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王维山水诗的诗画结合艺术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_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章结合诗画理论及诗歌实例彰显王维山水诗“诗画结合”的特点,尝试将其作为山水诗赏析的切口,期待以此为读者鉴赏提供更为科学的路径,使其审美情趣得到切实的激生。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诗画结合 切口
  在《红楼梦》的香菱学诗一节中,黛玉在香菱赞叹陆游浅近通俗的诗句时,特向她推荐了摩诘的诗,“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1]。这从侧面道出了王维诗在理解上的难度——因语言的凝练简省,需通过反复兴味涵咏才能渐得其妙。王维山水诗欣赏的重难之处也体现在这里。
  而苏轼之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的秘钥。王维山水诗是“诗中有画”的典范,景语即画,情感圆融于诗句所创造的画境中,墨浅意深,耐人深味,是山水诗发展史上的靓丽一笔。
  一.诗画艺术的沟通
  古今有关诗画关系的研究理论不一而足,比如“诗画一律”说、“诗画同源”说,两个理论分别出自《书鄢陵王主簙所画竹枝二首》一文中苏轼写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和元代胡助为北宋郭熙《雪林晓霁》一诗所题的“要知诗画本一源,笔端须有干钧力”一句。此外,北宋郭熙在《林泉高志·画意》中有言“詩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元代杨维桢提出的“诗画一体”论等;到了清代,名家论述更为精当,比如叶燮提出“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形之画”、画“传神”、诗“宣情”等理论。现当代,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提到“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2],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提出“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3]的看法,李亮在《诗画同源与山水文化》一书中认为这一理论使得诗画相通理论达到顶点。
  魏晋美学家提出的“气韵生动”的概念,可谓是对中国绘画艺术最典型的概括,绘画强调气韵,诗歌亦是如此,气韵融于意象运用和意境营造中,我们可以从中国诗画所营造的画境、诗境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再看“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一句,“意态”与“形象”实际上是诗画可以共通的桥梁,诗歌语言是抽象的,但王维的山水诗有多个意象,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意境,此“意境”即是诗境,无论是“象”还是“境”都可以通过画面的呈现变得具体可感,画面又可以深化读者的认识。
  二.“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王维是沟通诗画创作的双栖艺术家——用诗句纹饰画意,将画意整融入诗。
  在水墨山水画创作方面,王维可谓开宗立派。他首创“破墨山水”,最先使用“破墨法”,改单线平涂为富有层次的墨色渲染,“笔意清润”。用墨色变化描绘景物突破了唐初以青绿为山水设色的方法。对于水墨技巧的开拓使得他享有水墨山水画开山始祖的盛名,只可惜今传王维的画作《雪溪图》、《江山雪霁图》和《辋川图》,都是后人的摹本。《辋川图》为他晚年隐居于辋川别墅时所作,如图1,画面群山环绕,树林环映,亭榭楼阁,古朴端雅。别墅之外,有舟楫驶过,云缭水绕,别有一番悠然淡雅、超凡脱俗的韵味。从《辋川图》拓本可以发现,虽然画作还没有脱离写实的方式,但有意而为的墨色变化正是“破墨法”的运用,这有助于营造出趣味兴扬的水墨意境,画面气韵俱佳。《画鉴》有云“其画《辋川图》,世之最著也”。王维的气质十分符合人们对高雅文人的想象,他备受后人推崇,即使他的身份和作品与后来的文人画并无必然联系,但因其本身诗画具绝,明末画家董其昌将其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
  王维山水诗的辟新影响大体是因其由“多栖”才能引起的“诗画结合”特色而生。据《旧唐书》卷一九〇下《王维传》记载:“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4]其山水诗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远近山景,有“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而“唯幽人识得”的声色俱在之景观,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安详乡景,有“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动静相衬之境,有“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物象意态,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悠远画意,有“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宁静淡然,手托一本《王维集》,反复朗读他的山水诗,体味他的山水诗的独特意蕴,仿佛身处景中,在凝练清淡的文字中,多了些宁静致远的清净情怀。
  在诗画一律理论之上,更兼王维的诗画素养以及他在山水诗画上的开拓性意义,都决定了其山水诗与画间的多方面联系。诗歌和绘画间的互动即语言和形象的互动,两者间的对话无休无止,处在不断的运动中。
  三.“诗画结合”切口下的王维山水诗歌鉴赏举隅
  “诗画结合”这一赏析切口建立在“言”与“象”作为符号的意义互通之上。《周易·系辞上》有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言”、“象”皆是传达“意”的途径,正如恩斯特·卡希尔所说的,“诗歌和绘画只是在摹仿的样式和方法上有所区别,而在一般的摹仿功能上则完全没有什么两样。”[5]文字与图画的共通在山水诗画上表现得尤为鲜明。杨志在《论古今山水诗的衰变》中论述到:“人与山水相遇,主客体交融、互动,最后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为诗。因此,山水诗并不是摹写客观物象的诗歌,而是人与山水联系的形成品,是对人与山水相遇的联系的一种表现,因而具有主客观交融的特点。”[6]王维山水诗的简省景语深寓着主观情感,由画入诗可以综合调动视觉和形象性思维,降低山水诗理解的门槛。
  王维山水诗极富意境美,正如童庆炳所说的,“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一种“审美想象空间”[7]。比如《使至塞上》,对诗中景的分析是深入理解情的关键。在《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若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8]这样平实浅近的评价正中王维山水诗歌在意境塑造方面的高妙。他用干脆明了、但笔法不一的文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图画,我们正是在此意境下领会王维诗歌独特的美。葛晓音在《陶诗的艺术成就——兼论有关诗画表现艺术的发展》一文中,这样分析道,“‘孤烟直’看似无理,在感觉上却是合理的。因为在无际的大漠之上,远远望见一缕孤烟,不可能再进一步细想它的动态是袅袅而上呢,还是依依而散。‘直’字给了人最粗略的第一眼的感受,也是最可靠的基本印象。惟其感觉烟直,才更显出大漠之广。”[9]   以上分析亦可以看出其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即构图上的精妙而不着痕迹。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两句中,由“空山”远景到“青苔”近景,鏡头拉近,远近虚实相映成趣,山林之景浓缩于一幅画中,摹写全面而主次分明。再提到《红楼梦》,香菱言“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好,黛玉说这是对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的套用,“上”从“依依”化来,“依依”为柔缓貌。前句中,“孤烟”为具体近景,细而直,徐徐上升,“墟”为后退的乡村景象,模糊旷远。诗句在整体上呈现了一幅富有远近虚实之变的浑整图景。总之,它从构图入手,寥寥五字,画面感十足。
  再说王维的《山居即事》一诗,“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没有明显的景语和情语之分,王夫之评价:“八句景语,自然含情,亦自齐梁来,居然风雅典则。俗汉轻诋六代铅华,谈何容易!”[10]这八句景语与诗人的情感融整为一体,首联苍茫之感倾注于一“落”字之上,一“掩”一“对”,不繁饰文字,直线平铺似的描绘出了一个失意落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十分有趣的是,“鹤巢松树遍”一语,凌濛初刊《王摩诘诗集》写作“鹤巢松径遍”,此处也许是凌濛初改动所致。此虽是一己所为,但如此改动使得景语更加灵动,“松树”相比之过实,勾勒感太强,意境悠远的味道较淡。“鹤”与“松”意象的运用,使画面如仙境一般,一“遍”一“稀”,松茂鹤多,来访者少,两者形成对比,优美意境加之对比手法佐味,细细品味,山居环境的幽静致远给人如临其境般的感受。颈联中,“绿竹含新粉”,有作“嫩竹含新粉”,王维诗多色彩的直接描画,且其下句“红莲落故衣”有一“红”字,正好色彩相对。“含”与“落”描绘出了植物的状态,其生机活力溢于言表。尾联中又一“归”字,摩诘诗多用“归”字,归去哪里?当然是家,此处一字富有生活气息,无论是“处处采菱归”,还是“竹喧归浣女”、“穷巷牛羊归”等等,无不带有声响,甚至是喧闹,摩诘笃信佛禅,但是对于此烟火气息,也会心动,首联焚香独坐的悲亦可被此处他人归家之景勾引得更甚。
  王维山水诗的用色值得一提。从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地位来看,除了运用色彩的直接泼辣以外,他的诗兼有水墨的清雅空灵。《辋川集二十首》是诗人在辋川别业时所作,他描摹了辋川山谷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等二十处经典,二十首皆为五言绝句。其中有对色彩直截了当的大胆运用,比如《斤竹岭》中的“青翠漾涟漪”,风过处,水面荡起涟漪,翠竹的影子随之浮动,此处“青翠”色代指了竹子。色彩先入为主,画面感极强,富有感染力。再如《木兰柴》一诗,“彩翠时分明”与前例相似,“彩翠”即飞鸟。在《华子冈》中,有“飞鸟去不穷”一句,此“飞鸟”给人以过而无痕的易逝感,富含禅味,王继洪、董乃斌的《王维集》中解释道:“禅林以为鸟飞于空,了无痕迹,正是物体虚空没有实体性的最佳比喻”,也提到“飞鸟既是禅林常用的喻象,又是王维诗中活泼的具象”。《华子冈》的“飞鸟”用于喻象,而《木兰柴》的“彩翠”在于诗意的渲染,用于具象。“彩翠时分明”一句十分形象地勾画出了夕阳下玩鸟归巢的活泼景致,色彩代替了物名,画面感增强。王维作诗,宛然在铺纸而设色作画,极富美感。无论色彩还是情态,他都不加雕琢,一字便可,这与水墨山水画的清素雅净相近,着墨无几,而意蕴耐人寻味。
  “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诗歌与绘画的审美交互性在山水诗的创作和赏析上体现得恰到好处。对于与古人时空远隔的我们,“诗画结合”是一个明朗可行的切口,我们能够以诗入画、以画明志,最终抵达诗心。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6.01:358.
  [2]中国画研究院编.中国画研究(第一期)[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11:189.
  [3]宗白华.美从何处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2:3.
  [4]《美术大观》编辑部.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 美术与设计理论1[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16.10:174-175.
  [5]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06:192.
  [6]杨志.论古今山水诗的衰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04):28-46.
  [7]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6:188-189.
  [8]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6.01:359.
  [9]葛晓音.陶诗的艺术成就——兼论有关诗画表现艺术的发展[J].文学遗产,1980(01):27-35.
  [10]王夫之.唐诗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07:111.
  [11]高居翰数字图书馆http://210.33.124.155:8088/JamesCahill/TuXiangDianCangTpiView?name=PMS
  (作者介绍:李娜,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其他文献
读过许多有力的文字,还是被一些词句所震撼.“人如其所读(Man is what he read)”,读到英文版塞缪尔·斯迈尔斯中的这句话,愣了半天,心里想了很多.
新华网陕西频道电: 在一台轰隆作响的农具前,工人们将玉米秸杆塞进机器一头,短短几秒钟后,秸杆就成了碎末,紧接着又被压成一块块类似饼干的压缩饲料.
为加强水稻良种推广补贴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要求各地按照“政策公开、直补到户、据实结算”的原则,管好用好补贴资金.
摘 要: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根据这一理念,口语交际教学应努力凸显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精心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着眼整体,实现三维目标一体化。  关键词:双向互动 创设情境 三维一体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就是每位高中生的人生必修课和青春加油站.如何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探索一种有效的课堂学习模式,优化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是广大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探索与思考
常德民间融资,尤其是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市场日益活跃,对常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常德地区民间融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为常德地区民间融资健康稳定的发展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87例施行臭氧髓核消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臭氧髓核消融术常规护理,
信息时代的到来带动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开始与各个学科相融合并发挥其重要作用.为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本文基于当下教学新形势,深入分析了信息技术提升小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不强,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一直处于消极、被动应付的境地,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语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