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夏天的札记(散文)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b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坐在了飞机靠窗的位子,才明白,这是上天要我看清天山。
  忘了是哪位作家朋友说的,你若是去伊犁,最好从空中看天山,看天山的骨骼如何贯穿浩瀚的大地。我未见到天山,却已被他的语言击了一下。待我真的从鹰的角度看的时候,我的呼吸有些紧,不是气压的原因,而是天山的硬朗,那种似乎从未感受过的自然的伟力,让我瞠目。此时语言是苍白的,我只能贪婪地按着快门。
  昨晨启程,自江南的豪雨飞越到大西北的干燥空气里,经停乌鲁木齐,前往伊犁。谢天谢地,航班仅延误了半个多钟,按计划午夜时分可抵达伊犁的伊宁机场。乌鲁木齐到伊宁仅一小时的航程,我估摸着已在伊犁上空的时候,广播里传出柔和的女声,却能感受到不易察觉的紧张和少许的不安。柔和的女声告诉我们,伊犁上空雷雨云团密布,飞机不能降落,只能返航。
  伊犁,在我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一个让我无端地联想到胡笳羌笛古兰经的地名。不仅在于空间距离,还有它带给我的神秘感。汉文化的末梢,佛教东移的过渡地,伊斯兰教文明的远方,这些已经足够莫测高深。此时,这种神秘似乎又添了一层。伊犁,我来了,却又回了。机舱外是一片混沌,机舱内则一片寂寂,空调出风的声音显得很大。
  次日一早再次从乌鲁木齐起飞。朝云如鳞,心境豁然开朗。居然是靠窗的位子。此时,我恍然于上天的苦心,要我借助鹰的高度,看清天山的骨骼。那是我所见过的最硬气的骨骼,铺排,聚集,隆起,延展。时而云团遮盖,又平添一种气象。阳光照耀下,突厥人的面型,蒙古族人匈奴人斯基泰人的血脉,纤毫毕现,更有蓝袍镶金,白帽抹红,岩石的蓝,仿佛钢的烤蓝。
  伊犁是远方,却终于在我的脚下了。我看到了大片人类的踪迹。我感到了人类的伟力。人类对于自然的干预(或者叫占领)愈来愈强势。路是图纸上直尺画的,朱红色屋顶是工厂造的,伊犁人称之彩钢。远处还有烟囱或者发电或者供暖,近处涂抹均匀的青或黄的色块,预示着收成。此时,我固执地认为,我应该提醒人类,为自然留一份恒久,人类的脚步,不妨可以慢些,再慢些。可是,我知道,这些想法是不合时宜的,我会被视作另类。
  二
  到达伊宁机场,已是艳阳高照的中午。伊犁州文联的李姐昨夜未能接上我们,今天一见面格外亲热,热情地拉着我们的手,一上车便递上几张大大的馕,还有伊犁的大气,淳朴。此时对于我的胃,正是饭点。用手撕下一块馕,还热着呢,咬一口,真香。车子拉我们直奔那拉提。李姐从那时起就一直陪着我们,她健康的肤色澄澈的笑容,还有那几张馕,让远道而来的我们感到踏实。
  出门前,一位多次到过伊犁的画家告诉我,一定要去那拉提草原。那时我对这个名列世界四大河谷草原的地方便有了很高的期许。跑了差不多四个小时,我们开始进入那拉提草原的范围。在新疆,对于地域辽阔,我是有心理准备的。伊犁朋友说,“那拉提”的名字源于突厥语,汉语意思是“有太阳”。传说成吉思汗西征时,蒙古大军由吐鲁番出发,沿天山深处向伊犁集结。时值初春,山中仍风雪弥漫,寒气袭人。岂料一过山岭,眼前竟是一马平川,抬眼间云开日出,将士们不禁齐呼:“那拉提,那拉提”,一个形象化的地名就这样诞生了。看来牧人是敬佩强者的,哈萨克人以成吉思汗的语言命名了高原上的这片草原。史实或传说,英雄人物总能给自然投射上传奇的色彩。“那拉提”,不管你舌头滚着读出,还是仰首嘶鸣,反正,在人们心里,阴霾,乌云,雷暴是另一极。眼前的大草原也确实能给人一种熨帖的明亮的慰藉。蓝天如洗,几羽苍鹰在悠闲地盘旋。牧草如毯(这时,语言又显得贫乏而拙劣,毯子,又何曾有眼前真实草原的灵动和生机),一群群牛羊在坡地上安逸地徘徊,不时有牧人纵马驰骋。在那拉提的牧野画意中生活著热情奔放的哈萨克人。被他们称作“宇”的白色毡房,不仅点缀着青山绿水,而且还表明着他们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主人。这时,作为旅行者,我们唯有不停地用相机拍摄,希图记录自然造化神奇美妙的哪怕万分之一。显然这样的努力也是徒劳的。眼睛觉得神美得无以复加的景色,镜头里显现的总不如人意。人的眼睛是神奇的,可以看得很近,也可以望得很远,甚至望得见被遮蔽的风景,因为眼睛的底片是心。再好的相机也敌不过人的眼睛。
  在风景里陶醉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回来的路上,我们想再细细端详心中的圣地,终于要求停车,在一个叫“天界台”的地方小憩。牧人敬天,天是超越大地万物的神祇。这里大概是距天最近的所在,被称作了“天界”。苍鹰是天的使者,与使者合影,也意味着与天亲近吧。有一位“智者”在天界搭了木台,让过往的游人举着鹰留影。收取不多的钱,却让天使蒙羞。游人戴着皮手套,苍鹰的腿上,系着金属的链条。
  回程的路沿着一条奔腾的河流。友人说,这是巩乃斯河,那拉提的山和草原,便是它的源头。这就是巩乃斯河?我在散文家周涛的文字里反复读过这条河,它在这位祖籍山西却命系天山的作家心里,是忧郁的。时间太过仓促,无法看到它忧郁的一面了。它一路向西,将与喀什河、特克斯河汇流,成为一条被称作伊犁河的更大的河,直至跃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直至奔向遥远的巴尔喀斯湖。
  夜宿那拉提小镇,红色屋顶的小屋。新疆的白天比黑夜多,晚上十点过后,天色才渐渐暗下来。小屋顶上,有一弯新月。
  当晚有梦,整宿都是巩乃斯河的声音。巩乃斯河并不忧郁,它欢畅地奔流,义无反顾。它的基因里有那拉提草原的阳光。可是我分明听见,激越里的忧伤。梦总会透露心底的秘密,白日里你无法感受。
  三
  察布查尔是有传奇的。这是锡伯族人的聚居地。
  察布查尔县离伊宁市不太远。从伊宁去往察布查尔的路上,我在数这里的烟囱。从房屋的高度看,这儿的百姓还是贫穷的。多的是土坯房,砖房,都矮矮地卧着。所有的房子,房顶都竖着砖砌的烟囱。在一片低矮的房子中间,会有一个高的建筑,有着圆的顶,顶上竖着新月,亮在天空,让我想起夜宿那拉提小镇时见到的红色屋顶上的新月。这里的清真寺称不上雄伟,但在信教群众心里,这一弯新月与世界穆斯林朝拜中心麦加的新月是一样的,不管白天黑夜,它都一直亮在人们的心里。他们的生活算不得富裕,这从他们居住的低矮的土房砖房看得出来。财富的多寡并不关涉精神的亮度。他们心中始终有一弯新月。这样很好。一片矮矮的房子中间,有一个高的建筑,圆顶上有一弯新月,这样很好。大片红黄相间的花地里,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人们在采摘红花。红花是传统药典记载的一味中药,红花籽油则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调味油。这里的农民有种植红花的传统,据说察布查尔县种植了20万亩的红花。土房子外围的麦秸垛叠得齐整,夏天就备好了牛羊的冬粮。砖墙可以裸着,房前屋后得种上白杨,白杨在风中静立。生活,就是这般,可以平凡,可以辛苦,但必须心有所系。
  察布查尔是锡伯族聚居区。他们是从东北“远征”而来的。正好250年了。那是清朝,18世纪中叶,东北盛京(现沈阳)的锡伯族人,临危受命,将士携带家眷,四千余人组成西迁大军,远赴伊犁,来到一个后来被称作“察布查尔”的地方。他们的行囊里有东北家园带来的粮食的种子,饥寒交迫时他们都没动过一粒种子。进入队伍的多是身强力壮的,一路上还添了几百口人。如今锡伯族人津津乐道的是先辈忠心护国的嘉业,我感佩的则是锡伯人的生命力。不仅是顽强生存延续的能力,不仅是人本身,还有语言,还有习俗。我很好奇于这样一个事实,如今,东北锡伯族原乡,锡伯民族的语言、习俗似乎已经不传,而居住在察布查尔的锡伯族人还操着锡伯人独有的语言,书写着锡伯先民从满文改造而来的锡伯文字,保持着锡伯族特有的民风习俗。在这些习俗里,我们可以看到锡伯族人对于生活的信念和希冀。
  在传统锡伯族人家,屋内的西北角到东南角,要挂一条长绳。这不是一条普通的长绳,是崇敬女祖宗“喜利妈妈”的一种方式。请不要以一个民族的习惯思维解读另一个民族的习俗,按新疆语言说,风俗的问题要以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喜利妈妈”不是一尊像。是一条绳子。绳上挂各种物件。系一个嘎啦哈,表示添了一辈人;系一个小弓箭,表示添一个男孩;系一红布条,表示添一个女孩;娶儿媳妇,系一个摇车;家境富裕,系一个铜钱。他们就把这叫做“喜利妈妈”。“喜利妈妈”要请人丁兴旺人家的女性长者来制作。我不知道他们是添了男孩后系上小弓箭,还是系上小弓箭后祈求“喜利妈妈”赐一个男孩的。伊犁作家朋友说,“喜利妈妈”的风俗有点像记家谱,发生了大事就在上面“记”上物件。这样的习俗少了一些功利。上天给予的,都是恩赐。不祈求什么,却一直记着恩。这样很好。锡伯族人还崇拜男祖宗“海尔堪玛法”,又称“马神”。在锡伯人心里,万物有灵,他们崇拜赐予果实和猎物的自然界,便供奉“海尔堪玛法”。屋外,西南墙屋檐下,挖个洞,放上泥或木做的雕像,洞下钉木桩木板,木板上放置香炉等祭器。祭祀时,有时还要唱“献马歌”。
  请你收下吧,这匹马的名字叫“追风”
  在大草原里
  除了它自己的尾巴,一切都被它落下
  除了它自己的影子,什么都跟不上它的脚踪
其他文献
它们如此默契,  构成一个夜晚的平衡,在我们之间  什么样的酒被浸泡得如此热烈?  在瓷器的光泽里,可以品尝  也可以燃烧,但在闲谈中  我喜欢这样的风过  如果我的耳朵里藏着小人儿  从秘色中吹来那万古的空  青涩的迷茫,在玄虚的夜晚  一段务实的光阴  杨梅,多么容易被腐烂的果实  我们简单的生活被突然的陡峭  像是放弃了的高度:它开花,夜半的馨香  收敛为时间中小小的结果  从青转黄,由黄变
期刊
除夕夜晚的小山湾飘着一层薄雾,冷冷清清的。小山湾坐北朝南,呈畚斗状,东边叫孤山,西边叫独山,劳动单家独院的三间楼室,掩映在冬天清瘦的竹木林里,四周筑着院墙,围着篱笆。屋后是几块山地,屋前是几丘水田。留在院子里看家的大黄狗不时传来单调的叫声。远近的村庄响着炮仗,焰火蹿上半空,散着五颜六色的火花。坐在独山脚的劳动,从撕裂似的喉咙头迸出来的声音,被山湾里清冷的风扯得低沉喑哑,断断续续。  快到年底的时候
期刊
我小时候,住在姚镇的九十九间里。九十九间是我们姚镇最大的木结构老房子,大概建于乾隆年间。最早听说是一个朱姓家族的祖屋,后来四分五裂。到我出生时,里面已住了四五十户人家。三教九流的,都擠在一处。  我家住的是东厢房,老辈人不屑地说,这是当年朱家丫鬟小厮住的房子。我们没感觉仄逼。东厢房里除了我家,还住了几户人家,分别是小和尚,呛蟹,沙奶奶……我家和沙奶奶家隔得最远,关系却最好。听我母亲说,她和沙奶奶穿
期刊
以前杨明脾气好得不得了,常常对婆姨翠芝说:“你回娘家去,想他们的话……”但最近却像个瘟神,总是一早起来就沉闷地对翠芝说:“回你娘家去!”听得翠芝心惊肉跳,感觉杨明要休她。起先她想过和杨明暂时分开睡,但是杨明偏不,夜里动辄就掐扭翠芝的身体,导致翠芝常常梦魇。翠芝一时间觉得杨明成了魔鬼,夜里也不敢脱衣服。好在杨明突然自己收敛了,不再和翠芝说一句话,一天晚上气呼呼抱着被子去了隔壁,开始和翠芝分开睡。  
期刊
“一切有情众生都是你曾经的母亲。”佛祖释迦牟尼的这句话听起来是如此地让人感动。可是今年春天,贡托把一个花一样的女人娶到家里之后,就把自己年迈的母亲给赶出了家门。这件事让整个村子沸沸扬扬起来,各种闲言碎语就像风一样四处吹起,无法平息。几个老人实在看不过去,一起上门找贡托谈话。  一个老人说:“贡托,你不是个人!”  贡托问:“那我是什么?”  老人说:“你是只狗!”  贡托毫不在乎地说:“是,我上辈
期刊
佩英进门前,望着门楣上同丰大药房肥硕的颜体字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跨进了充满药味道的店堂。她从西药柜台这么走过去,立马有营业员凑上来热情招徕:想买点啥呀?接着是滋补品柜台,又是一连串的热情招徕。佩英笑而不答,目光低低地从玻璃柜内扫过去,顺着柜台看似毫无目的闲逛般往前走去,把店堂绕了大半圈,来到中药柜台前。这里才是她今天进来的目的地。  中药柜台不同于西药柜,不是透亮的玻璃柜台,是漆成荸荠色的老式木柜
期刊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昌耀《斯人》中所言述的这种广阔的孤独,其实并不只属于他们那一代人,更属于我们90后这一代。如果说昌耀所代表的50后、60后的生命群体所具有的孤独感,是光辉理想与庸俗现实搏斗的产物,还带有某种存在主义哲学的血腥味的话,那么,我们这代人的孤独则呈无根状,可能更甚于孤独本身,因为我们连孤独的哲学性意义都丢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溺于大众文化的快感与狂欢。似乎可以说,90后是极
期刊
《建设北路32号B栋》,简简单单,一个模糊的地址成为了这篇小说的标题。我们可以想象,这大概是小说女主人公L居住的那间破败逼仄的屋子。一座城市经纬错落,在不同的时代,它都可以被不同形式的符号覆盖得严严实实——不论是红底白字的横幅、大字报上的标语、略带土气的招商宣传词、还是色彩鲜亮引人遐思的内衣广告,都足以形成一种更生动更直接的印象刺激。但在喀秋莎的这篇小说中——这个奇特的笔名令我同时联想到少女和火箭
期刊
《十五岁的星空》是袁晓君创作的国内第一部描写青少年心灵成长的治愈系小说。叙述了两位因家庭原因而心灵受伤的少男少女方雷、韩西汐,在面对同学、老师、考试、友谊等问题时做出的种种扭曲性抗争行为,最后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下走出心理阴影,共同成长的故事。从而给每一位曾经受过创伤的少男少女指出了一个光明出口:珍惜生命,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整部小说笔触细腻,手法明快,显得轻松温暖。  作为一个国家二
期刊
陌生的孔子  一、夺命司寇  孔子五十一岁出仕,升至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从字面上理解,寇,乃盗寇,司寇也仅仅是“管贼的”。但鲁定公时代的分工没那么细密,大司寇还兼有“国安委”“中组部”等部委的相应职能,这个印把子攥在手里是有点沉甸甸的。据明代《张楷孔子圣迹图》夹注,孔子在大宰位上三个月,“化行周道,仁及草莱”,用周天子的教化、仁义灌沃民生,致曲阜地界“道不拾遗”,社会秩序是“一片大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