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沐川地区首次发现宣威组底部古风化壳-沉积型铌、稀土矿

来源 :中国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Objective)本项目为四川省自然资源厅2020年省政府性投资地质勘查项目,总体目标任务是对川南沐川县建和乡宣威组(P3x)底部的铌、稀土矿进行勘查,提交可供普查的矿产地1处。本项目设计钻孔揭露宣威组(P3x)与峨眉山玄武岩(P_3e)界线,评价宣威组(P3x)底部古风化壳含矿性,希望在“三稀”找矿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乌蒙山贫困地区脱贫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产业规划、扶贫开发提供资源保障。
其他文献
本征正交分解及Galerkin投影是解决复杂非线性系统模型降阶问题常用的方法.然而,该方法在构造降阶系统过程中只截取基函数的部分模态,这通常会使得降阶系统不准确.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对降阶系统误差进行快速校正的方法.首先应用Mori⁃Zwanzig格式对降阶系统的误差进行分析,理论上得到误差模型的形式和有效预测变量.再通过偏最小二乘方法构造预测变量和系统误差的多元回归模型,建立误差预测模型.将所构造的误差预测模型直接嵌入到原降阶系统,得到新的降阶系统在形式上等价于对原模型的右端采用Petrov⁃Galerk
牟平院格庄岩体位于胶东东部,为燕山晚期形成的与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有关的岩体之一。获得院格庄岩体崖西、后野、西上寨3个单元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18.10±0.66)Ma、(118.52±0.78)Ma、(118.80±0.67)Ma,皆为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系列(K2O/Na2O值为1.00~1.29、A/CNK=0.98~1.02)。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
海岸带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过渡地带,是人口最为密集、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全球超过50%的人口和60%的GDP总量集聚在离海岸线不足100 km的区域。海岸线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港湾淤积、湿地生态资源、近海海域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获取了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1975—2018年间的大陆海岸线数据,并基于GIS平台,对海岸线开发利用程度以及空间位置变迁进行了定量分析
大兴安岭北部漠河盆地广泛发育漠河组,其形成时代、物源区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等对研究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漠河盆地西缘恩和哈达地区漠河组内发现了2层凝灰岩夹层。采用LA-ICP-MS U-Pb测年方法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158±1)Ma、(157±2)Ma的年龄,表明漠河组形成于晚侏罗世早期。砂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漠河组砂岩SiO2含量高(70.20%~76.13%),SiO2/Al2O3
分析了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草地昆虫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措施.首先,理论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目的.其次,实践课程通过优化实验和实习内容,侧重过程性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并建立课程综合考评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提要:自然资源、环境本底及生态地质条件调查是城市地质调查的基础,可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及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地质支撑.随着雄安新区城市进程的加快,使得其自然
为了解潼关金矿矿区早期粗放式的矿业活动对矿区周边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影响以及对暴露人群的不良健康效应的评价,采用地质调查工程选取了矿区附近6块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测定了68个土壤样本中Cd、Hg、As、Pb、Cr、Cu、Ni、Zn等8种土壤重金属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分别评价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该区农田土壤中Cd、Hg、Pb、Cu、Ni、Zn 6种重金属平均值高于潼关县土壤背景值,呈现不同程度的积
云南省大关县泥盆系蕴藏着丰富的石英砂资源,地层序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分析石英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及其变化特征,而且结合构造背景的研究,可研究石英砂形成分布规律,为硅产业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本文以野外地层剖面测量及页岩气调查井岩心编录为基础,结合古构造背景,研究了在直线距离50 km的滇东北大关县、盐津县泥盆系剖面特征,认为该区泥盆系具以下特点:(1)研究区位于晚古生代滇黔桂裂谷北部边缘地带,受边缘相带控制,沉积了坡松冲组、缩头山组两套高成熟度石英砂岩,是滇东北硅产业园的资源基础;(2)大关、盐津地区
斑岩型钨矿床是全球第三重要的钨矿类型,但对其研究较为薄弱、零散。文章基于团队近年来对斑岩钨矿床的研究并系统搜集了全球的相关资料,然后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研究表明,斑岩型钨矿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岩浆弧、板内及陆-陆碰撞等多种环境均有矿床产出。矿床绝大多数形成于中生代、少量形成于古生代。斑岩型钨矿化与弱氧化、较高分异程度的I型或A型花岗质浅成侵入体密切相关。成矿有关岩浆岩主要起源于古老地壳的重熔,并有少量亏损地幔和/或海洋沉积物的混染。成矿流体、金属元素等主要来自于相关的岩浆岩
内蒙古呼和浩特南部的“木纹石”为碳酸盐岩,其质地细腻致密,具有木纹般纹饰,由红色环带及黄色环带构成。本文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岩石及其红色和黄色环带进行了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扫描电镜对元素的分布进行测试。研究表明,木纹石由中—细晶白云石组成,胶结物以泥质绢云母、钾长石和黏土矿物为主,含少量稀土矿物、钛铁矿、黄铁矿和褐铁矿等金属矿物。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发现,红色环带较黄色环带富Al2O3、K2O、F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