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瓦尔俄足节”中的歌舞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来源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sc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瓦尔俄足节”是羌族的妇女节,其歌舞文化反映的是羌族最为核心的“祈福与感恩”文化,是羌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活态文化,被列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对羌族“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历史源流、艺术特征及价值的阐述,传承与发展现状的剖析,并从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重视传承人的培养、探究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传承宣传平台以及采用数字化技术几个方面探究“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羌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9)03-0147-05
  羌族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古老民族,信奉万物有灵,至今仍然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原始宗教文化。羌族文化的特点是有语言无文字,历史文化主要依靠宗教信仰和歌舞文化代代相传,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羌族的节庆活动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其中以“瓦尔俄足节”最具特色。“瓦尔俄足节”是羌族最为古老的妇女节,也是特有的歌舞节,原生态文化保留较为完整,区域性强,鲜为人知,作为羌族妇女唯一大型的女性习俗活动,“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与羌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生存环境、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紧密相连,反映了羌族最为核心的“祈福与感恩”文化,独特的歌舞表现形式,是羌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羌族母系文化的再现。“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主要以祭祀歌舞女神萨朗姐为主线,神圣而隆重,歌舞文化体现了羌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完整传承古羌文化的“瓦尔俄足节”对于研究羌族民俗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活态文化也是西部民族文化、华夏民族形成及融合的历史活标本[1]。
  一、羌族“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历史源流
  在古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中的一部分融合,形成后来的汉族,另一部分西迁、南迁,与四川、青海、重庆等地的原住居民融合,形成彝族、藏族以及现在的羌族。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战国时期,羌族在游牧生活中,就创造了古朴恢弘的部落原生态歌舞,不论是生产劳作,还是婚丧嫁娶,羌民都会尽情歌舞,而节日则是羌族人民唱歌跳舞的最好时节。
  羌语 “瓦尔俄足节”意即“羌族妇女节”,是远古时期羌族女性的群体活动,主要由妇女来主持和举办。“瓦尔俄足节”的起源极具神话色彩,传说在茂县曲谷西湖寨,人们在盛开的羊角花中看到了容貌秀美、歌舞動人的羌家姑娘 “萨朗姐”;从此,人们跟着萨朗姐唱歌跳舞,生活充满力量,萨朗姐被羌家人视为歌舞女神。羌家人学会了歌舞,萨朗姐却不辞而别,大家四处寻找,最后在女神梁子的石塔前找到萨朗姐的云云鞋。为了表达对萨朗女神的怀念,每当羊角花开的时候,羌族妇女们就会来到石塔前载歌载舞,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瓦尔俄足节”逐渐成为羌族妇女的“歌舞节”,其歌舞文化也成为羌族文化的特色与亮点。“瓦尔俄足节”定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三到初五举行,节庆期间,羌家妇女不分老幼,均着节日的盛装,由男人负责家务,妇女们则安心到神山石塔前祭礼歌舞女神萨朗姐,请求赐予歌舞,然后将从萨朗女神处领回的歌舞挨家挨户传教,直到逐一学会为止,整个活动隆重而热烈 。
  “瓦尔俄足节”的歌舞文化起源虽然具有神话色彩,但能被羌族传承至今,可见它是羌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在羌族人民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据“瓦尔俄足节”节庆文化传承的老人介绍:“瓦尔俄足节是自己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奶奶的奶奶的奶奶,一代一代传授给她们的,瓦尔俄足节原本也就是这样而来的,至今流传多长时间了,她们也不得而知。”[2]“瓦尔俄足节”虽然是一项以女性为主的综合性的民间节庆活动,但节庆中的歌舞文化由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生活习俗等多元文化构成,反映了羌族文化梗概,能深层次诠释羌族母系崇拜文化、感恩祈福文化,有利于对羌族民间原生态歌曲、原始舞蹈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究。
  二、“瓦尔俄足节”中歌舞文化的艺术形态
  “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从形成到发展都与羌族的古老历史、宗教信仰、母系崇拜等习俗紧密相连,歌舞文化经过羌族人民不懈努力,口传身授,将古羌民族固有的、独特的民俗文化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能完整保留至今显得弥足珍贵。“瓦尔俄足节”有固化、程序化的仪式体系,分别由4个板块和12首特定的歌曲组成。首先是组织净身妇女前往女神梁子的石塔前祭祀萨朗姐,请女神赐以歌舞,即为引歌起舞;参与祭祀的妇女们在石塔前表演的歌舞称之为领歌习舞;祭祀完毕,妇女们回到村寨,把祭拜的歌舞内容逐一教给寨中的每一户人家,谓之接歌传舞;最后在五月初五清晨,开启尘封的咂酒,举行完祝福全寨人畜两旺、五谷丰登的仪式之后,彼此手拉手跳起欢快的萨朗,称之齐歌共舞。瓦尔俄足节是集歌舞、民俗、宗教、历史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艺术结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歌舞文化更多趋向情感的表达和宣泄。其艺术形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歌舞种类丰富
  “瓦尔俄足节”歌舞种类丰富,民俗文化深厚。千百年来,羌族人民无论是在劳作休闲、还是在婚丧嫁娶、祈福祭祀等都会向自然万物、天地神灵抒发感恩、崇敬之情,表达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谐安康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产生了通过歌舞表达美好夙愿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狩猎时的歌舞、劳作时的歌舞、婚庆时的歌舞、祭祀时的歌舞、征战时的歌舞、丰收时的歌舞、转山祈福时的歌舞,这些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体现了羌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善良淳朴、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是羌族先民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交流方式和生活真实写照,她们以歌舞交友、以歌舞互助、以歌舞相传,也是族群记忆和族群认同的重要文化标志[3]。
  (二)歌舞风格明显
  “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风格特征的形成与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羌民族主要居住在高山峡谷一带,常年生存的环境让他们敬畏自然、敬畏神灵,其生存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艺术特征。“瓦尔俄足”节庆活动的歌舞风格自由奔放,旋律反复,踏歌起舞,歌舞形式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尽情挥洒。在舞蹈开始时,大家将歌曲轮唱一遍,然后合着歌曲由慢渐快的进行舞蹈,当舞至热烈时,男子随声“呀喂”,女子应声“哟喂”,前呼后应,配合默契;在舞蹈将要结束时,羌族妇女们背对众人,双手甩开,紧接着在胸前并排划圈,带以胯部与身体快速甩动,形成了特有的转胯舞蹈风格,羌族女性盛装中的挑花腰带随着胯部转动飘甩,动作优美,古韵犹存,充分展示了羌族女性独有的体态美。整个舞蹈中形成“一顺边”、女子连臂环舞等特征,将羌族人民往来于山间劳作的日常生活体态融入舞蹈动作之中,形成独特的羌族歌舞文化。   (三)歌舞音乐特征显著
  “瓦尔俄足节”歌舞音乐以阴柔之美的旋律为主,具有曲调舒缓、节奏婉转、易于歌唱的显著特点,同时旋律主要结束在小节弱音上,突出了瓦尔俄足节中歌舞音乐优美流畅、尽情不止的独特韵味,歌舞音乐既有女性的柔美感,又体现了羌族人民的淳朴、含蓄。“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古朴神秘、悠扬婉转,具有沁人心脾、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特性。
  纵观“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艺术形态,无论是从风格特征还是从内容形式都深深地镌刻着羌族传统文化的印记。羌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形成了“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特有的民族色彩和民俗韵味,成为最受当地老百姓认可和喜爱的活态文化之一,其文化底蕴体现了羌族文化的厚重历史。
  三、“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发展现状
  “瓦尔俄足节”是羌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数千年的羌族文化历史。早在2006年5月20日,“瓦尔俄足节”便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瓦尔俄足节”经历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并造成严重损失,但为了让羌族“瓦尔俄足节”这一极具民族特色、濒临失传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一些民族文化传承与研究工作者积极参与到抢救羌族文化的热潮中,政府也于2009年6月27日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举行了传承“瓦尔俄足节”专项活动,还将羌族传统文化列为一项产业发展,纳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规划之中,通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抢救和保护,悠久的羌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3]。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经济社会的大力发展,羌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节庆活动正在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状:一是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的兴盛中异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羌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在旅游业的兴盛中发生变化,娱乐方式和审美标准迅速“城镇化”,为迎合市场需求,传统歌舞被包装成时代潮流歌舞,大量宝贵的原汁原味的歌舞文化生存空间日益消减。二是传承与创新在发展中产生分歧。5.12汶川大地震以来,羌族“瓦尔俄足节”文化的研究者在传承和发展方面产生分歧,一部分主张尊重原生态地域文化,保留“瓦尔俄足节”中歌舞文化原有风格;一部分认为羌族“瓦尔俄足节”中的歌舞文化与当今社会需要存在不相适应的现象,要以当代文化的眼光进行“择优”,以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还有一部分人在传承“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做法……这些现状制约了羌族“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是传承人的大量缺失。虽然“瓦尔俄足节”是羌族隆重而神圣的节庆活动,是羌族妇女的节日,但笔者通过走访,发现了解该文化的羌民已经屈指可数,加之社会本土文化大量流失,“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功能性在文化生态变迁和传承空间中弱化,从而众多身怀技艺的传承人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而技艺流失。
  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力挽羌族民间传统歌舞文化,已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 “瓦尔俄足节”是羌族歌舞文化的代表文化,只有全面深入地认识到保护该文化的重要性,才能使羌族歌舞文化得以健康的傳承和发展。
  四、“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歌舞是民族历史的记忆和延续,也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瓦尔俄足节”将音乐、舞蹈、语言、文学、仪式、传统等多种艺术进行融合,体现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界万物、神灵的崇敬,对生活的期盼,这些情感潜移默化地赋予了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内容、灵魂、思想,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在文化的发展中,如何有效地传承“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思考,寻找传承路径。
  (一)争取政府支持
  “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展示了羌族先民在思想道德、宗教信仰、保护自然、团结奋进等方面的智慧和生生不息的发展理念,因此,它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推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教育功能,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当然,羌族“瓦尔俄足节”这一歌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需要政府加大对文化传承的正确引导,出台相应的政策,如建立羌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文化博物馆、开办羌文化讲堂、古羌农耕生活多功能体验厅等等,合力打造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营造民族文化氛围,从而推动羌族“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对传承人的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核心是人,他们在代代相传的历史文化中具备传承技艺、传承经验、传承责任与传承使命,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历史。传承人在羌族歌舞文化风格韵律的把握和整理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能肩负起传承的重担,如民间艺人、羌族释比等,应对他们予以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同时具有传承研究基础的地方学者和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文化传承人也应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他们参与过羌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在传承民族文化活动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羌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生于斯,长于斯,自幼对羌族歌舞耳濡目染,对羌区的民风民俗、发展脉络,清清楚楚、根深情固,是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应对这些具备传承能力的传承人给予人文关怀和政策上的倾斜与支持。羌文化研究专家杨莉说:“羌族文化生态区虽然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只要还有羌族文化传承人的存在,全国唯一的羌族‘原生型’民间舞蹈文化就会在‘复制性’的家园(重建后的自然生活环境)中原汁原味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①①郑晓幸:四川省文化厅“羌族文化抢救保护工程”报告,2012年。由此可见,传承人对羌族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这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上,政府要大力支持,鼓励研究性人才的发展、鼓励民间艺人对技艺的重拾,通过对羌文化传承意识的导引和普及,从而推进本土文化根脉发展,形成当代文化传承的基石。
  (三)探究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歌与舞是“瓦尔俄足节”的重要表现形式,而歌舞艺术形式归根结底是以人的肢体语言作为表现手段,在人的鲜活视觉和动觉感知中得以传承,为保存羌族“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原生态特性,相关部门应主动联系高校、文化研究机构和艺术剧院,积极探究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合作模式,为“瓦尔俄足节”原汁原味的传承与推广找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开发科研阵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文化研究机构和艺术剧院等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羌族“瓦尔俄足节”对本土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设立与研究羌族文化相适应的科研机构,通过打造歌剧、舞剧或者情景诗画剧等民族文化浓郁的特色剧幕,彰显其文化精髓。二是畅通文化传播主阵地。作为文化传播主阵地的高校,具有高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应主动担起研究地域文化的担子,肩负起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为研究团队搭建深度探讨的平台和机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驻校园,把传承人请进校园,与师生近距离地交流、互动,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掌握“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挖掘其歌舞的价值和文化内涵,促进高校对“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系统性研究,让羌族“瓦尔俄足节”这一传统民间歌舞文化传承的种子在高校生根发芽;民族地方高校的艺术专业和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更要了解并掌握“瓦尔俄足节”这一传统民间歌舞文化的由来,这样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反哺”到羌族人们的生活中去,从而取得羌族“瓦尔俄足节”传承与发展的理想效果。
  (四)建立宣传平台
  “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是传统的古羌民族文化,其文化功能在生态环境的突变中发生了异变,成为纯粹的歌舞表演而进入到灯光绚丽的舞台。因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深入挖掘“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实质内涵,将与之关联的语言、服饰、仪式、道具等传统载体完整保留,铸造精品剧幕,如歌剧、舞剧、情景诗画剧等;同时可以在旅游村寨或特色小镇搭建原始生活场景,编排适合现代人参与的情景剧,保留其歌舞原生态文化的风格、韵律和本体特征,让人们亲自体验一把穿越古羌、感受古羌厚重文化的体验活动,从而拓展新时代羌文化的舞台艺术,让“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成为感染和影响人们感恩生活的力量;还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举办展览、进行工艺雕塑以及排练小型歌舞节目等,使文化主题公园、旅游景点、社区广场等大众场所成为展示其歌舞文化的场所;通过电视媒介、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宣传让“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根植融于大众生活;通过宣传平台的建立和推广,让“瓦尔俄足”歌舞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活”得更精彩、更普适、更予民。
  (五)采用数字化技术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成为当今与时代紧密结合的新形式,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各门艺术之中。“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给歌曲创作、舞蹈创作、教育教学、传播等领域带来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也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4]。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进行传承,将更有利于原生态歌舞文化的完整保留,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信息的采集和储存。“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是羌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就是对信息的采集、编码和储存,采用数字化技術,将更有利于对“瓦尔俄足节”活动数据的采集,对歌舞文化活动完整信息的记录。如“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活动具有持续时间长、场地变换勤、参与人多、涉及面广等特点,采用视频、图文扫描、音频等传统储存方式,已经无法完整继承和学习,还需通过动作捕捉、全息拍摄、三维扫描、地理信息技术等数字化采集技术,全方位准确捕捉动作,便于保存、学习和研究;采用虚拟现实场景数字化采集技术,还可高真地还原歌舞文化的场景和动态,并结合磁盘阵列、分布式储存技术、光纤和网络储存方式支持信息和数据的编码和储存,便于对“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内容进行分类、有序管理,促使文化的有效利用。二是歌舞文化的复原和再现。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中的部分音乐和舞蹈不再具有完整形态,数字化技术中的演变模拟和修复技术中即可通过文献记载和已知技法,借助现代网络工具模拟,对不完整形态进行复原和再现,该修复技术还可应用于现场调研和保护环节。三是文化资源的共享。随着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运营而生。将“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展示在数字化平台资源中,方便研究者和传承者学习、掌握、交流、借鉴、创新、传播,让羌族非遗文化广为人知;通过建立数字化体验平台,将民族文化的鲜活得以再现,让体验者身临其境,感触更深,同时拓宽展示平台的空间,唤起人们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从而带动民族地区地域经济的发展。
  羌族“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集合了宗教、习俗、歌舞、建筑等于一体的民族文化精华,展现了羌族独特的文化风格和魅力,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与扩展性、民族性和时代性。通过对“瓦尔俄足节”歌舞文化的研究,对古羌文化母系文化和萨朗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凝聚了民心,增强了民族向心力,是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一凌.茂县羌族瓦尔俄足节调查报告[J].当代音乐,2017(13):79-81.
  [2] 周志平.羌族“瓦尔俄足”女性歌舞音乐文化研究[J].歌海,2014(1):4-11.
  [3] 陈兴龙.灾后重建中羌族“瓦尔俄足”文化的发展性保护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4.
  [4] 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2):49-55.
  [责任编辑:毛家贵]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of Singing
  and Dancing in Waerezu Festival of Qiang Nationality   FAN Yan hua,LONG You chen
  (Aba Teachers University, Wenchuan, Sichuan, 623000,China)
  Abstract:
  Waerezu Festival, as an activity of Qiang females, whose culture of singing and dancing reflects the core culture of blessing and thanksgiving. It is also the living culture cre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of Qiang nationality, which is listed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current study interpreted the history sources of the culture of singing and dancing in Waerezu Festival and its art features and values, and analyzed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study investiga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of singing and dancing of  Waerezu Festival based on such aspects as establishing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mode which obtains the support from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focuses on the training of inheritors,  and adopting the publicity platform for inheritance and digital technology.
  Key words:
  Waerezu Festival; culture of singing and dancing; Qiang nationality
其他文献
<正>农村个体配变转供电问题是在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中形成的特殊供电形式.其转供台区比重与农村用电普及水平和经济基础有关,商丘县约占9%.随着农电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个体配
信息时代的来临,管理思想正酝酿着又一次飞跃——进入文化管理时代,而文化管理的核心就是知识管理。文章论述了知识管理的涵义及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创新。
《雨霖铃》一词是北宋专吏为词的大家柳永描写"羁旅行役"和"离愁别绪"的代表作。词中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无论是艺术构思还是全词的意境,在宋代词坛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
期刊
研究了放电声发射波检测中用小波分析进行信号提纯与消噪的实现问题,包括选择小波、选择小波分解层数、提取有用频段的小波系数、小波消噪过程、小波消噪中的阈值选取,以及对
分析与阐释高校师生价值观冲突概念及类型,发掘价值观冲突产生的前提与动因,提出要化解高校师生价值观冲突必须转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而作为高校应将引领社会
利用EMTP程序对同杆双回交流500 kV输电线路的反击耐雷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并考虑到雷击塔顶时导线上交流周期电压的随机性,提出了利用统计法确定超高压线路的反击耐
介绍了一种基于基波相位分离法的电气设备绝缘介质损耗数字化检测方法,根据其原理设计了以DS80C320型单片机构成的绝缘介损检测仪,详细描述了其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给出了该仪器装置测量的试验结果。
鉴于校友邓建军以及邓建军精神对学校的特殊意义,十三年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多次邀请邓建军回母校作报告,在学校所有重要位置悬挂胡锦涛接见邓建军的大幅照片,把邓建军精
<正>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三相异步电动机是利用旋转磁场和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图7—7所示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当定子绕组接通三相电源后,绕组
对真空灭弧室生产方式、发展进程及不同生产工艺对灭弧室小型化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说明了真空灭弧室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