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控制关系到整个工程施工中的安全和整个工程的质量,尤其现在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使得项目经理和相关负责人更加重视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的控制,本文从实际施工出发,对保证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提出措施。
关键词:施工现场工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施工现场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的安全和工程整体质量,要对施工中的劳务方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认识层面进行严格控制。
1劳务控制
劳务用工是工程现场的直接施工人员,劳务用工质量和劳务配置数量的多少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因此,对劳务的控制必须严格。
1.1严格考察劳务单位
在用工前,要认真调查全面掌握劳务协作单位的规模和资质,按照工程要求来选择有资质的单位,这里的资质主要包括施工经验、信誉、施工质量等方面。劳务协作单位经过考察符合工程要求以后,要以劳务协议书或合同等书面形式来把劳务协作双方的权责进行细化。
1.2严格审查劳务用人
对于劳务协作单位的劳务工的上岗资格、技术水平等,要进行严格的考察,对于一些特殊的要求较高的工种,必须要求持证上岗,检查其上岗证、技术等级证等证书。之后,要考察期现场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看施工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根据不同的技术水平和考查结果来分配任务。上岗之前及施工中,要不断宣传责任意识,确保工人在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的驱使下,在过硬的技术支持下,更好地保证施工现场的质量。
另外,对于施工人员的控制除了以上的素质要求以外,还要严格控制施工人员的数量和配置方法。在分配施工人员时,要以工程完成量和作业完成所需要的时间为依据,分配的人员数量要做够完成任务。一旦施工人员不足,会直接影响工期,很多单位人手不足,就加班加点赶工期,施工任务是完成了,但是却影响了施工质量。
2完善现场工作制度
施工现场制度对现场质量控制起着一定的强制作用,完善的现场工作制度,可以为施工人员的操作和工作行为提供一个规范的标准,使工程有序进行,使工程质量的确保落实到人。可以通过技术交底制、工程质量检查交接制、质量奖惩制、劳务合同制进行规范。
2.1技术交底制
技术交底制,是在工程正式施工之前,按照级别,进行逐级交底。项目部技术科向施工队交底,施工队再向下一层级的施工班组交底、施工班组在想实际施工中的技术操作人员交底。在交底过程中,上层人员传达主要任务和精神,以及宏观的质量控制技术要求,越到下层,技术交底的内容就越应细化、具体,如对操作测量偏差的要求、控制质量的方法、出现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等,要能够切实指导施工操作人员对工程设计初衷、工程质量标准、工艺要求等进行了解和熟悉,确保能够帮助实际施工中的操作和控制。这些基本的信息,是现场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如果连这都做不到,就很难做到满足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要求了。对于这样的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清退或培训措施。
2.2工序质量检查交接制
施工人员在每道工序完成以后倒要按照施工质量标准对工序进行检查,如果符合要求,再交到项目部质检科进行质量检验;质检科检验合格后,由项目部向工程监理报验。如果监理工程师检验确认,则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如果不合格,则应要求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检查改进,直至符合要求。在进入下一道工序后,施工人员还要对前面已经通过检查的工序进行质量检验,如果发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地方,要及时告知项目部质检科再次进行检查。确保前面工序合格后,后一道工序再施工,后一道工序的质量由后一道工序的施工人员负责。
2.3质量奖惩制
如果施工中,因为人为因素,如施工人员玩忽职守、作业不认真不严谨等原因,导致工程质量低下或者出现工程事故的,要进行严格的奖惩。如果工程质量差,则要求返工,给工程造成严重损失的,则要对事件的责任人进行惩罚,可采取通报批评、写检查或经济处罚等形式。对于造成质量事故的人员,要采用经济手段给与处罚,以此来杜绝施工现场不负责、敷衍了事等不良施工行为的存在。对于质量优秀、生产出精品工程的人员及其负责人,则应给与物质奖励和荣誉,可以通过设置专项奖励金来完成奖励。
2.4完善用工合同制
很多工程项目在劳务用工中忽视劳务合同的签订,以致在劳工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时,由于权责不明而找不到责任承担者,给单位造成损失。因此,要签订劳工合同,以合同来规范施工现场的工人的行为,确保工程质量。
3完善施工现场技术操作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原材料、施工方法、施工环境的控制影响着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的好坏,要加以严格控制。
3.1严格控制施工设备
施工现场的机器设备不能没有计划地随便配备,要按照工程规模和施工要求来配置设备的型号、数量、性能等参数。
设备配备好以后,现场施工人员要保证机械的完好率和使用性能,派专人看护机械,防止丢失和人为破坏。要派人定期地、经常性地检查机器设备的完好度和性能。机器设备的好坏影响着工程质量的好坏。
3.2严格控制原材料
施工领域对不同工程、不同原料有不同的标准和规定,以混凝土为例,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主要有水泥、砂、石子等,对于不同的成分,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选择和配比。比如水泥的存放,要在封闭的仓库内存放,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3个月,要坚持先到先用的原则,存储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环境的干燥。再如砂的控制,要严格控制砂的平均粒径和颗粒等级,砂的含泥量要低于百分之五,所含云母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对于抗渗混凝土的各种规格要求,更是要十分严格。混凝土的配合比不能简单地凭施工经验来进行,而要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适配,要根据设计使用的混凝土的耐久性、强度等级来配制水灰比等数值。
原材料的使用要足额,不能为了降低成本就偷工减料。原料的品种和质量必须按照设计来规定,采用抽样检验等方法度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
3.3严格控制施工方法
施工现场的施工方法决定着施工工艺和步骤,对施工方法的控制可以保证工程质量。施工方法要具体可行,施工方法要针对施工环境和设计进行具体化操作,不能所有的工程都采用格式化的施工方法,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施工方法的针对性。
3.4优化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環境主要指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对工程质量有很大影响,比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混凝土的质地,因此要采取技术措施或选择浇筑时机,来减少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指的是阻碍工期的现象,因此要加强施工中与外界的协调沟通,为施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结语
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施工人员和施工现场负责人要从人力、物力和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树立“以人为本、明确意识、制度保障、方法科学”的观念,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品牌工程。
参考文献:
[1]陆伟森.浅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控[J].科技创新导报,2008,5.
[2]罗晓卿.建筑工程项目运行质量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王志强.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效管理[J].长三角,2009(9).
关键词:施工现场工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施工现场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的安全和工程整体质量,要对施工中的劳务方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认识层面进行严格控制。
1劳务控制
劳务用工是工程现场的直接施工人员,劳务用工质量和劳务配置数量的多少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因此,对劳务的控制必须严格。
1.1严格考察劳务单位
在用工前,要认真调查全面掌握劳务协作单位的规模和资质,按照工程要求来选择有资质的单位,这里的资质主要包括施工经验、信誉、施工质量等方面。劳务协作单位经过考察符合工程要求以后,要以劳务协议书或合同等书面形式来把劳务协作双方的权责进行细化。
1.2严格审查劳务用人
对于劳务协作单位的劳务工的上岗资格、技术水平等,要进行严格的考察,对于一些特殊的要求较高的工种,必须要求持证上岗,检查其上岗证、技术等级证等证书。之后,要考察期现场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看施工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根据不同的技术水平和考查结果来分配任务。上岗之前及施工中,要不断宣传责任意识,确保工人在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的驱使下,在过硬的技术支持下,更好地保证施工现场的质量。
另外,对于施工人员的控制除了以上的素质要求以外,还要严格控制施工人员的数量和配置方法。在分配施工人员时,要以工程完成量和作业完成所需要的时间为依据,分配的人员数量要做够完成任务。一旦施工人员不足,会直接影响工期,很多单位人手不足,就加班加点赶工期,施工任务是完成了,但是却影响了施工质量。
2完善现场工作制度
施工现场制度对现场质量控制起着一定的强制作用,完善的现场工作制度,可以为施工人员的操作和工作行为提供一个规范的标准,使工程有序进行,使工程质量的确保落实到人。可以通过技术交底制、工程质量检查交接制、质量奖惩制、劳务合同制进行规范。
2.1技术交底制
技术交底制,是在工程正式施工之前,按照级别,进行逐级交底。项目部技术科向施工队交底,施工队再向下一层级的施工班组交底、施工班组在想实际施工中的技术操作人员交底。在交底过程中,上层人员传达主要任务和精神,以及宏观的质量控制技术要求,越到下层,技术交底的内容就越应细化、具体,如对操作测量偏差的要求、控制质量的方法、出现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等,要能够切实指导施工操作人员对工程设计初衷、工程质量标准、工艺要求等进行了解和熟悉,确保能够帮助实际施工中的操作和控制。这些基本的信息,是现场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如果连这都做不到,就很难做到满足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要求了。对于这样的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清退或培训措施。
2.2工序质量检查交接制
施工人员在每道工序完成以后倒要按照施工质量标准对工序进行检查,如果符合要求,再交到项目部质检科进行质量检验;质检科检验合格后,由项目部向工程监理报验。如果监理工程师检验确认,则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如果不合格,则应要求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检查改进,直至符合要求。在进入下一道工序后,施工人员还要对前面已经通过检查的工序进行质量检验,如果发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地方,要及时告知项目部质检科再次进行检查。确保前面工序合格后,后一道工序再施工,后一道工序的质量由后一道工序的施工人员负责。
2.3质量奖惩制
如果施工中,因为人为因素,如施工人员玩忽职守、作业不认真不严谨等原因,导致工程质量低下或者出现工程事故的,要进行严格的奖惩。如果工程质量差,则要求返工,给工程造成严重损失的,则要对事件的责任人进行惩罚,可采取通报批评、写检查或经济处罚等形式。对于造成质量事故的人员,要采用经济手段给与处罚,以此来杜绝施工现场不负责、敷衍了事等不良施工行为的存在。对于质量优秀、生产出精品工程的人员及其负责人,则应给与物质奖励和荣誉,可以通过设置专项奖励金来完成奖励。
2.4完善用工合同制
很多工程项目在劳务用工中忽视劳务合同的签订,以致在劳工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时,由于权责不明而找不到责任承担者,给单位造成损失。因此,要签订劳工合同,以合同来规范施工现场的工人的行为,确保工程质量。
3完善施工现场技术操作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原材料、施工方法、施工环境的控制影响着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的好坏,要加以严格控制。
3.1严格控制施工设备
施工现场的机器设备不能没有计划地随便配备,要按照工程规模和施工要求来配置设备的型号、数量、性能等参数。
设备配备好以后,现场施工人员要保证机械的完好率和使用性能,派专人看护机械,防止丢失和人为破坏。要派人定期地、经常性地检查机器设备的完好度和性能。机器设备的好坏影响着工程质量的好坏。
3.2严格控制原材料
施工领域对不同工程、不同原料有不同的标准和规定,以混凝土为例,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主要有水泥、砂、石子等,对于不同的成分,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选择和配比。比如水泥的存放,要在封闭的仓库内存放,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3个月,要坚持先到先用的原则,存储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环境的干燥。再如砂的控制,要严格控制砂的平均粒径和颗粒等级,砂的含泥量要低于百分之五,所含云母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对于抗渗混凝土的各种规格要求,更是要十分严格。混凝土的配合比不能简单地凭施工经验来进行,而要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适配,要根据设计使用的混凝土的耐久性、强度等级来配制水灰比等数值。
原材料的使用要足额,不能为了降低成本就偷工减料。原料的品种和质量必须按照设计来规定,采用抽样检验等方法度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
3.3严格控制施工方法
施工现场的施工方法决定着施工工艺和步骤,对施工方法的控制可以保证工程质量。施工方法要具体可行,施工方法要针对施工环境和设计进行具体化操作,不能所有的工程都采用格式化的施工方法,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施工方法的针对性。
3.4优化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環境主要指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对工程质量有很大影响,比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混凝土的质地,因此要采取技术措施或选择浇筑时机,来减少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指的是阻碍工期的现象,因此要加强施工中与外界的协调沟通,为施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结语
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施工人员和施工现场负责人要从人力、物力和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树立“以人为本、明确意识、制度保障、方法科学”的观念,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品牌工程。
参考文献:
[1]陆伟森.浅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控[J].科技创新导报,2008,5.
[2]罗晓卿.建筑工程项目运行质量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王志强.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效管理[J].长三角,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