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早教的真相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教很重要,在这点上,专家和父母的看法一致。早教也是个大话题,围绕它可以展开的内容太多太多。
  本次策划,我们只想追根溯源,提出疑问,得到答案。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早教到底要多早?喂养行为也是早教的一部分?最好的早教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和各位跨界专家一起探讨出的早教真相。
  只有当父母了解了和早教相关的这些“根”上的问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真正给孩子最好的早教。
其他文献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出自清朝李用粹《证治汇补·痰证》一书,意思是痰生于脾而贮于肺。小儿肺脾两脏的形与气均不足,所以肺脾两脏在生理上和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常有两脏同病的情况。  脾為后天之本,脾土生肺金  《素问·经脉别论》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意思是,脾为后天之本,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脾的运化后形成能够被人体吸收
过敏性结膜炎是接触特定的过敏原如动物皮屑、尘螨或接触季节性的花粉后出现的过敏相關性眼部疾病。
赵伯礼,1915年生,江苏武进人;刘世琮,1917年生,成都新繁人,成都新都府历史上第一个女大学生。1938年,他们考入西南联大,在五百里滇池侧畔相识,之后携手,养儿育女,相伴一生,为人之师,桃李天下。  这次的家风故事,则是由他们的一对儿女——姐姐赵石屏教授、弟弟赵进东院士讲述的。赵石屏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赵进东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姐弟俩对往事的回忆有共通
一看宝宝嘴里长了小疱,家长马上联想到的就是手足口,其实,还有的疾病也有同手足口类似的症状,你知道是什么病吗?  妞妞今年1岁半了,这些天她嘴里长了像溃疡又像疱疹的东西,妈妈看了吓一跳,天哪,这不就是手足口病嘛!急忙带着她看急诊,结果还好,是口腔溃疡,不是手足口。  像妞妞妈妈这样虚惊一场的家长还真不少因为一些其他疾病也有手足口的类似症状。但实际上,手足口和貌似手足口的疾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正牌
新年穿新裝
苗苗1岁半,最近一段时间,特别痴迷扔东西,玩具、遥控器、杯子,见什么扔什么。经常是妈妈把东西拿开了,他又拿到手再次扔到地板上。抡起巴掌装作打他吧,他还笑嘻嘻的,甚至还要妈妈拾起来再给他扔。  宝宝为何痴迷扔东西?  兴趣是宝宝行为的内在动力!当宝宝表现出超喜欢扔东西,那无疑扔东西能带给他极大的乐趣,并有着強大的吸引力。  “我在改变世界”  1岁多的宝宝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和即将迅猛发展的阶段,宝宝
母乳喂养,是爱最为直接的表达,能够惠及宝宝一生的成长;通过母乳哺育,妈妈将最好的“口粮”传递给宝宝,与宝宝紧密连结在一起。然而母乳哺育这条路并不是一路平坦,会遇到各种误区困扰着妈妈们。  80后妈妈们经常在微博或者微信圈中讨论她们所面临的困惑:如母乳喂养多久为宜?母乳清淡是不是没有营养?如何选择配方奶? 等等。尤其是母乳喂养半年左右的妈妈,常常会被外界的不同声音所左右,动摇信心。《父母必读》携手儿
宝贝到底需不需要早教?有人说早教只是父母太过焦虑和好胜的产物,也有人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支持哪一派的观点?究竟什么样的早教观念才适合你和孩子?  2018年末,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早教问题的峰会。在会议中,我以一个专业儿童心理和行为治疗师的身份和视角,发表了对幼儿早教问题的看法。那天的论坛主题是,幼儿需不需要早教?早教是不是个噱头,还是爸妈们太过焦虑和好胜的产物?  如果从大脑的发育来看,1岁
有一所这样的幼儿园,老师们智慧地利用触屏体验,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有趣、智能化的学习和游戏环境,成为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在这里,平板电脑发挥出了它前所未有的潜力,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新工具、表达自我和进行社交的新渠道、记录和分享成长的新媒介。这些智慧特别值得父母借鉴。  如果说“生活即教育”,面对目前孩子们被触屏体验包围的生活,幼儿园教育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如果幼儿园只是简单地利用触屏来进行教学的话,那么孩
天真无邪的小可爱突然冒出了几句粗话,还特别喜欢反复说,无论你怎么讲道理和吓唬都不管用,每次说完看见你生气还哈哈大笑。这孩子是不是学坏了?  1~3岁是孩子易叛逆的阶段,同时也是语言大爆发的时期,很多孩子喜欢学着说粗话,但其实他还不能完全理解话语中的意思。但是,这种情况也不宜完全放任。如何把握管控的度,有赖于我们对孩子的细致观察和正向引导。  揭秘:孩子为何喜欢说粗话?  宝宝常说的粗话会有,“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