校教学工作主体的学生,在目前的学习上
期刊
摘 要 本文结合近期所在单位推进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提出应充分利用契机,结合二级学院拓展专业改革,设计二级学院学分制改革方案。在提出改革思路之余,也对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个人思考。  关键词 复合式 创新型 学分制 人才培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Ideas and Actions of Vocational College "Credit" Reform  
期刊
摘 要 指导型探究学习是教师全程参与指导的学生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以39位职业中专2年级学生为研究被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探索指导型探究学习对职业中专体育课堂生生互动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在实施“指导型探究学习”的实验干预后,学生之间互动的密度较实验前的差异具有高度的显著性(P = 0.0001)。认为:在职业中专体育课堂的教学中,采用“指导型探究学习”,能促进课堂的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解题的过程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说题活动:说条件→说思维→说解法→说规范→说规律,通过说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解题素养,希望能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关键词 讲题 说题 习题讲评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opic Questions from the Teacher to the Student  ——New Explorati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