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甲状腺素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研究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甲状腺素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7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清甲状腺素水平。

结果

患者LVEF、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血清总甲状腺素(TT4)研究组低于对照组[(37.3±2.4)%与(58.5±5.3)%、(87.4±8.7)mmol/L与(120.8±10.4)mmol/L和(8.6±1.7)mmol/L与(10.1±1.3)mmol/L,t=30.486、20.609和5.864,均P=0.000];Ⅱ级、Ⅲ级和Ⅳ级心功能不全患者,LVEF、TT3和TT4分别为[(42.3±2.2)%、(37.9±1.0)%和(31.8±1.5)%,(104.2±15.4)mmol/L、(89.7±4.6)mmol/L和(72.0±7.2)mmol/L,(9.3±1.8)mmol/L、(8.8±1.3)mmol/L和(8.1±0.9)mmol/L],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其心功能不全不断加重,血清TT3、TT4和LVEF水平不断降低(均P=0.000)。

结论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多伴随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其血清内TT3和TT4水平能提示心脏收缩功能异常程度,因此血清低T3和T4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收集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76例,其中观察组为微量白蛋白尿阳性患者98例,对照组为微量白蛋白尿阴性78例,分析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和Gensini评分明显升高(P<0.05);单支、双支、3支病变组各组间其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和Gen
目的总结手术指征明确的年龄75岁及以上心脏瓣膜病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75岁以上明确诊断为重度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手术组126例,平均年龄(77.4±2.0)岁,保守组70例,平均年龄(80.5±5.0)岁;分析影响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比较两组远期生存情况的差异。结果初诊医生认为患者手术风险较大而不建议手术是选择保守治疗的最常见原因(62.9%,4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痴呆类型,针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但并无任何一种机制可解释其所有病理改变。目前AD无法治愈,且缺乏有效治疗措施,因此预防AD的发生就至关重要。在探索AD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的过程中,饮食方式和营养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中海饮食被证明在AD中具有一定作用。现总结地中海饮食在A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短期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老年脓毒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期间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134例)和死亡组(8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影响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217例老年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113例,平均年龄为(72.3±7.5)岁。脓毒症病死率为38.3%,其
目的探讨综合评估在预防老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75例)和综合评估组(75例),常规组根据Morse量表评估风险实施常规处理,综合评估组采取综合评估评估法实施针对处理,并比较不同组患者跌倒风险检出率、跌倒发生率、预防跌倒依从性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跌倒风险检出率高于常规组(80.0%和45.3%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相关单纯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IDD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北京医院64例恶性肿瘤合并ID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64例患者中男、女各32例,年龄37~87岁,平均(66.0±12.6)岁,≥65岁组42例,<65岁组22例。常见症状为下肢肿胀或疼痛(53.1%)。64例患者中累及单侧下肢47例,双侧1
目的探讨肺动脉去神经术对肺动脉在神经系统以外的影响。方法8~10月龄36条健康比格犬,雌雄不限,体重8~15 kg,随机分6组(每组6只),分为空白对照组、术后即刻组、术后1、2和3个月组、肺动脉高压组。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手术组进行肺动脉去神经术,分别在术后即刻、术后1、2和3个月处死实验动物,肺动脉高压组使用脱氢野百合碱诱导犬肺动脉高压的形成,2个月后处死实验动物。取犬的右心室和肺组织,用蛋白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机械再通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并分析不良预后原因。方法回顾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再通治疗且年龄≥80岁的患者,收集基线信息、影像学、再通治疗与并发症、临床预后等资料,分析不良预后的具体原因。结果共纳入20例高龄患者,年龄80~96岁,平均(83.3±4.1)岁。均行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再通成功(mTICI 2b-3)率为70%;技术性并发症发生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低的血液病,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作性血管内溶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和静脉血栓形成。本例患者男,61岁,因"全身皮肤、巩膜黄染9年余,腹胀1月,腹痛半月"于2017年10月25日收入院,患者2009年开始反复出现全身皮肤、巩膜黄染,伴有颜面、眼睑及双下肢水肿,活动后气促,多次查肝功能均提示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201
目的评价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对高龄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RCP的63例高龄(年龄≥80岁)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组(41例)和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麻醉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组低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