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的最新发展述评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sz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集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已成为许多国家、区域或城市经济的显著特征。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规范阶段理论阶段、产业联合理论阶段、竞争优势理论阶段。我国经济理论界真正进入产业集聚研究的前沿只有2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90年代进入系统性研究。但是国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与国际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基本上还处在对该领域发展前沿的动态跟踪,缺乏原创性。
  一、对国外理论的阐述和介绍
  我国部分学者吸收借鉴了国外产业集聚的研究成果,为国内产业集聚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有利于结合实际的研究和运用。
  王缉慈是我国最早关注产业集聚的学者,在国内产业集聚研究方面居于权威地位。王缉慈(2001)《创新的空间--产业集聚与空间发展》对国外企业集聚的理论成果进行了系统引进,并引用国外理论成果对中国的企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分类实证研究,提出“发展企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走多样化的、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的政策建议。
  王今(2005)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识别研究中的四种主要理论和方法——产业理解法、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多元聚类法和图论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述,其中,产业理解法属于定性识别方法,而主成分因子分析、多元聚类和图论法属于定量识别方法,且后三种方法都是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析的。这四种方法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补充的。
  胡珑瑛和蒋樟生(2007)把分形理论应用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产业集聚是一个分形体,在产业集聚内存在着自相似特征,其分形主要体现在规模结构、工作流程和集聚效应上,建立了基于分形维数的产业集聚规模结构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产业集聚区内的大、中、小企业规模结构,拓展了产业集聚的研究视角。
  张海华和王雅林(2009)分析了产业集聚模块化演化的特性,从博弈论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集聚存在着系统设计商与模块供应商、模块供应商与模块供应商之间的策略互动。他们认为依据产业集聚的模块化特征来引导区域成长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产业集聚理论阐述和介绍主要引述了国外的理论成果,缺乏原创性,但是部分学者不仅仅对产业集聚理论的定义进行介绍,而且对产业集聚衍生理论也具有了一定的认识,还有更多的是结合地方实际和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为运用和深层次研究产业集聚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形成机理
  当前,理论界有关产业集聚本身没有一致的理论框架,对于产业集聚形成机理,国外研究相对成熟一些,国内处于跟随阶段。
  邱成利(2001)把制度创新而导致交易成本的降低将为产业集聚形成提供深层次保障作为基础,探讨了制度创新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并指出,为了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有利于产业集聚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创新,形成互补配套的制度结构,并注意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徐强和陈甬军(2004)认为,围绕由资源稀缺性带来的竞争或者共生行为将最终促使产业集聚的产生。李华红和甘露(2006)在“经济人”预期作用下,借助成本—收益分析法,推导出企业集聚决策取决于净收益的大小,从而认为产业集聚具有自组织、自发生、自增强的特性,但是不可忽视政府的作用。黄旭平(2006)主要从区位理论关注产业集聚,认为区位理论与集聚理论紧密联系,成为产业集聚理论形成的重要线索。
  唐茂华和陈柳钦(2007)认为,现代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缺乏相应的微观基础,通过构建模型探索表明,空间集聚并不必然是偶然的结果,自然的或人为造成的空间互补利益可以改变企业主体的区位决策,使之形成空间集聚。王永进、李坤望和盛丹(2010)以Baldwin和Okubo(2006)的自由资本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两地区垄断竞争模型,考察了契约制度对产业集聚影响的微观机制,理论分析表明,契约制度高的产业倾向于在契约制度较好的地区集聚。刘新艳和何宏金(2011)认为,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除了受传统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影响外,更表现出对以技术发展、人才培训和交流、资本提供等为代表的创新要素、市场环境和政府行为的依赖。
  综上所述,我国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制原因分析大致沿袭了马歇尔(1890,1916)对于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企业选在特定地方的经济动因,以及韦伯(1909,1929)的工业区位论。另外,部分学者强调,政府作用、创新因素和市场环境也是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
  三、产业集聚效应
  我国关于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效应大致都是从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城镇化建设、减少企业运营成本、促进经济增长等几个方面展开的,与地方实际结合得比较紧密。
  张元智(2001)探讨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行业规模经济,有助于本区域产业获取竞争优势,同时,产生集聚效应又受制于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等,这样相辅相成的关系。鲍永安(2006)以软件产业集聚为例,通过研究表明了我国软件产业集聚能够增强区域竞争力,并认为优化投资环境、加强软件企业管理和加快软件人才培养等措施能够促使软件产业集群形成。孙慧、张娜娜和刘媛媛(2011)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新疆两大黑色能源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测评,其计算结果表明,在新疆的黑色能源产业集群中,石油化工产业集群竞争力远强于煤炭产业集群竞争力。戚悦和张晓艳(2011)以云南省为例,通过比较分析产业贡献率和主要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判断出云南省产业聚集最有可能产生于工业行业,并通过分析量化工业产业聚集竞争力评级指标体系,得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开放度有助于提高云南省工业集群竞争力,为云南省工业产业聚集科学统筹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刘湘辉和孙艳华(2010)论述了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能够促进集聚效应发生。他们认为在集聚效应指引下,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在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区位品牌、要素整合、信息外溢、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生态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等方面互为因果,循环累积,耦合发展,最终爆发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赵航(2011)着重从集聚效应中的聚合效应和扩散效应两方面出发,论述了集聚效应对城市功能空间从无到有、从聚合到扩散等动态的形成与演化作用。
  梁军(2005)论述了产业集聚理论吸收了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生产综合体理论等区域发展理论的积极因素,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创新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效应,以及“高度分工与协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刘华军(2009)基于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视角,对我国的产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做出了回答。他从品牌经济学角度,通过模型论证了现有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之所以不具有持续性的原因,最后分析发现,低集聚强度与低品类分工程度的产业集聚、高集聚强度与低品类分工程度的产业集聚以及低集聚强度与高品类分工程度的产业集聚都无法实现持续发展, 只有高集聚强度与高品类分工程度的产业集聚才可以实现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效应理论研究基本上延续了迈克尔·波特(1980,1985,1990)把产业集聚纳入竞争力研究视野的新竞争理论和保罗·克鲁格曼(1991,1995,1999)有关产业空间集聚的理论。另外,也把区域经济理论融入到了产业集聚的研究范围,并且大多结合了地方实际和定量分析,有助于充分消化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的先进成果。
  四、小结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经历了从简单引述到系统研究,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从纯经济分析到经济和社会、政策、人文制度并重的过程,已逐步迈向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阶段,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总的来说,国内的研究还是比较落后,并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偏向于静态研究忽视动态,仍缺少系统的研究,理论和实证研究多,战略研究较少,理论明显滞后于现实的发展等。总体而言,随着产业集聚现象的不断发展和演化,产业集聚研究尚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将2003-01—2011-01间采用预防皮瓣坏死的新方法的115例乳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作为观察组,以1997-01—2002-02未采用
通过南海牌5W/30 SJ/GF-2汽油机油和日本本田原厂装车油5W/30 SJ/GF-2汽油机油3万km高温高速行车试验,探讨了高档轿车使用高档汽油机油在高温高速情况下的实用性能.试验结果
政府非税收入(以下简称非税收入)是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单位依法利用行政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征收、收取、提取、募集的除税收和政府债务收入以外的财政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十类。各类非税收入的取
企业所得税税法实施后,使企业税收实现了“两税合并”和“四个统一”,即内资企业、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推行和“四个统一”的实现,对辽宁省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有利于调节外资结构,优化配置资源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