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来源 :青春期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到底可歌可泣。”周国平如是说。
  是啊,有谁生下来就有名字、身份和地位?但是又有谁不会赋予名字、身份和地位?在漫长的道路上,我们将一件一件穿上这些外套,就像戴上一层一层的面具那样。把生命给隐匿了,展现给另一个生命,或绚丽或平淡。
  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职位、身份、财产之类相连。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关注和名字相连的那些。
  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家朗赛尔和德国的另一位大哲学家康德分别在57岁和47岁之前都没有获得大学教授的职称。这并不是他们不想,他们都迫切地向当局递交申请,但是总是事与愿违。就是这样伟大的两位哲学家都克服不了需要外界给予他们的职位,给予他们的肯定。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活在这世间,有多少人能够赤裸裸地站在另一个生命面前?
  但丁说:“世间的名,只是一阵风。”就对此做出了判断。吴宓也说:“究极论之,道德理想功业,无非幻象。”
  那难道我们就必须舍弃我们不断穿上的外套吗?以此来成就生命本身的价值吗?我想不是。他们只不过在提醒我们:生命只有一次。他们也在提醒我们: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我们睡觉前脱去名字的外套,仔细聆听另一个生命的声音,这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他们即使听到了它,也不了解它,就像聋子一样”的悲哀将不复存在于这世间。
  我们欣喜于另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生命安静地聆听自己的声音。周国平在一封读者来信中读到:世界的某一处有一个陌生的生命是在静静地倾听他,而不是作为一个读者品读他。他说,那时他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战栗了。而我们何尝又不是呢?当一个不带任何身份的生命倾听自己不带任何虚假话语的时候,我们是何等地快乐和感动。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正因为没有名字,我们才得以寻找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正因为没有名字,我们才能够心灵相通。
  【点评】文章以周国平的话语提炼出写作的方向,文章娓娓道来,虽然谈论的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但是作者使用恰当的引用、合理的例子,到位的表达,把文字的韵味演绎出来,让文字里的情愫慢慢地流淌出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们用电离手术、聚肌胞、潘生丁联合治疗尖锐湿疣(简称三联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共观察77例尖锐湿疣,均属门诊病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13例,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近年来,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尤其是美容医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医患双方的权力、义务、心理和相互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过
目的 研究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转录因子Snail、Twist 1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表达及关系.方法 实时定量PCR分析(RT-qPCR)技术和免疫
目的 通过CBCT研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BSSRO术前一周(T0),术后一周(T1),术后10个月(T2)舌骨的位置变化相关性,分析下颌骨后退量与舌骨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取20
目的:比较观察光动力治疗(PDT)和热激光光凝(TLP)治疗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低视力(LVR)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42眼)AMD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分别行TLP治疗(
回首最近的教育新闻,最令人震惊的恐怕就是安徽怀远小学生被逼喝尿事件。  据报道,仅仅7名学生的班级,就像一个王国。13岁的副班长小赐,被班主任赋予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然而,就是通过这点权力,从二年级开始到现在,他向包括正班长在内的6个孩子累计索要3万多元。钱没给够,就逼迫对方喝尿吃粪。  校园暴力,一如戛纳获奖电影《大象》结尾处那大团大团的乌云,依然笼罩在教育的天空。  日前,在南宁某学校,
13岁的少年小林是江苏省某村村民。由于其父母年迈,家庭贫困,自小就被父母娇纵的他,为了上网、吃喝玩乐,从6岁开始就经常偷拿家里的钱。小学六年级辍学后,更加无人管教,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泥潭。2004年8月中旬的一天,某电视台播放了一桩绑架勒索案,绑架者绑架并杀害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敲诈勒索赎金19万美金。这起案件给小林带来了“灵感”,为了搞钱,他开始盘算着如何绑架杀害同村的小伙伴小龙,向他的父母勒索赎
我一直珍藏着一封情书,印花信纸,浅蓝色的笔迹。有时候坐在蓝天白云下把情书摊在石凳上,在春光的抚摸下端详,情书折射出一道道七彩光芒,宛如一个晶莹的梦,在梦里住着一个粉红色的故
乡村,是炊烟最古老的根据地。炊烟的根,深植在乡间的灶膛里。  故乡的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个土灶。垒土成台,燃薪烧火,下接地气上通天,中有灶膛烹五谷。灶台上,飘溢着农家食物最质朴、最家常的味道,也有节日的芳醇。端午的黍米粽子,六月六的面兔子,七夕的香甜巧果……那些旧时光沉淀下来的悠悠滋味,让人忍不住一次次回望,那一道道远去的乡村旧风景。  土灶左边,总蹲守一只会唱歌的老风箱,那是童年的光影里,晨昏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