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会问,什么样的建筑能代表老上海的风情。外滩?南京路?城隍庙还是大世界?在我的印象里最能代表老上海风情的当属石库门,那是平民百姓的居所,平实无华,而又仪态万芳,中国古宅的大门,英格兰的红砖墙,法兰西的拱卷,东西方的建筑元素如此不经意地被融合在一起。
石库门里曾经造就了上海的平民文化,亦中亦西,也留住了我童年的记忆,楼上阿姨旗袍披肩,从楼梯上缓缓而下,脚上的高跟鞋踩着天井的石板径直出了大门;隔壁阿婆刷完了马桶,正坐在大门旁,扇着莆扇,弟弟妹妹放学回家,弄堂里一阵嬉闹;楼梯的窗口,母亲在静静期盼家人的归来。这就是石库门,生我养我的地方。
去国外多年,回来后已难寻石库门的踪影,与朋友去新天地、田子坊一游,发现了久违的石库门,新天地修复一新的旧宅,重现了她往日的风采,矜持而高雅。田子坊的红砖依旧斑驳,岁月没能洗去她昔日的素装。我仿佛又见到了隔壁阿婆的身影,听到了弄堂里传来的童嘻。生命中的有些东西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这里曾经承载着我梦想之初的时光,如今我用我的画笔绘就了我的语言,宣泄着我的情感。石库门再现其已消逝的风姿,真是让人感叹万千。

印象
上海印象,源自身心浸润其间的记忆
夕阳余照浦江,折射边岸楼宇
总会呈现出如此这般的东方橙红
梧桐的稠绿,在楼的背影中常与建筑的冷灰—脉沉郁
栉比的高楼间窄窄的柏油马路,总有多雨的遗痕
初霁的天色倒映;潮湿的浅紫氤氲
总是曾经童年放学
风雨兼程的归途;凄惶忧愁的哀怨
脚下的方口褡袢布鞋,任怎样机敏的跳脱水洼
总会溅起浊水飞花,打湿母亲悉心织就的绒线外套
却能被巧手的外婆,缀上了朵朵栀子花,掩盖如新
长大成人后的离愁别绪
便在花朵的四周,密密纠结了更加浓密的乡思
烙印在脑海里镌刻出故乡情
永驻海上六月的街景
台阶而上
殖民旧伤的痕迹中,一弯温柔的拾阶而上
缓缓延伸向
郁郁葱葱的葳蕤春梦……
新天地一号会所
一座古朴的中西建筑元素共铸的老宅
应新锐文化的渗透而焕发出新境
一幢色彩与风格随处可遇的海上旧宇
应画家的了悟与联想,清晰了它于上海城的文化定位
并剔透成斑斓的琉璃宫殿
昭示出此方天地折射世界文化的非凡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