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媒体时代,读者无法兼收每一条新闻,多以浏览标题取舍进一步的阅读。面对网络的冲击和各类都市报的夹击,党报虽具有独一无二的权威性,仍面临着严峻的竞争与受众的考验。本文探讨了党报新闻标题面对媒介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风格转变。
关键词:党报;新闻标题;风格转变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07-01
党委机关报是主流媒体中的领头羊,其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最重大也最艰巨。正确的舆论导向有赖于高超的办报技巧,在众多的媒体竞争态势下,要使党的声音、政府的意图准确而及时地傳递给读者,就不能不重视办报技巧。标题是报纸的门面,被称为“报纸的眼睛”,报纸争取受众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始于标题的竞争。较高的标题制作水平即是办报技巧的重要方面。
一 党报新闻标题的传统样式
党报由于其自身的严肃性,长期形成了自身的标题传统样式,主要有:
标语口号式。标语口号式是党报新闻标题最常见的一种标题传统样式,它以具有宣传鼓动意义的口号为主,注重发出号召。这一类标题在本世纪之初的报纸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一类标题在文字上非常响亮,用词基调也相当昂扬,但作为新闻标题来说,要么空洞,要么概念化,并没有给读者增加新的认识,与受众的接受心理有一定的距离。
工作总结式。工作总结式的新闻标题,在制作时完全站在一个部门工作的角度,对部门工作作出的评价或者回顾。相比标语口号式标题,这类标题还是提供了一定的信息量,但几乎都是从部门工作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受众关注点出发,读者很难对这些新闻产生兴趣。
主观鉴定式。这类新闻标题对新闻事实进行格式化、公文化的价值评断,既有工作总结式标题的特点,又增添了相当比重的主观坚定,往往流于套话,或者不够客观,无形中降低了媒体的客观公正性。
二 党报新闻标题风格转变的背景
总的来说,党报新闻标题的常见样式存在两个缺憾:其一,给读者的感觉是在作报告,读者光看标题看不出价值何在,自然也就缺乏阅读兴趣;其二,过分地强调了思想性,而使标题流于概念化和抽象化。因此,党报新闻标题必须要做出风格转变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主要是出于媒体发展格局变化的缘故。
其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对报纸的阅读习惯,迫使报纸更倚重通过标题制作来吸引读者,更讲究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众文化的勃兴,党报在用语风格、编排方式等方面都受到新兴文化的影响,不断地吸纳时尚元素和现代都市气息。
其二,从外部环境来看,党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对宣传方式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深化。尊重新闻规律、研究传播规律,成为新闻工作者做好宣传工作的共识。
三 党报新闻标题的风格转变
在新闻媒介格局发展的大背景下,党报新闻标题的风格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摆脱官腔——向亲切朴实转变。
作为党委机关报,党报的重要功能是向广大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因此,相当多的党报标题制作显得说教味道很浓,甚至在版面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标语口号式的语句,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一点在领导活动和会议新闻以及新闻评论的标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诊释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深刻内涵》,《为实现振兴创造良好的环境》,《巩固执政地位打造平安城市》等。这样的新闻标题,向读者传递的信息却十分含糊,一般读者很难有兴趣读下去,自然谈不上产生怎样的宣传效果。
党报采用网络流行语制作标题,《人民日报》开了先河。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引发了全国众多媒体“跟风”,仅过了一天,该词便开始以井喷的态势被各类媒体在新闻标题中使用。对网民而言,在中央机关报标题上看到了网络热词,显然多了一分亲切感,拉近了他们与党报的距离。
2.告别呆板——向新颖活泼转变。
时至今日,浏览时下的许多地市党报,有的报纸编辑还习惯于制作“万能式”标题,如会议新闻,标题常常是《xx会议召开》;某罪犯被缉拿归案,则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冠之;爱心报道仍免不了《情系×××》、《××无情人有情》;表现成绩必用“见成效”、“创辉煌”、“上台阶”的形容;报道变化常用“谱新篇”、“新气象”、“展新姿”;反映事因多见《都是 ×× 惹的祸》……这类格式化、万能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题,忽视了新闻价值和读者需求,和时代格格不入。
《解放日报》的一则标题《不少白领女性要“升”不要“生”》,巧用“升”和“生”两个同音词,一针见血指出这类白领女性不愿生育的真正原因;又如《人民日报》的一则标题《希望工程,该如何转型?》,标题中提出问题、引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了受众的探究欲。
3.抛弃书面语——向口语白话转变。
过去,党报的读者群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标题制作多以书面语为主。如今,党报也要走向市场,读者的文化水平千差万别,其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在标题制作中,逐渐由书面语转为口语。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化标题亲切、通俗,易于理解、记忆、引人注目,可以直接进入读者的记忆系统,而不必让读者将作品信息理解之后再转换成自己惯用语言储进大脑,提高新闻被读者选择的机会。
广州日报要闻版一篇稿子的主题是《各家的孩子各家抱》,副题是《万庆良批评政府部门带头违反程序,给各区各部门领导下死命令;全市 1016 个“未批先建”项目限时两个月必须全部完成环评报批》。这样的标题就比“某某指出,要集中精力切实做好什么工作”之类的标题要亲切得多,少了官腔、套话,口语化给人具体感、实际感,有血有肉。
结语:
党报新闻标题的制作难度较大,是检验一个编辑综合素质的“试金石”。这就需要编辑加强知识的积累、生活的观察、信息的掌握,从表现角度、提炼中心思想、锤炼语言等方面下功夫,制作出不落俗套的标题来。这样,新闻标题这双“眼睛”才会更明亮、更富有身材,党报新闻也才会更耐看、更吸引读者。
参考文献
[1] 苏华.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标题与媒体竞争力[J].新闻三昧.2008(9):25-27.
[2] 田艳.让新闻标题“跳”出来[J].记者摇篮.2002(8): 13-14.
[3] 杨志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标题[J].记者摇篮.2009(1): 28-30.
关键词:党报;新闻标题;风格转变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07-01
党委机关报是主流媒体中的领头羊,其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最重大也最艰巨。正确的舆论导向有赖于高超的办报技巧,在众多的媒体竞争态势下,要使党的声音、政府的意图准确而及时地傳递给读者,就不能不重视办报技巧。标题是报纸的门面,被称为“报纸的眼睛”,报纸争取受众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始于标题的竞争。较高的标题制作水平即是办报技巧的重要方面。
一 党报新闻标题的传统样式
党报由于其自身的严肃性,长期形成了自身的标题传统样式,主要有:
标语口号式。标语口号式是党报新闻标题最常见的一种标题传统样式,它以具有宣传鼓动意义的口号为主,注重发出号召。这一类标题在本世纪之初的报纸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一类标题在文字上非常响亮,用词基调也相当昂扬,但作为新闻标题来说,要么空洞,要么概念化,并没有给读者增加新的认识,与受众的接受心理有一定的距离。
工作总结式。工作总结式的新闻标题,在制作时完全站在一个部门工作的角度,对部门工作作出的评价或者回顾。相比标语口号式标题,这类标题还是提供了一定的信息量,但几乎都是从部门工作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受众关注点出发,读者很难对这些新闻产生兴趣。
主观鉴定式。这类新闻标题对新闻事实进行格式化、公文化的价值评断,既有工作总结式标题的特点,又增添了相当比重的主观坚定,往往流于套话,或者不够客观,无形中降低了媒体的客观公正性。
二 党报新闻标题风格转变的背景
总的来说,党报新闻标题的常见样式存在两个缺憾:其一,给读者的感觉是在作报告,读者光看标题看不出价值何在,自然也就缺乏阅读兴趣;其二,过分地强调了思想性,而使标题流于概念化和抽象化。因此,党报新闻标题必须要做出风格转变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主要是出于媒体发展格局变化的缘故。
其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对报纸的阅读习惯,迫使报纸更倚重通过标题制作来吸引读者,更讲究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众文化的勃兴,党报在用语风格、编排方式等方面都受到新兴文化的影响,不断地吸纳时尚元素和现代都市气息。
其二,从外部环境来看,党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对宣传方式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深化。尊重新闻规律、研究传播规律,成为新闻工作者做好宣传工作的共识。
三 党报新闻标题的风格转变
在新闻媒介格局发展的大背景下,党报新闻标题的风格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摆脱官腔——向亲切朴实转变。
作为党委机关报,党报的重要功能是向广大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因此,相当多的党报标题制作显得说教味道很浓,甚至在版面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标语口号式的语句,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一点在领导活动和会议新闻以及新闻评论的标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诊释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深刻内涵》,《为实现振兴创造良好的环境》,《巩固执政地位打造平安城市》等。这样的新闻标题,向读者传递的信息却十分含糊,一般读者很难有兴趣读下去,自然谈不上产生怎样的宣传效果。
党报采用网络流行语制作标题,《人民日报》开了先河。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引发了全国众多媒体“跟风”,仅过了一天,该词便开始以井喷的态势被各类媒体在新闻标题中使用。对网民而言,在中央机关报标题上看到了网络热词,显然多了一分亲切感,拉近了他们与党报的距离。
2.告别呆板——向新颖活泼转变。
时至今日,浏览时下的许多地市党报,有的报纸编辑还习惯于制作“万能式”标题,如会议新闻,标题常常是《xx会议召开》;某罪犯被缉拿归案,则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冠之;爱心报道仍免不了《情系×××》、《××无情人有情》;表现成绩必用“见成效”、“创辉煌”、“上台阶”的形容;报道变化常用“谱新篇”、“新气象”、“展新姿”;反映事因多见《都是 ×× 惹的祸》……这类格式化、万能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题,忽视了新闻价值和读者需求,和时代格格不入。
《解放日报》的一则标题《不少白领女性要“升”不要“生”》,巧用“升”和“生”两个同音词,一针见血指出这类白领女性不愿生育的真正原因;又如《人民日报》的一则标题《希望工程,该如何转型?》,标题中提出问题、引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了受众的探究欲。
3.抛弃书面语——向口语白话转变。
过去,党报的读者群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标题制作多以书面语为主。如今,党报也要走向市场,读者的文化水平千差万别,其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在标题制作中,逐渐由书面语转为口语。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化标题亲切、通俗,易于理解、记忆、引人注目,可以直接进入读者的记忆系统,而不必让读者将作品信息理解之后再转换成自己惯用语言储进大脑,提高新闻被读者选择的机会。
广州日报要闻版一篇稿子的主题是《各家的孩子各家抱》,副题是《万庆良批评政府部门带头违反程序,给各区各部门领导下死命令;全市 1016 个“未批先建”项目限时两个月必须全部完成环评报批》。这样的标题就比“某某指出,要集中精力切实做好什么工作”之类的标题要亲切得多,少了官腔、套话,口语化给人具体感、实际感,有血有肉。
结语:
党报新闻标题的制作难度较大,是检验一个编辑综合素质的“试金石”。这就需要编辑加强知识的积累、生活的观察、信息的掌握,从表现角度、提炼中心思想、锤炼语言等方面下功夫,制作出不落俗套的标题来。这样,新闻标题这双“眼睛”才会更明亮、更富有身材,党报新闻也才会更耐看、更吸引读者。
参考文献
[1] 苏华.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标题与媒体竞争力[J].新闻三昧.2008(9):25-27.
[2] 田艳.让新闻标题“跳”出来[J].记者摇篮.2002(8): 13-14.
[3] 杨志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标题[J].记者摇篮.2009(1):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