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向之后的存在、写作与批评——评塔利的《处所意识:地方、叙事与空间想象》

来源 :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ewgolv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所意识》是罗伯特·塔利多年来文学空间研究的成果精粹.该书阐释了多个关键空间概念,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空间理论与成果,探究了乌托邦、奇幻、冒险叙事、文学空间等理论问题,并勾勒出空间、地方、绘图对于文学活动和文化理论的意义.该书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话题:空间转向之后的存在、写作与批评是怎样的?针对这个问题,塔利围绕“处所意识”“文学绘图”和“地理批评”展开详细讨论,认为在后民族全球化时代,作为存在与感知的处所意识日益加剧,这要求我们将文学写作看作地图绘制,以建构一种想象的整体性,并需要拥抱一种地理批评进路,以分析文本中的空间性.塔利的研究主要受到存在主义、人文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其他文献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是存在现象学,其主要的意图是回到存在,也就是回到主体所生存的世界。世界通过身体主体的具体存在绐予自身,而不是身体通过经验构造世界。身体主体与世界存在辩证结构的揭示避免了主体成为绝对自我的内在弱点。根据存在关系,主体悖论性地是其身体、其世界及其处境。历史处境中的主体性显示为主体间性,主体间性体现了受历史制约的主体的被动性和普遍性,主体性体现了创造历史的主体的主动性和个别性。在黑格尔那里,关于普遍性和单一性相统一的世界的合理性问题表现为绝对精神主体与有限世界的矛盾。梅洛-庞蒂认为没有预先存在
出版社、图书馆、馆配商融合发展是馆配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组织形式阻碍资源流动所引起的必然结果,融合既表现在行业间也存在于行业内部。馆社商融合优化了社会资源,绐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新环境也使图书馆面临新的挑战。通过思考认识这些困境,研究图书馆在融合态势中的发展策略以明确图书馆发展方向,深化图书馆服务。
格吕克在诗歌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塑造意识,其自我建构艺术的独特之处是在自白派诗歌所宣扬的个人化与高度现代主义诗学所推崇的“非个性化”这两种立场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她在继承和发展现代诗歌技巧的基础上,将个人经历巧妙地融合到更为普遍的人类生活背景和文化指涉之中.她的诗歌《棱镜》《乡村生活》和《草场》,分别体现了三种自我建构策略: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化人格的倾向,通过自我降格来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以及将经典神话兼收并蓄的超文本化手法.格吕克在诗歌创作中将经验自我从时空的控制中抽离出来,转变为新的形式和秩序,
露易丝·格吕克在“9·11”之后发表的诗集《阿弗尔诺》可被视为这位桂冠诗人对国家悲剧的一次诗学沉思.然而,与主流创伤理论以及典型的“9·11”诗歌体现的创伤抒情不同,《阿弗尔诺》传达了女诗人对于暴力和现实、创伤和疗救、过去和现在等问题的复杂态度.借助于对古典神话的当代改写和冷峻的抒情基调,格吕克以一种游离于自白派和浪漫主义之外的后“9·11”诗歌写作,提出了艺术家以追寻痛苦的“澄明”为认知目标的修通之路.她对于创伤话语及其背后“残酷乐观主义”的批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暴力断裂的连续性,并重塑指向未来的
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谋划,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不健康,关键在农村”,九亿多农民的健康需要靠农村基层广大的卫生技术人员保障。健康战略定位和巨大的健康服务需求,给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带来了新的大发展机遇。但是,地方高等医学院校面临财政投入不足、人才汇聚不多、办学资源不优、生源质量不高等发展困难,存在着办学定位偏离、办学模式趋同、学科专业泛化、人才培养类型同质化、办学特色丧失、办学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脱节等现实问题,这些不能不令人思考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方向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吕克的诗作饱含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哲思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其诗歌中蕴含的生存和死亡主题呼应了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向死而在”“诗意栖居”等生存哲学思想.作为一名置身于“贫困时代”的“后自白派诗人”,格吕克将自身生活经验和现代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相结合,用独特的诗歌叙事将个人存在这一母题再次拉回到广大读者的视野中来,引发人们对生存、死亡和诗意栖居的重新思考.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抒情诗人露易丝·格吕克素有“面具大师”之称,通过在第一人称抒情诗中施加所谓“变色龙颜色”,其诗歌多围绕一系列面具声音,如神话人物面具之声、自然花语者面具之声和现世凡人面具之声进行自我组织.藉由这些面具之声,她得以将人类的精神渴望和含蓄表达的优雅轻盈完美结合,开创了属于其个人的抒情叙事模式.本文以其诗作的全景式阅读和文本细读为依托,旨在分析解读格吕克诗歌对面具声音的调度,包括面具声音的分类、表现和作用等,以期揭示其藉由面具声音对第一人称抒情诗传统进行反拨与改造的努力.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格吕克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抒情诗人之一.贯穿其半个多世纪诗歌创作的核心理念是诗人对抒情诗歌真诚的警惕和对真实的追求.本论文以格吕克擅长的家庭书写为例,从与之相关的三个主题即“疏远家庭”“丧失亲人”和“婚姻困境”分析诗人如何抵达真实.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诗人与特里林对真实与真诚的理解,认为诗人在处理相应的主题上,分别以“冷峻”挖掘家庭生活中家庭角色掩盖之下的真相;以“内省”探照家庭生活中亲人离世带来的悲痛;以“反讽”烛照婚姻困境中的悔悟和无奈.
“历史诗学”是维谢洛夫斯基在19-20世纪之交创立的影响深远的俄国学院派文艺学批评理论,是一种文学批评的理念和方法路径.这一批评理论坚持社会历史批评与文本的形式诗学分析相结合,并将文学事实和现象置于世界文学和文化历史发展的语境中,旨在从文学的历史演变中揭示其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在规律.本文从历史诗学批评的理念与范畴、历史诗学的两大基石——总体文学史和诗学批评,以及历史诗学批评的方法论概要四个方面揭示历史诗学批评的丰富内涵.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边界由于历史诗学的提出而被大大拓展了,但这一批评理念和方法的一些局限性
意大利文学最伟大的诗篇《神曲》是欧洲中世纪的挽歌,人类新时代的曙光.但丁看到了社会的“堕落”,他在人间找不到引导人类回归正义的道路,只好求助于天命,求助于地狱、炼狱和天国的震撼力:《神曲》的主要内容是对地狱、炼狱和天国的展示,是对社会堕落的谴责,是对人类越来越严重的贪婪和傲慢等罪恶的鞭挞,其目的在于启发人们不要为追求今生的快乐而忘记来世的祸与福,从而使人们在恐惧与希望中回归正路.然而,《神曲》却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后来人文主义者所具有的思想和情感,如对追求男女性爱者的同情、对人的探索精神的赞赏、对人的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