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促进新农村设发展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ble_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为例,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增加耕地保有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实现村容整洁,能有效地促进新农村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理;新农林建设;忠县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7)02-0092-04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以此为主题,把农村工作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行动纲领。由此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定位为:以农村文化和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政府支持为主导,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为保障,以各类建设项目为载体,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主线,全面改善和提高农民、农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环境,保证农民过高质量的生活,构建人际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逐步彻底改变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散的状态,加强村镇规划和村镇建设,一则引导农民改革生产、生活方式,走上集镇化、现代化的小康道路;二则节约用地,开发利用废弃农居用地,是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又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措施。
  
  一、农村居民点整理能有效地促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通过对现有分散的农村居民点改造、迁村并点,结合“空新村”治理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布局调整,从而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效率,盘活存量土地,并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是实现土地节约利用、减少农村宅基地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出路之一。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可以有效地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农村居民点整理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将为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发挥长期而重要的支持作用。
  
  1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普遍存在布局零乱、生活基础设施不健全、村庄规模偏小、建筑质量和生活配套设施差、村容村貌以及农村中小企业布局分散的现象,居住利用价值不大;且太多农村居民点中不同年代建筑物相互交叉、高低不一,新住宅见缝插针,各家各户独立成型,并且,由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很多农村居民点出现了程度不等的“空心村”或一户多宅现象。目前农村居民点散、乱的局面很难对其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并推进农居现代化;分散居住的现状既不利于公用设施充分利用;农、牧、工混杂的现状很难对其进行统一的环境管理。结合村镇规划,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综合整治;迁并零星村落,填实“空心村”,通过开展以空心村的治理、乡镇企业布局调整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对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进行专项调查,对农村零散的自然村进行撤并,合理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的数量和位置,使农村新建房屋向中心村和基层村靠拢,小村向大村集中,交通不便向交通便利的村庄集中,以及对村庄住宅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完善水电、道路、绿化等生活基础设施配置,有利于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和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美化和亮化村容村貌。同时也要控制中心村规模,将农村居民区建设楼房成排、道路畅通,教育、生活、体闲、娱乐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新农村,这样才能彻底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使农村居民充分体验现代文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这既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和要求,也是建设整洁有序、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农村小康社会的具体实现。
  
  2 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有效地缓解人地供需矛盾
  目前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2760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5hm2,为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1%,然而,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已超过1600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3%;农村人均用地面积达177m2,占人均耕地面积的19%。然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大多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优质耕地,以国家村镇规划中最高标准人均150m2计算,人均面积仍然超过标准面积的18%超标的总面积达288万hm2。若以村镇规划的标准量计算,则大多数省份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超标面积达到30%以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结合村镇规划,对农村居民点内涵挖潜,将超标居民点用地置换为建设用地,或复垦为耕地和其他农用地,既能扩大耕地面积,又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另外,农村居民点整理也可以实现对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山、水、路、林、村、田的优化配置,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用地环境,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切实保证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3 对自然村的合并能有效地促进新农村的发展
  我国340多万个自然村落作为农村最小的社会单元,容纳了我国60%以上的居民,所以农村仍然是我国人l口分布最主要的区域。,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以及人口的合理分布都离不开村落的建设。为此,我们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经济结构状况和人口分布格局,可以将一些经济落后、布局分散、交通闭塞,以及自然环境恶劣的自然村合并,统一规划、设计,建立一个新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农村村落社区类型。使若干分散、独立的传统小村落融合为较大地域范围,这样重新组合的新的村落社区不仅优化了农村的资源配置,包括优化人力资源、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且成为人口分布合理、社会关系融洽、经济活动集中、自然条件优越的微观区位结构。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以现在已经形成的,在耕地附近的自然村为建设对象,而不是拆并自然村,集中建立远离耕地的新村。政府要引导农民建立适用、美观、经济、节能的新型住房。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尤其是近效地区或城中村,要打破传统的农民分散居住模式,通过建立适宜农民居住的高层公寓来节约土地,而这也有利于降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建设好自然村,不仅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而且也改变了农民生活的自然环境,为合理分布农村人口提供了现实的地域结构;建设好自然村也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合理分布才会有良好的区位结构,农民生存与发展的支持系统就有坚实的微观基础。由 此,必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二、重庆市忠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探讨
  
  下面以重庆市忠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用地为例,探讨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以期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以及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忠县地处重庆市东部、长江三峡库区腹心,距重庆市240km2,全县辖23个镇、19个乡、780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全县人口98万人,总面积2t76kmm2
  
  1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分析
  根据2004年土地统计数据,忠县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118506km2,占忠县建设用地总量的67.6%,占忠县总面积的5.42%。垒县共计780个行政村,村庄规模普遍偏小,农村居民点现状不利于接受中心城镇功能的服务扩散,也不能很好服务中心城镇,空间效率较低。根据2004年忠县土地变更表。忠县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为123.12m2,高于国家标准要求。因此,农村居民点用地是未来建设用地内涵挖潜的重点。忠县除石整镇、磨子乡、白石镇、石子乡、三花镇、金声乡、官坝镇和永丰镇的人均建设用地在110-150m2外,其余乡镇人均建设用地都在150m2以上。根据建设部村镇规划人均用地标准(表1),以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为控制指标,结合忠县自然经济情况,可以分乡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2004-2010年,磨子乡、洋渡镇和东溪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10m2/人,其余各乡镇为120m2/人。
  
  “注:本文中涉及到的图标、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由于城镇化因素对忠县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影响较大,敖采用规划人口测算的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实际大小,但该方案是一种理想情况,其结果要高于实际潜力。因此,选用用按规划人口算出的居民点整理潜力作为潜力上限,考虑各种因素影响,2004-2010年忠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725.04hm2
  
  2 农村居民点整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但在实际运作中,重庆市忠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存在以下问题:
  (1)在忠县这样的丘陵山区实施统一搬迁或村庄合并难度较大。因为:第一,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满天星”式的分布格局使归并村庄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在归并后的村庄,一部分农户耕作半径会变大,导致成本增加,生产效率下降;第二,实施大规模的归并村庄,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这些区域往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第三,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了“农村居民点+家庭责任田”的相对封闭_的不规则单元。
  (2)整理出的耕地利用效率较低。实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扩大有效耕地面积,然而,就目前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出的耕地而言,利用率很低,不能完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体现不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效益。整理出的耕地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丘陵山区居民点整理潜为大小与耕地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二,整理出来的耕地细碎0影响其有效利用;第三,复垦土地流转困难,不利于生地规模经营。
  (3)土地整理资金渠道稳定是土地整理成功的关键环节。目前,土地整理的多元投资渠道并未完全建立,还是以国家投资为主,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而且大部分投入到了效益显著的耕地整理工程上,而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往往资金缺乏。另外,农户对复垦土地并无使用的迫切愿望,因此对自己投工、投劳、出资复垦居民点动力不足。
  
  3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探讨
  对于忠县这样的三峡移民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应结合生态退耕和生态移民,以农林综合开发项目的选择与建设为出发点和归宿。应把农村居民点整理与退耕还林、退宅还林相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原宅基地的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与宅基地周围的土地利用相协调,进行综合开发。这种农林综合开发模式比较适用于忠县这种地区。因为;第一,此类区域地形非常破碎,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都较恶劣,生产成本高导致生产率低下和居住分散导致居住条件改善的成本高。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但是,特殊的自然条件也为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可以结合山区的生态建设,引进业主和资金,对复垦的宅基地与抛荒地统一利用,开展经济林果、药材种植等农林综合开发;第二,跃迁式异地城镇化使相当数量的农民告别农村进入城镇,成为城镇居民,居民点闲置土地与抛荒耕地将成为这些地区农村的主要景观。因此,复垦居民点闲置土地可以与抛荒地利用结合,与山地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结合进行退宅还林,是该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适用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
  
  1 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政府决策机制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社会基础工程,其整理的目的、内容和任务将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应将农村居民点整理纳入政府的社会发展内容,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与社会综合发展的政府决策机制。该机制应包括政府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实施动态,并及时做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改进或调整决策。这是因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具有很大的公共性,涉及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纳入政府的决策之中,才能取得有序的发展。
  
  2 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多元化资费结构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一项投资较大的基础工程,资金能否落实是土地整理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因素之一。土地整理较成功的国家的经验表明,资金渠道的稳定,是土地整理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虽然土地整理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措施,国家应占主体,国外经验也表明国家投资占70-80%,但就我国目前的财力,国家负担70-80%可能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建议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多元投资结构,可以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耕地占用税、农业开发基金、低息或无息信贷等渠道筹集,个人可以投工投劳。这样,通过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努力,共同筹集土地整理专项基金。另外,还应该加强宣传,应该让农民深切体会到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项利国利民工程,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这样会有效地促进新农村的发展。
  
  3 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对策探讨
  对于偏远山区的农村居民点,可将居民点闲置土地并入周围的荒地进行农林综合开发,原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土地使用权人可以其他承包方式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可将这些土地抵押人股获取相应的收益。由此,企业、政府共同推进山区农林综合开发,促成了农村居民点的现实整理,政府可以节约土地整理资金以用于效益更高的耕地项目中去,外出农户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企业也会获得相应的收益,而且整理后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改造,最终达到多赢的目的;对于近郊区农村居民点,应该以经济发展水平高、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为依托,乡镇政府凭借较强的经济实力进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逐步积聚产业和犬口,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部分农民拥有稳定的非农收入逐步脱离土地,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可能性。
  
  “注:本文中涉及到的图标、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责任编校 周祖德)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经济发展中,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区域的竞争力取决于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索产业集群作为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产业集群;增长极;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1.5;F062.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有多种方法,单项指标只能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状况,而根据不同的生产环节、不同角度的指标来评价的企业经济效益,有时会得到不完全一致的结论。常规的综合评价方法和多元统计方法是实用性较强的两种综合评价方法,但是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在使用时要权衡每一种方法的优劣,以对宏观经济效益有全面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经济效益;常规综合评价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中
期刊
摘 要:从1978—2005年重庆市的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等指标来看,重庆市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显著;而且近年来,城乡二元结构呈现凝固化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  中图分类号:F127;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
期刊
摘 要:以西部民族地区为对象,采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文化力向经济力转化的过程,发现这种转化过程存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其在短期内存在着受益递增的制度绩效,但是从长远看会朝着非绩效方向发展并最终“闭锁”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中。因此,制度创新的重心应放在教育投入、文化网络建设和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上。  关键词:文化力;经济力;路径依赖;制度创新;西部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统计描述与线性回归方程对全流通时期我国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82只A股抑价率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IPO高抑价率主要是由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和热衷于新股炒作造成的,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并没有形成。  关键词:IPO抑价;全流通;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7)03-0065-04    Empirical
期刊
摘 要:“苏南模式”的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绩效有极强的示范作用。鉴于西部地区在发展中走赶超式之路,制度移植对西部地区成为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制度移植并不是照搬而是制度主体之间的相互学习。“苏南模式”及其形成过程对西部发展的可借鉴之处使其制度移植存在可行性,但需要西部地区制度移植后的再次制度创新。  关键词:制度创新;制度移植;“苏南模式”;西部开发  中图分类号:F091.349;F061.5  文献
期刊
摘 要: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近年来受到颇多怀疑和争议。对中国利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量化研究,证明“以市场换技术”的FDI战略并未收到成效。加大投入培育企业研发能力,充分利用外资企业的内部技术转移“溢出效应”来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是实现我国企业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062
期刊
摘要:贫困的顽固性与扶贫济困的可持续性是关系全面小康建设全局的大事。国家对贫困救济承担基本责任、救济内容的综合性与全面性及管理的分层次等英国济贫制度的设计与选择,对于我国在绝对贫困救济立法中妥善处理好绝对贫困救济的对象范围、救济标准的确定、主体制度的选择和救济资金的筹措等关键性技术问题提供了前车之鉴。  关键词:英国;济贫;绝对贫困;救济;立法  中图分类号:F036;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信息透明度是全球资本市场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难题之一。资本市场上违背透明度原则,,频繁披露虚假信息等财务欺诈行为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并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是力量比较薄弱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改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现状,加强透明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透明度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影响财务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因素,提出改进的意见。  关键词: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度;中小投资
期刊
摘要:根据重庆与上海的比较,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远远慢于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思格尔系数的差异也是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程度低于东部地区的原因。因此,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等,是今后西部地区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几个主要切入点。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西部;东部;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127;F12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