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元艺术”

来源 :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aote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呼吁关注“元艺术”,认为不仅在艺术学中可以有元艺术学,在艺术创作领域,也有“元艺术”.其根本原因是元艺术学与元艺术背后共同的思维方式,即“元思维”.放眼人类艺术史,这种含有对于艺术本身自我指涉、自我反思即元艺术元素的作品,是一种更为普遍的现象,它不限于后现代这一特殊语境,也不限于现代主义艺术.以艺术自身的方式进行自我指涉、自我反思是艺术的重要使命之一.以往对元艺术的关注多停留于显性的元艺术,但更需关注大量存在的隐性元艺术现象;以往的研究,更多留意画中画、戏中戏等,关注艺术中的相互影响作用,也要看到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指向,即艺术要想真正具有不同凡响的创造性,还要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以往的研究,多留意各艺术类别内部的自我指涉,如元绘画等,但还需留意艺术世界中大量存在的跨门类指涉或以个别门类艺术指涉整个艺术等复杂的元艺术现象.
其他文献
比较艺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应运而生.这既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也是艺术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既是时代的呼唤与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艺术学自身学科建设发展的要求.然而,比较艺术学迄今为止却一直未能引起艺术学界主流的关注,我国比较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亟待加强.因此,本文特从比较艺术学的历史与现状出发,探讨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围.
唐纳德·卡斯比特是美国后现代艺术批评的代表作家.本文通过卡斯比特对抽象艺术的心理分析路径及其界定的艺术与现实之关系,从批评家的思想来源、批评家对抽象艺术本质的认识及抽象艺术如何反映潜意识的多重维度,来阐释卡斯比特对于抽象艺术作为“绝对幻觉”的观点,并反思这种绝对幻觉作为艺术的真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联,为抽象艺术的心理分析注入一重新的视野.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有必要重新思考文艺和时代的关系,重新认识这个时代,更新知识结构,把握时代精神.在反思个人化写作的基础上,走出“内面人”的小天地,继承“柳青传统”,深入现实,以整体性视野绘出时代的总体画卷.文艺无不“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重新定位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应处理好真实性与倾向性、文艺与市场的关系.
作为一种跨文化、跨时空的媒介形态,纪录片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使命:记录现实,见证时代;反思历史,保存记忆;对话文明,沟通思想.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上取得一些成绩,但还没有创建自己的国际品牌.真正的国际传播需要从纪实理念、叙事语态等方面进行调整:真实生活,而非完美神话;对话,而非宣传语态;国际化,而非本土化.
中国艺术批评不像西方那样呈现出进化的历史.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中国传统艺术批评发生了断裂,形成了传统艺术批评与现当代艺术批评之间的区分.受到关联思维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批评与政治和伦理评价密切相关,而且形成了艺术史、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三位一体的文本.进入现当代之后,中国艺术批评出现了政治批评、商业批评和学院批评相互竞争的发展态势.
纪录片IP应是以内容优质、具有强吸引力和商业性的纪录片为主体打造的一系列内容矩阵及衍生开发行为.利用大数据预判受众需求进行定制生产,集合多平台资源形成最强触达矩阵,在营销层面充分挖掘IP价值,实现跨界合作,“风味”IP开发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打造中国纪录片IP,需创新主旨设定与故事表达,增强话题性与参与度,激发认同感和影响力,还需探索相应的判别标准与建设路径,才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创造可持续开发价值.
艺术家和艺术品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可能是更大的艺术运动、流派和风格中的一部分.对于艺术批评来说,不仅要关注具体作家和作品,而且要关注它们所属的艺术运动、流派和风格.艺术运动、流派和风格的构成因素很多,但是在根本上可以还原为情感特质,因此艺术批评家尽管需要相关知识和技术,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某种超乎寻常的“感”的能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带来了巨大冲击,极大抑制了线下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但与此同时,也转化和催生了一批新型消费和升级型消费,构成了疫情之下的文化消费新形态.“新消费”的培育壮大和刺激释放对于市场的回补和重塑至关重要.危机孕育机遇,后疫情时期的文化消费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升级变革.积极梳理和把握文化消费在市场表现、市场业态、市场结构和消费渠道、消费场景、消费客群等方面的新进展和新突破,将更好地推动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有序和高质量发展.
文艺的时代性命题始终是推动文艺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地理解文艺的时代性.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们理解文艺的时代性提供了难得的思想文本.将《讲话》作为思想文本来看,就是要激活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现实针对性.作为思想文本的《讲话》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面对不同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寻求相应的解决之道.新时代要求文艺工作者直面普罗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现实关怀和未来想象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平衡,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歌德结束意大利之旅回到魏玛后的几十年间,一直致力于在德国艺术界推扬一种以古希腊罗马为标杆的古典艺术理想.此时的歌德影响力已溢出文学圈,成为整个思想领域的权威性人物.他与年轻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交往,经历由激赏到陌路的转变,带有艺术批评尝试影响艺术创作的特征,也是折射当时艺术界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立关系的一面镜子.而另一方面,弗里德里希在与大师的往来中始终坚持自己独立的艺术人格.他摒弃了古典式艺术的象征手法,走出了一条以有限之画面言无限之意蕴的表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