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学生起步作文有话可说的指导方法有:循序渐进,系统安排;分析教材,提供范例;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关键词]起步作文 指导方法 有话可说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篇章学习和语汇练习之后,便要渐渐的接受作文训练。因刚刚起步,习惯上称为“起步作文”。
学生起步作文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无话可说,究其原因:
(1)缺乏系统的有目的的片断作文训练,学生无经验可借。
(2)平时的语段课与作文训练脱节,语段分析课没为后面的作文训练课埋下伏笔,学生无样板可依。
(3)由于生活知识积累有限,对许多题材,学生无事物可叙。
针对以上原因,让学生起步作文有话可说,可采用以下几种指导方法。
一、循序渐进,系统安排
首先,是低标准,严要求,进行片断作文。开始作文,不必向学生郑重其事地宣布“今天作文”,以避免其畏难情绪,而只要求学生按空间顺序说清楚一样东西或按时间(先后)顺序讲清楚一件事的经过。
如“粉笔盒”,按从外到里的顺序,将其形状、图饰、容纳等说清楚;再如,“洗脸”,按先后顺序,将端盆、打水、取毛巾、洗脸等一系列活动讲清楚。所谓“清楚”,就是具体,老师要随时把握尺寸,适时指导。如果学生只说出“这是一只白色粉笔盒,装了很多粉笔。”就远没达到要求,如提醒“这是只什么样子的粉笔盒,有什么图案”等,学生就能说出“讲台上有一只粉笔盒,方方的。白色的盒身上正面印有一顶绿色宝塔,背面印着一位戴着红领巾正在聚精会神学习的小学生。粉笔盒里装着五颜六色的粉笔,红的、蓝的、绿的……这只粉笔盒是用硬纸张做成的,能装五十根粉笔。”这样,一段具体的话就出来了。
其次,是由部分到整体,串连成文。经过较长时间的片断训练后,要求学生将老师有意安排的几个片断按顺序连缀起来,形成文章。比如说,“放纸船”,可以将折纸船、放纸船等安排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片断作文练习,再有意指导学生按先后顺序连段成文,简单地开个头,拟个标题,作成文章。尔后,宣布“你们自己动手写了篇作文——《放纸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文收获的惊喜。
二、分析教材,提供范例
课本上的教材,都是精心编排的,除能拓宽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培育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外,其中有些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对学生作文,能起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翠鸟》、《我爱故乡的杨梅》等,对翠鸟外形、生活习性及杨梅的形状、味道的描述,准确、细腻,能给学生示范。
教师提供范文时,应需注意:
(1)示范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如教材《小燕子》,学生有一定的生活感受,在内容的分析理解,写法的指导模仿方面,示范快,效果佳。倘若所选范文学生还不太熟,则要求他们提前观察,或借助多媒体手段,会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提高写作效果。
(2)所选示范文篇幅要短,易把握。如遇较长的文章,可有目的地选择部分段落,否则,突出不了训练重点,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达不到预期目的。
(3)示范作文要有度,次数不宜多。分析教材,是让学生理解内容,积累知识,激发趣味,获得陶醉,并不是篇篇教材都要为作文示范而分析,应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接受程度,每学期安排3~5个课时为宜。
(4)示范方式要有变化。第一,由范文到作文。先分析熟悉所选文章,后口述,再写一篇相近题材的文章。举《翠鸟》为例,通过对翠鸟外形,生活习性描写语段的分析,由学生复述课文前三段,之后,要求说出他最喜爱哪一种动物的外形及生活习性,后动笔写。还可以让学生写他最厌恶的一种动物,像《老鼠》、《蚂蝗》之类的题材。
第二,由作文到范文。按命题要求,先观察熟悉写作对象,口述形状、特点或过程,后分析相同题目教材,相互比较,找出差距,取得进步。比如,《雨》,通过观察,先让学生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口述与“雨”有关的景色变化,并迅速草稿成文。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分析教材《雨》,删除学生作文中与雨景无关的描述,指导学生吸收教材中准确、生动的比喻之长,两相比较,重新修改。修改成文要体现个性,切忌照抄照般,千篇一律。
三、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起步作文阶段,相当部分学生对日常活动、常见物品及景物的叙述、说明或描写,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这与平时缺乏有意的观察,不注意素材的积累有必然的联系。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除了传授书本知识外,还应鼓励指导学生热爱社会与大自然,留心观察,注重积累。
(1)以课本及其它传播媒体的内容为例,让学生获得初步观察的常识。如课本上图文并茂的文章《翠鸟》、《燕子》、《荷花》等,指导他们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叙述或描写画中内容,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较为敏锐的观察能力。
(2)教师有意地出一些题,让学生亲临生活或大自然,进行细致地观察。如《煮饭》、《校园一角》等,将煮饭过程及校园景物的变化以及路旁的景物的色彩变化一一记录下来,形成片断。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按人、事、景、物等分门别类地把观察到的东西记在观察日记本上,使人人有一个素材库,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样,既形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又练了文笔,积累了素材。
在学生有话可说的基础上,再安排内容与主题、内容与形式等关系的训练,从总体上增强学生谋篇布局、突出中心的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写出好看的作文了。
(作者单位:江西永新县城厢小学)
[关键词]起步作文 指导方法 有话可说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篇章学习和语汇练习之后,便要渐渐的接受作文训练。因刚刚起步,习惯上称为“起步作文”。
学生起步作文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无话可说,究其原因:
(1)缺乏系统的有目的的片断作文训练,学生无经验可借。
(2)平时的语段课与作文训练脱节,语段分析课没为后面的作文训练课埋下伏笔,学生无样板可依。
(3)由于生活知识积累有限,对许多题材,学生无事物可叙。
针对以上原因,让学生起步作文有话可说,可采用以下几种指导方法。
一、循序渐进,系统安排
首先,是低标准,严要求,进行片断作文。开始作文,不必向学生郑重其事地宣布“今天作文”,以避免其畏难情绪,而只要求学生按空间顺序说清楚一样东西或按时间(先后)顺序讲清楚一件事的经过。
如“粉笔盒”,按从外到里的顺序,将其形状、图饰、容纳等说清楚;再如,“洗脸”,按先后顺序,将端盆、打水、取毛巾、洗脸等一系列活动讲清楚。所谓“清楚”,就是具体,老师要随时把握尺寸,适时指导。如果学生只说出“这是一只白色粉笔盒,装了很多粉笔。”就远没达到要求,如提醒“这是只什么样子的粉笔盒,有什么图案”等,学生就能说出“讲台上有一只粉笔盒,方方的。白色的盒身上正面印有一顶绿色宝塔,背面印着一位戴着红领巾正在聚精会神学习的小学生。粉笔盒里装着五颜六色的粉笔,红的、蓝的、绿的……这只粉笔盒是用硬纸张做成的,能装五十根粉笔。”这样,一段具体的话就出来了。
其次,是由部分到整体,串连成文。经过较长时间的片断训练后,要求学生将老师有意安排的几个片断按顺序连缀起来,形成文章。比如说,“放纸船”,可以将折纸船、放纸船等安排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片断作文练习,再有意指导学生按先后顺序连段成文,简单地开个头,拟个标题,作成文章。尔后,宣布“你们自己动手写了篇作文——《放纸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文收获的惊喜。
二、分析教材,提供范例
课本上的教材,都是精心编排的,除能拓宽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培育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外,其中有些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对学生作文,能起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翠鸟》、《我爱故乡的杨梅》等,对翠鸟外形、生活习性及杨梅的形状、味道的描述,准确、细腻,能给学生示范。
教师提供范文时,应需注意:
(1)示范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如教材《小燕子》,学生有一定的生活感受,在内容的分析理解,写法的指导模仿方面,示范快,效果佳。倘若所选范文学生还不太熟,则要求他们提前观察,或借助多媒体手段,会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提高写作效果。
(2)所选示范文篇幅要短,易把握。如遇较长的文章,可有目的地选择部分段落,否则,突出不了训练重点,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达不到预期目的。
(3)示范作文要有度,次数不宜多。分析教材,是让学生理解内容,积累知识,激发趣味,获得陶醉,并不是篇篇教材都要为作文示范而分析,应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接受程度,每学期安排3~5个课时为宜。
(4)示范方式要有变化。第一,由范文到作文。先分析熟悉所选文章,后口述,再写一篇相近题材的文章。举《翠鸟》为例,通过对翠鸟外形,生活习性描写语段的分析,由学生复述课文前三段,之后,要求说出他最喜爱哪一种动物的外形及生活习性,后动笔写。还可以让学生写他最厌恶的一种动物,像《老鼠》、《蚂蝗》之类的题材。
第二,由作文到范文。按命题要求,先观察熟悉写作对象,口述形状、特点或过程,后分析相同题目教材,相互比较,找出差距,取得进步。比如,《雨》,通过观察,先让学生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口述与“雨”有关的景色变化,并迅速草稿成文。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分析教材《雨》,删除学生作文中与雨景无关的描述,指导学生吸收教材中准确、生动的比喻之长,两相比较,重新修改。修改成文要体现个性,切忌照抄照般,千篇一律。
三、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起步作文阶段,相当部分学生对日常活动、常见物品及景物的叙述、说明或描写,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这与平时缺乏有意的观察,不注意素材的积累有必然的联系。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除了传授书本知识外,还应鼓励指导学生热爱社会与大自然,留心观察,注重积累。
(1)以课本及其它传播媒体的内容为例,让学生获得初步观察的常识。如课本上图文并茂的文章《翠鸟》、《燕子》、《荷花》等,指导他们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叙述或描写画中内容,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较为敏锐的观察能力。
(2)教师有意地出一些题,让学生亲临生活或大自然,进行细致地观察。如《煮饭》、《校园一角》等,将煮饭过程及校园景物的变化以及路旁的景物的色彩变化一一记录下来,形成片断。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按人、事、景、物等分门别类地把观察到的东西记在观察日记本上,使人人有一个素材库,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样,既形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又练了文笔,积累了素材。
在学生有话可说的基础上,再安排内容与主题、内容与形式等关系的训练,从总体上增强学生谋篇布局、突出中心的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写出好看的作文了。
(作者单位:江西永新县城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