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的“知青返城”大潮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青工作很复杂”
  1978年7月3日,胡耀邦在同国务院“知青办”主任许世平谈话时就指出,最早提出“知青插队”的是邓小平,是在60年代初那样困难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
  为何走不通了?
  首先就是农民对“知青”不满意。我国人口本来就有80%在农村,农民已经感到劳动力过剩了,再让他无条件地安置城镇青年,他们会真心欢迎吗?
  其次就是“知青”本人和其家庭的不满意。
  再次就是城镇对口单位不满意。政府要求各单位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支持子女下乡,还要抽调得力干部带队带领“知青”下乡,并要抽出资金、物资或技术力量,无偿支援对口安置地区,使各企事业单位不堪重负。
  最后是政府也不满意。每年政府要花一大笔经费来安置“知青”下乡,特别是1973年起提高安置经费标准后,国家财政平均每年拨款8.2亿元。如此高额拨款,不仅未能让“知青”安心在农村,而且还不能使各方面满意。
  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10年经历,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步履艰难地走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粉碎“四人帮”后,人们企盼有个合理的说法与解决的办法。
  为了统一认识,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1977年12月12日至1978年1月13日,国务院“知青办”召开了省、市、自治区“知青办”负责人座谈会。这是“文革”结束以来有关上山下乡工作的第一次大型会议。会议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顾秀莲主持,采取只出题、不回答的方式,主要听取地方的意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永贵等接见了与会代表,李先念、陈永贵等还在会上听取了代表们的意见。
  但是,社会上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这个敏感而棘手的问题议论颇多。有些人认为上山下乡是“四人帮”搞的,有的“知青”说:过去表示到农村去扎根,是上了“四人帮”的当,今后还是要争取回城。有些原来决心扎根农村一辈子的青年此时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社会上还有这样的议论,说现在“宣传少了,典型倒了,扎根不提了,政策要变了,知青办要撤了,上山下乡快收场了”。从事“知青”工作的干部,普遍感到围绕这项工作的“冷风大,谣传多”,压力大,思想混乱。社会上的种种议论,也反映到了座谈会上,有的与会者提出了对上山下乡工作应怎样估计的问题:“四人帮”插手“知青”战线,工作中又有不少问题,究竟主流是什么?有人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还有的人简直是大胆之至,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文革”的一个“怪胎”。
  座谈会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要不要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方向。
  二是招工政策引起的思想波动,有传说国家不从下乡“知青”中招工了,致使许多“知青”不满,认为听党的话上山下乡吃亏了;有的“知青点”干脆把饭锅门窗给砸了,要找社队干部算账去;还有的回城集体上访。
  三是在清查运动中,有些地方政策界限不清,打击面过宽。有的地方一提起“知青”就认为都是“长刺长角”的,一说整顿“知青”,就想整青年。
  四是管理“知青”工作的干部普遍感到压力大。
  对于座谈会反映的情况,当时从领导思想到社会舆论,对“知青”问题的看法都很难拿出有把握的分析来,一些领导人也不敢贸然表态。
  不管怎样,当时的“知青”政策还是如陈永贵所说:“当前的‘知青’工作很复杂,不会有大的变动,还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大家不要泄气,要鼓劲,把‘知青’工作抓上去。这个工作不只是一个劳动力安排问题,首先是个政治问题。”
  人们的思雄方式还没有从极“左”思潮的长期禁锢中解放出来,座谈会上的种种离经叛道的看法就只能被统一到“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上,所谓的“怪胎论”也受到国务院负责人的严厉批评。
  1978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对这次座谈会的召开进行了报道,同时还发表了评论员的文章《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对“文革”以来的“再教育”运动做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77年的年末,各地继续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71.6万人,在乡的下乡“知青”还有863.8万人。
  “上山下乡农民不欢迎”
  在云南边疆,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同解放军的关系比较好,但是他们并不爱“知青”。确实,“知青”也没有什么可爱的:不是满头乱发,就是剃光“白沙”(光头),加上偷鸡摸狗,甚至强买东西,谁喜欢?另外,当时知青农场的开荒给西双版纳的环境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毁林开荒动辄是“万亩大会战”,几个山头一推而光;然后是烧荒,火光冲天而起,怎不天怨人怒!
  真正把“知青问题”纳入到城镇就业轨道上来的是邓小平。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主张改革的领导人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且在同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大会议上,宣告了“文革”正式结束,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两个凡是”错误口号的影响,没能及时纠正“文革”中在“知青问题”上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
  1978年3月28日,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在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镇容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现在是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四川1亿人,平均每人不到1亩地。城市人下去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我们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要开辟新的经济领域,做到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其他领域也要这样做。
  邓小平的这一想法无疑是对“知青问题”的一个大胆突破,体现了政治家的伟大气魄。
  就在这个时候,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胡耀邦亲自主持定稿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邓小平等中央多数领导人的引导下,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在这场讨论中,上山下乡这一禁忌话题第一次被理论界破除。于光远在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直截了当地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确是一个严重问题,应该承认这是10多年错误做法造成的。邢贲思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的报告中也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每年国家要花10多亿元,包括各种各样的补助、耗费,花这么多钱,结果到了农村还跟农民争粮吃,农民并不欢迎。   理论界的这些犀利的抨击,在社会上激起层层波澜,特别在“知青”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11月份,一名已经返城的“北京知青”写了一张大字报,题为《迎接祖国美好的春天》,大字报主要就“文革”以来有关上山下乡运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经济规律是一客观的规律。对于经济规律的遵守与否,是检验一个革命者是否承认实践第一的试金石。
  人们还记得12年前震撼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吧?这个上山下乡运动,说近了,是国家经济衰退,不得已安排劳动力的权宜之计;说远了,是对历史进程,对经济规律的一种倒行逆施。
  了解一些历史发展的人们知道,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伴随着农民的大量破产而前进的。我们的教科书上把这一发展说成是对农民、对历史的犯罪。但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地来看,这只是产妇临产之前不可避免的阵痛。资本主义这个婴儿正是在这一阵痛之后脱胎于母腹——封建社会。当然,我们不会走让农民破产的老路。然而,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是经济规律的体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我国,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强农业机械化,解放农村大量劳动力,是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
  违反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11月23日,刚刚恢复出版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正确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重要文章,将这场关于“知青问题的大讨论”推向了高潮。它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一次把“知青”下乡的真相公开袒露在世人面前。
  显然,这次全国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从根本上解决“知青”问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正是基于邓小平把上山下乡纳入城镇就业轨道这一设想,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解决知青工作问题”有了正确的方向。1978年7月3日,胡耀邦对许世平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要逐渐减少下乡,以致做到不下乡,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是可能做到的,你们的责任是讲明这种可能性。“知青”安置去向,要主要着眼于城市。建议你们先抓京、津、沪三大城市。但仍要下去一些人,下去要改进方法,少搞分散插队,多搞集体安置。
  7月4日至10日,国务院“知青办”召集京、津、沪三市“知青办”主任座谈,研究了城市如何广开门路、逐步做到多留少下的问题。三市认为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7月19日,华国锋也表示同意邓小平的意见。
  (摘自东方出版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  作者:周亚平 )
其他文献
《武训传》由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编导孙瑜,赵丹饰演武训。影片于1950年12月底公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周总理还特地向孙瑜祝贺。不料,半年之后的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从此,掀起全国规模的批判运动,持续将近半年,发表近万篇批判文章,指责《武训传》犯了“歪曲人民革命历史”的“严重政治错误”,是“反现实主义”的作品,给“武训”本人戴上了“大地主”、
期刊
莱因哈特·海德里希出生于1904年,年轻时曾当过海军军官,1936年就开始管理纳粹德国的秘密警察和刑事警察。海德里希是纳粹种族理念最典型的代表,有人说过:“当纳粹照镜子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海德里希的模样。”  捷克在1939年3月被德国吞并,希特勒在这里成立了一个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表面上存在一个本国的“自治”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傀儡政权。德国在这里的最高代表叫保护官,也被称为总督。1941年9
期刊
江苏省镇江被网友封为“最牛城管”的朱某在与早点摊贩争执时,口出狂言“我就吃共产党、喝共产党的,你去告我吧”,“我就欺负老百姓”。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安徽省合肥市东至路香樟雅苑小区门口,一名中年女司机(教育厅一科级干部)试图驾车从大门出口逆向进入小区,遭到值班保安赵宗伟的拒绝。随后,女司机下车与其争吵,并辱骂其是“看门狗”,导致63岁的赵师傅倒地不治身亡。  本来完全可化解的冲突,由于事件中“自视甚
期刊
云南省巧家县通乡油路工程长期拖欠农民工工资不处理,农民工去县委反映情况。“副县长唐国彪竟笑称,‘随便你们上访,死了人事情就好办了’。”农民工李发林一气之下在县委大院内“当着副县长的面拿出毒药‘敌敌畏’一饮而尽”。据悉,副县长唐国彪系通乡油路项目指挥长。一项工程项目,竟然欠薪千万元!在年关来临之际,收入原本微薄的农民工们焉能不心急火燎?  既然这是一项政府工程项目,而副县长又是该项目的指挥长,被欠薪
期刊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工商局干部龙向阳干扰并威胁市、县两级纪委办案人员,后被行政拘留5日,且被暂停职务。  纪委找上门,官员或应该惊惧才是。可湖南祁东的这名干部,非但不配合纪委调查,反而蛮横“冲击”纪委办案点,甚至撂出狠话相威胁,委实嚣张。到底是这名干部不懂法,蛮横惯了,还是有何法外之力,助长了他的这种嚣张气焰呢?  从初步了解到的事实来看,纪委当时是在调查一起涉嫌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案子。涉案人员包括
期刊
《解放军报》的评论文章《反腐是一场输不起的生死仗》一开头就说:关于反腐,当下有两种议论值得注意:一种是“再反下去会不会反散人心”,另一种是“还能不能反得下去”。  这两种议论,是有内在联系的,而且确实触及到了反腐和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绝非空穴来风。  先说“反腐会不会反散人心”?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先要问:第一,是谁觉得反腐会反散人心?第二,如果反腐会反散人心,是反散了所有的或大部分的人心,还是一小
期刊
到政府大楼办事,经常能遇到警容严整的警察对往来人员盘查,很少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记者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采访时却发现,这些着警服、佩警衔的政府机关保卫人员,竟然大多是“冒牌货”,甚至连这里的派出所也是违规私设的。  在堂堂的政府大楼里,“派出所”竟然是违规私设的“冒牌货”,警容齐整的“警察”竟然也大都是“冒牌货”,这事儿实在是太荒唐。真相披露后,相信违规违纪的有关部门和人员会受到相应处罚。  其实,
期刊
迪莫纳核子反应堆可以说是全以色列最神秘的机构,许多国外媒体报道称这里就是以色列制造核武器的地方。想要在迪莫纳工作比登天还难,但瓦努努在报纸上看到招聘广告后就到“核研究设施”办公室填表申请,随后接受安全审查,顺顺当当地得到了这份工作。  但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瓦努努可是个极左分子,跟反犹太团体拉卡党的阿拉伯党羽过往甚密,他不但参加他们组织的抗议游行,在一次支持巴勒斯坦极端分子的游行中,他还被拍到举
期刊
俺家的成分是地主。来东北以后,丈夫替俺报的成分是贫民。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造反派给俺家送来两个红袖标,丈夫说:“成分好的,才给红卫兵的袖标。”俺说:“那俺给送回去。”丈夫说:“你送回去,人家就怀疑了,要送一起送。”  过了两天,俺俩把红袖标一起送回去,跟人家说俺俩思想落后,当红卫兵不及格。人家没说啥。  有一回,听见广播叫:“大家注意了,大家注意了,贫下中农都到卫生所来打破伤风疫苗,免费。地
期刊
福利彩票的大奖还在传说中,累计高达1.7万亿之巨的彩票资金去向问题,被新华社和盘托到了公众视野:这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公益金,大量趴在地方政府账上“睡大觉”,还有部分被用于盖大楼、买游艇、补亏空。  想想都伤心。中国绝大多数彩民,花钱买彩票,是奔着中大奖来的。但垫底的心态是,中不了奖,也给社会福利做了贡献,给需要提供帮助的人发了一份福利。  但眼下看来,近水楼台先得福利的,未必是“老残孤困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