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铺的日常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ql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林生活第一年,不会使用农耕工具。为了开荒种土豆,我硬是一锄头挥下去把腰扭了。后来发现双手最听话,于是挖坑也用手,播种也用手,除草更觉得双手最直接。然而我们的芳邻徐阿姨却不这么想,她心疼我的“削葱根”变得又黑又糙,或者说,她看不得我花了大把时间才干了一点儿活,而且没事就吆喝浑身痛,所以每到翻耕、播种、移栽这些关键时刻,徐阿姨就神仙般地飘进我家院子,脱衣服上阵手把手地教。
  在徐阿姨的“自然农学院”毕业后,我已擅长使用工具,家里的锄头、镢头、铁锨、镰刀皆耍得有模有样,统统成为生活必需品。据观察,冠华的实验里也少不了铁艺工具。挖石头需要撬棍,砍竹子需要斧子,弯铁丝需要钳子,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不禁大呼:“太需要工具了。”制作工具便成了实验项目。
  崂山上没有会打铁的道士,周围的村子也没有铁匠。冠华只好和考古学专业的同学研究起石斧,经过修形、打磨、捆绑,这石斧砍树劈柴也能应付,只是效率较低。冠华姥爷又送来一截L形桃木枝丫做锤子,木锤子很轻便,做鞋、砸核桃时均能派上用场。
  去年1月,冠华得知青岛即墨市移风店镇有位孙氏师傅还在坚持手工锻造,便拖家带口去拜师。印象中师傅有个很大的炉子,正值冬季,火炉却在歇工。孙师傅对自己拥有一座汽锤表示很得意。屋子满地铁粉,各种各样的铁砧子,令人印象深刻。和大多手工艺人一样,师傅既想把自己的学问讲给我们听,又无意中有所保留,他反复说焦炭买不到,而且没有人愿意学,我们说我们来买煤,又反复恳切请求学艺,不能让这手艺失传。师傅说,不会失传,他的儿子会。所以那次拜师失败了。
  梦想很贵,放弃很难。去年一年,冠华北上至学院派“进修”钢铁如何炼成,南下福州,参加正荣工艺基金会与《HOMELAND家园》联合发起的“手艺新生”工艺项目,与制作剪刀的手艺人郑利利配对合作。同时,在福州闽侯县找到另外一位打制农具的铁匠林国兴。
  两位师傅远隔千里互不相识,却有着相同的日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非常俭朴,工作极其认真,不停地重复一样的动作。
  八点半早餐后,掏灰生火,焦炭不容易点燃,郑师傅就用废衣服浇上汽油先燃着木炭,炉温升高后焦炭自燃。林师傅更神,仅用一块三角形的轮胎片轻松就点燃了前一天的煤渣。第二步是选料,按师傅的话说铁也分三六九等,好钢用在刀刃上,刀把部分则用普通铁。第三步是打版,在铁料上面画上工具的形状,师傅们有一种很大的铁剪刀,铁料在高温加热下就变得柔软了,铁剪子配合汽锤就能将它修剪成形。为了节约用料,师傅们会将工具的形状合理地分解,然后用焊条接起来。以前没有焊条,师傅们就使用夹钢技术,我的理解是和木匠的卯榫结构一个原理,也会用黄泥和着作为固定。将每一块铁料加热、锻打、浸水降温、打磨,又进炉子加温。放入油中降温,退火,最终成形。
  林国兴师傅很得意自己做的农用工具,他说整个过程和打宝剑是一样的。相比第一道用水淬火,第二道沾油算是温柔的退火,刀锋不容易脆。再入炉,起小火,一把铁质工具便做好了。师傅说,每个人力气都不同,现代机器制作出来的产品大小形状都一样,很多人用起来不顺手,手工打制的有轻有重,远近村民都喜欢按自己的需求打制。
  在铁匠铺子里,还见识了各种“铁杵磨成针”的情况,那挥舞在田地里的锄头和割草刀,竟也如同橡皮擦一般越来越小了,师傅就忙着帮周围的村民修补农具,打制农具。
  冠华的师傅郑力立是郑兴利剪刀铺第六代传人,是个“80后”,所以在整个“手艺新生”项目中,他年纪最小。然而他对冠华的要求是极高的。刚进入剪刀铺学习,冠华就要每天磨制上百把剪刀。因为小郑师傅和他父亲郑隆新都曾因打铁受伤,郑隆新老师还断过指头,所以二位对冠华打铁的姿势和力度格外严格。
  学习用汽锤打剪刀的时候,需要用脚控制汽锤的力度,用双手握住铁钳夹住贴片,这个过程不仅考验手脚的配合,还要求打铁的人全神贯注,身心合一。几百次练习之后,冠华终于可以利用汽锤的力度,将铁条延展成需要的样子。他时常感慨自己回到自给自足的实验室后,需要每日不断练习。
  冠华在剪刀铺学习的日常中,感受到现在最需要的是有心人,其次是手艺人,再然后是设计师,他们都应该成为艺术家。只有在某个人生阶段,从心里对现代都市产生深刻反思并有条件身体力行的人,才有可能继承老手艺,继而不求利益,不计成本地将其内涵发扬。
  冠华始终觉得:“手工艺是每个现代人都有必要掌握的技能,这些技能对我来说不一定要实际运用到生活中,但真的要用的时候,也能手到擒来。我们今天太依赖科技、经济、人际关系等。独立自主不依赖别人,不依赖计算机,还能进行舒适生活的能力大部分人都已经不具备。我所关注的手工艺皆取材于自然,是运用地球上现有的资源来进行生产生活的必经手段。有一天电磁炉坏了,我们还可以一起垒一口灶;经济危机时,我们还能够自己种植蔬菜。土壤、水、矿产,地球上的资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先不谈你要不要运用本属于你的资源,首先应该学会使用的方法。”
  三个月后,冠华与郑师傅合作,制作了一款名为“减刀”的刀,同期拍摄了一部动画短片,名为《剪刀铺的日常》,去阐释三个月铁匠生活中,他对手艺、设计、产品与生活的反思。
  他说:“如今的设计品琳琅满目,只增不减。而时尚的物质则不增不减。对于人来说,若想久存于世间,则需矫枉过正,即减增,此一时彼一时。”
其他文献
杨浪,财讯传媒(seec)集团副总裁,中国证券研究设计中心媒体管理部副总经理。按说,管理10多家期刊和五六百名员工已经足够让他“日理万机”了,然而杨浪却还要坚持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去收藏、研究地图,并且在博客上发一些文章,与全国各地的地图爱好者交流。  杨浪谈起他的地图博客,一脸轻松。“其实我在收藏中始终是有一种游戏心理,平时的工作很忙,要想不被业务泡成一个枯燥和乏味的人,一定得有一点业余爱好。”
期刊
在希腊文中Ethos的含义是民族精神、社会思潮,听上去充满了革命热情和先驱者的高声呼号。后来它成为一家时尚买手店的名头,一支拥护先锋精神的团队立志在国内的时尚领域开辟疆土,打造国内最有精神的买手店。这家店在上海法租界长乐路的一栋30年代建造的老上海房屋,店如其名,这里的整体风格偏向工匠和先锋,作为一家历时一年的国际精品独立设计师品牌集合服装店,Ethos在全球搜罗最优秀的设计师品牌,它崇尚经得起时
期刊
孟华炜  设计师/“设计青年”网站创始人/设计师品牌店“BUGOU_”创始人  苏明媚是我少年时最亲密的朋友。她无师自通地画得一手好画,常在数学课上画时装,在美术课上画美男子,从不吝惜自己的才华。而彼时,我爱写一些莫名其妙的诗。大概因此,十三年前,苏明媚赠我一支笔。  十三年前,晚上自习时,我们可以看电视。那天是周五,节目是同一首歌,临近放学时大雨倾盆,全班同学留下来听陈明版的《等你爱我》。  我
期刊
摘要: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遭遇了一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一座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顷刻被夷为废墟,24万同胞沦为亡魂。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遭遇了一场8.0级重大地震,造成69185人遇难,374174人受伤,18457人失踪(数字还在不断变化中),成了全中国最痛的地方。  本文以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为例,对比、分析媒体对灾害报道的着力点的变化。分
期刊
婷婷说:在特拉维夫我喜欢早早的起床,坐在那里静静地望着地中海,或者看着海边喧嚣的人群……我从自己的生活中走出来,去看他们怎么生活,其实一个人的旅途终究是寂寞的。    婷婷看世界,名不虚传——走进她的博客,就会立刻感到一股世界风: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不细看,还以为她是一位新闻工作者。  可婷婷不做新闻,周游世界对于她,不仅仅是冷静地思考和理智地记录。她感性而热情,喜欢文化,于是,在这个过程中
期刊
安特卫普的名字来源于一个“断手”的传说,巨人Druoon Antigoon向每一位从Scheldt(斯凯尔特)河进出的人索要过路费,如果无力支付,巨人便会切掉他们的手,投掷到河里。后来一个名叫Sivius Brabo的罗马士兵除掉了爱勒索的巨人,并以眼还眼地将他的手切断扔进了河中。  这条Scheldt河就是安特卫普城市发展的起点,河岸的右边是天然的港口,人们在港口周边渐渐聚居,成为比利时第二大城
期刊
孟艺洋  也叫席德,1988年生,上海人,2011年加入设计师平台——觉(www.jue.so)。2013年联合创办JueLab Workshop,通过与设计品牌合作工作坊活动,跨界合作开发产品,以及用摄影、视频、文字等方式探索生活的可能性  17摄氏度,广州的12月对于长居上海的我们来说也是暖和的。初识广州的坊式手缝皮革课堂(后简称“坊式”)是2012年。那时他们在做手工皂,到工作室探访的时候,
期刊
椅子很忙  关注美好生活,更关注那些创造美好的手艺人、艺术家、设计师。  微信订阅号:椅子很忙  新浪微博:椅子很忙YJIZ  FLORETTE几束花是由几个热爱花朵的建筑设计师和创意人所创办,目的简单,只是为了追寻和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体验,一个充满大自然的甜美和爱的生活体验。  花店位于北京一个老厂房改造的艺术园区,由一栋独立的旧红砖瓦房改造而成,被绿地花园包围。改造前,这里几乎是一片废墟。设计
期刊
“当我面对那些历经沧桑岁月凝聚昔日先人智慧、才能建造起来的家园——老房子, 时常眼睛是湿润的,祖先们竭尽全力将自己的住房营建得那样讲究,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如果我做不好, 我就太对不住这些先人。我明白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感,我正做着一件具有文化积累的工作。大地山川、自然风光有不变性,但人文环境是变迁的,古村落正在消逝,我想人们会欣赏它们、珍惜它们。”  ——李玉祥        李玉祥:1962年8月
期刊
A2Z画廊  A2Z ART GALLERY,由李子薇和Anthony创建。从巴黎起点,超越艺术与设计的边界,打造走向国际的平台  微信订阅号:A2zartgallery  新浪微博:@A2Z-ART-GALLERY  当我们说起70年代,第一个涌入脑海的印象是什么?筒子楼、样板戏、喇叭裤、邓丽君……当然还有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活。  在我接触的人当中,70年代的人的个性特征并不像80年代的人那么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