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真而点画狼藉”解读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xia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代孙过庭《书谱》评价张芝草书有“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之说,多为后人忽略。清代包世臣将此语解释为“笔笔断而后起的”的书写方法,值得当今草书学习者借鉴。学书者可透过包世臣对唐人书法理论的解读,结合汉晋时期草书作品例证,进一步分析“笔笔断”在早期草书中所存在的形式,发现其在草书中乃是“作草如真”,是草书笔法的古法。
  【关键词】草书;笔法;笔笔断;作草如真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5-0067-03
  【作者简介】贺琛,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
  孙过庭《书谱》尝言:“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这句话颇令人费解。孙氏既然对张芝(伯英)、钟繇(元常)推崇备至,为何又批评张的点画乱七八糟、钟的使转横七竖八呢?清代包世臣在其《答熙载九问》中有这样的解释:
  《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是真能传草法者。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此草法所为不传也。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筯划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盖必点画寓使转之中,即性情发形质之内,望其体势,肆逸飘忽,几不复可辨识,而节节换笔,笔心皆行画中,与真书无异。过庭所为言“张不真而点画狼藉”,指出楷式,抉破窔奥也。
  包氏的这番解说很精彩,值得仔细分析。
  首先,包氏联系《书谱》中的上下文,从孙过庭的一段话认为他是真正懂得草法的人。即在孙过庭看来,不论是哪种书体,书法都必须由“形质”与“性情”两方面共同构成。楷书以一笔一画、笔笔分明的“点画”作为其“形质”,草书则以笔笔相连、环转连贯的“使转”作为其“形质”。但是,楷书的点画只有写出使转的意味来,才能见“性情”,才是好的楷书;同样,草书的使转也只有写出点画的意味来,才能见“性情”,才是好的草书。换言之,要写好楷书,必须熟悉草书笔法;要写好草书,必须精于楷书笔法。
  包氏接着指出,一般人都知道写楷书必须笔势连贯,妙在具有草书的使转笔意;但是,很少有人懂得,写草书也必须笔画分明,妙在具有楷书的点画笔意。写草书一味追求使转而不知点画,导致草法失传。包氏以王献之为例,一般人只知道王献之的草书是笔笔连贯的“一笔书”,实际上,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在那些环转的地方都包含着起伏顿挫的用筆变化,都有楷书点画的笔意在。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包氏在《艺舟双楫·述书上》中自述友人朱青立对其书法的批评,朱青立说:“作书需笔笔断而后起,吾子书环转处颇无断势。”即朱氏认为,包书的不足之处在于使转用笔之中缺少“断势”,没有楷书点画的意味。
  由此,包氏从正面阐释草法,必须在草书的基本用笔之中暗含楷书用笔的断势,从使转的形质之中见出点画的性情,这样,粗看起来笔势贯穿环转相连,仔细品味却和楷书一样笔笔分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每一个环转处“换笔”,同时也保持了中锋运笔。此处的“换笔”即是朱青立所说的“断势”或“笔笔断”。包氏在《艺舟双楫·述书中》说:“青立之所谓‘笔必断而后起’者,即无转不折之说也。盖行草之笔多环转,若信笔为之,则转卸皆成扁锋,故须暗中取势、换转笔心也。”显然,笔笔断乃是楷书点画的笔法,不是笔笔分离,而是以“折”的方法来写“转”的笔画,使其暗含断势、调整笔锋。
  包氏最后得出结论,《书谱》所谓“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是指张芝虽然被尊为“草圣”,但他一定精于楷法,否则,只知草而不擅楷,其草书的点画必然会乱七八糟,无性情可言。同理,钟繇虽然以楷书称奇,但他一定精于草法,否则,只知楷而不擅草,其楷书的使转必然会横七竖八,也无性情可言。孙过庭的高明之处,是他揭破了古代书家草书之中用楷法的无上奥秘,也就是包氏所说的“山阴家法”。
  可以说,在以上这段论述中,包氏将“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这句话解释成了“作草如真”,即写草书也必须“笔笔断而后起”。古人写草书究竟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来看看“笔笔断”在汉晋草书中的存在形式。此时的草书就是靠转折将原本断开的笔画连接起来,同时在其中强调每个笔画的清晰度,即在连续不断的运笔过程中,将一个一个线段清楚地标识出来,类似于古代木工采用在两段木头之间做“榫头”的连接方式。这样的情况,我们在《阁帖》《大观帖》《万岁通天帖》和王羲之尺牍中都能找到大量的例子。包氏曾在《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中以西晋书家索靖、卫瓘的草书作对比,解释草书的古法是“作草如真”,他说:“《索靖传》云:‘靖与卫瓘俱以草书知名,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能及靖。’始知作草如真,乃汉、晋相承草法。”何为“作草如真”,先看索靖的《月仪帖》(如图1)。

  细细观察其转折处,都会做方折,甚至在笔画的圆转处作方折或是分几段直线来写,即是将圆转之中暗含方折,也就是包氏所说的“无转不折”,看其笔势是横向的,每个字都形成一个独立的回抱的势态。再看卫瓘的草书《顿首州民帖》(如图2),由于在其中加快了书写速度,加强了笔画之间的连带性,这样就会使得原本在章草中回抱的势变成一个往下走的惯性,笔势从“横向开张”向“纵引”转变的痕迹比较明显,可以视之为章草向今草过度的一种书体。
  再来看包氏《艺舟双楫·十七帖疏证》中的一段话——“唐文皇称右军:‘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势似奇反正,意若断而还连。’余远追微旨,结体则据枣本《阁帖》,用笔则依秘阁《黄庭》,文房《画赞》,而参以刘宋《爨龙颜》、东魏《张猛龙》两碑,以不失作草如真之遗意,为自来临写《十七帖》家,开一生面。”写《十七帖》用笔为什么要“参以刘宋《爨龙颜》、东魏《张猛龙》两碑”?人们或许会认为这是在清代碑学氛围中所容易产生的一种偏见,但是细审包氏的理论,这正是其独到的见解。包氏正是悟出了“势似奇反正,意若断而还连”中的“断势”,才会依据后世刻本《阁帖》中王字草书的结构和王字楷书《黄庭》《画赞》的用笔,并参照去晋不远的楷书南碑《爨龙颜》、北碑《张猛龙》,来临写王字草书《十七帖》,以此保证王羲之“作草如真”的基本精神。这是包氏以自己临写王字为例,说明在运笔环转连贯的草书中保持点画分明的楷书断势,是王字草书的高明之处;唐太宗所谓“意若断而还连”,说的就是“作草如真”。
  另外,包氏在《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中说:“余自得版本《阁帖》,笃嗜大令草,乃悟吴郡‘不真而点画狼藉’一语,为无上秘密。”在《自跋真草录右军廿六帖》中说:“右军作草如真,作真如草,为百世学书人立极。”我们以王羲之《远宦帖》中的“老”与“疾”字(如图3、图4),和《初月帖》中的“报”字(如图5)为例,来理解包氏所言。

  综上所述,无论是索靖草书中的“楷法”还是王羲之“作草如真”,都与孙过庭《书谱》中“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一语同义,即是包氏所说的“笔笔断而后起”,强调在草书中要用转折将一个个笔画分割清楚,以此保证点画之间的清晰度及其完整性。我们学习草书一定要清楚这一点,力求矫正片面追求连带和章法杂乱的时弊。
其他文献
十七大报告充满着辨证法,其辨证地总结过去五年、客观地分析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科学地分析阶段性特征、在规律中找到必然联系,堪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
【设计理念】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方面。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对儿童社会适应及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移情能力的训练和榜样示范有助于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
中国最近30年的历史,是改革开放史与理论发展史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并推动着实践的深化发展;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新鲜经验总结与提升,丰富和发展
以广西天然红辉沸石为原料制备了P型红辉沸石分子筛抗菌剂(以下简称"抗菌剂"),用X射线衍射仪对其进行表征分析。采用微孔板法对抗菌剂的抗菌性能进行检测,以OD值作为评价指标,确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兴建于1994年,毗邻瘦西湖风景区。学校以传统文化——竹文化为依托,确立了“像竹子一样做人”的校训,“正直向上虚心有节”的校风,“一枝一叶总关情”的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会计工作方面徇私舞弊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子公司在财务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更容易导致对整个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信任危机。当下上市公司提升会计信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增强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国家
期刊
电能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必备的基本能源之一,因此,在城市发展进程当中,该能源的使用量逐渐增加。为了缓解城市的用电压力,各个发电企业开始了对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研究工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