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语义基础——对韦尔施《重构美学》的考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L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韦尔施在他的《重构美学》中,运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思维,把审美界定为一系列具有某种相似性的语义群,以此来建立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其中对“经验”“构造”“伦理”的语义因素的强调,构成了韦尔施美学与传统美学的重大区分。 Verlsch, in his “reconstruction aesthetics”, uses Wittgenstein’s family similar thinking to define aesthetics as a series of semantic groups with certain similarities, so as to establish his aesthetic theory of daily life. The emphasis on the semantic factors of “experience ” “structure ” “ethics ” 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distinction between Verlsch’s aesthetics and traditional aesthetics.
其他文献
常州刘国均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六月,绚烂的夏花摇曳岁月的风铃,明媚的阳光驱散苦痛蛰伏的阴霾,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成功的鲜花,国赛“四朵金花”的凯旋见证了学校的辉煌。
身入蓬莱人欲仙,笑谈驱石始皇鞭。 平波犁起滔天浪,意骋风云恍梦间。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依据孔子“九思”和曾子“
对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朱光潜先生曾做出过详细的阐释和公允的评价,同时对诗画异质说在中国诗歌分析中的运用及遇到的困难,也做了精当的论述。就诗歌化静为动,化描写为叙述这一点
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从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些出发点,以及以学生为中心需要的注意点提出了
九月属于收获,九月属于教师,继九月上半月刊推出“教师的专业成长”专题之后,本期我们特别策划和编辑了“教师的幸福感”专题。幸福是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生追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之一,马克思早期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有一个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思想过程,本文主要分析了这种转变在《
新闻道德是根植于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而直接决定于新闻事业的性质,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依靠新闻工作者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进行善恶评价的,调节人
论述诸葛亮的乱世中的智慧人生,主要是通过对其政治、军事和人生三个方面的智慧来分析。通过诸葛亮为稳定三分天下格局而采取的行动展现其高明的政治智慧,通过简述诸葛亮的军事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高科技的浪潮使得后现代语境中的消费文化异军突起,对传统文学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时代的合法性同时也构成了文学的合法性危机。因此“文学终结论”这一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