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参考美国行动中心和申诉专员制度中的公民参与情况,对我国信访制度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思考研究。
关键词:信访制度 公民参与 行动中心
中图分类号:D632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介绍
前不久,笔者读了约翰•克莱顿•托马斯的《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一书,托马斯教授在书中提到,尽管引入了公民参与,但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从而影响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基于这样一种情况,政府组织建立了制度化的投诉机制,以帮助公民获得政府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申诉专员和行动中心。
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的申诉专员和行动中心都是作为政府雇佣的中立的第三方人士或组织而存在的,他们在身份上具有独立性。因此,他们能够有效的帮助公民解决其对有关问题的请求或者投诉,从而获得政府机构的回应,而同时又不致引起人们对相关管理机构的愤怒。在书中,作者以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一个典型的行动中心为例,向我们介绍了行动中心的运作情况。从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行动中心不仅负责接收和转交公民的投诉和申请,而且会持续的关注相关部门对公民请求的回应,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在整个的运作过程中,行动中心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独立性优势,而且充分引入了公民的参与,以公民的最终评价作为衡量政府部门解决问题好坏的标准,以提高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目标。同时,行动中心作为一个组织,具有规范的制度和统一协调的行动,它有一套完备的工作流程来应对公民的投诉,它不仅能够迅速的对公民投诉进行分类整理并交给相关部门来处理,而且能够通过一定的制约机制最终促成政府部门对投诉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这对于我国的信访制度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的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信访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我国的信访部门作为党和政府联合设立的一个机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接受信息和转发信息的部门,没有解决问题的权能,也就是说信访部门只有转办、督办权而没有直接处置权,所以信访案件最终解决到什么程度,只能取决于具体政府职能部门。有资料显示,每年由信访部门直接查办的案件只占信访总量的约5%,而大量归口到部门或分级到地方的信访问题,由于没有一种监督机制来约束或督促,造成多数问题石沉大海或不了了之。
(二)我国的信访部门的工作没有引入广泛的公民参与。
虽然民主行政理论一再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认为公民参与可以解决政府与民众的冲突,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但现阶段的信访工作却没有让公民参与其中。更没有把公民对政府回应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标准,所以不能持续追踪政府部门对问题的解决和回应。
(三)我国的信访机构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信访处理程序不规范。
现行的信访制度形成了一个机构重叠、条块分割、归口不一的多元组织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均设有信访工作机构,一些相关职能部门内部也设有信访机构。信访部门众多,而不能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而且没有统一的处理程序,使得公民的请求不能的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三、解决我国信访制度问题的建议
借鉴参考书中关于申诉专员和行动中心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从而改善我国信访制度的工作状况:
(一)增强信访部门的独立性,加大信访部门的权能。
提高信访部门的独立性首先意味着使其具有身份上的独立性,把信访部门从其他的党政机构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机构,只有这样,信访机构才能够独立的解决一些信访问题;其次意味着要建立和加强其对相关部门的制约机制,使得信访部门能够及时有效地监督相关部门对信访问题的解决和回应。从而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二)在信访工作中引入公民参与和监督机制。
引入公民参与可以制定追踪制度,了解公民对政府的回应是否满意,同时还可以在信访工作中加强信息公开,把政府的回应置于整个社会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加强社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引入公民参与的最大功能和价值在于把公民对政府回应的满意度作为对政府工作的一种衡量标准,通过公民最政府部门的评价和监督来影响政府对公民请求和投诉的问题的解决和回应,使国家政府部门的运作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民意可能的偏离。从而提高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构建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三)要建立完善统一的信访接待和解决机制。
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应该从理顺和规范信访机构的组织体系方面作出努力,不仅要使信访部门成为一个身份独立的垂直管理的机构,解决机构重叠、条块分割、归口不一的问题;而且要规范信访部门的职责和功能,确定信访部门的职权范围。其次要规范信访的处理程序,使信访部门形成规范统一的解决程序。确立严格的办事标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能使政策的执行带有随意性,以维护政府信誉,重塑政府公信力。
(作者: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孙柏英等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信访制度 公民参与 行动中心
中图分类号:D632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介绍
前不久,笔者读了约翰•克莱顿•托马斯的《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一书,托马斯教授在书中提到,尽管引入了公民参与,但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从而影响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基于这样一种情况,政府组织建立了制度化的投诉机制,以帮助公民获得政府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申诉专员和行动中心。
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的申诉专员和行动中心都是作为政府雇佣的中立的第三方人士或组织而存在的,他们在身份上具有独立性。因此,他们能够有效的帮助公民解决其对有关问题的请求或者投诉,从而获得政府机构的回应,而同时又不致引起人们对相关管理机构的愤怒。在书中,作者以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一个典型的行动中心为例,向我们介绍了行动中心的运作情况。从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行动中心不仅负责接收和转交公民的投诉和申请,而且会持续的关注相关部门对公民请求的回应,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在整个的运作过程中,行动中心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独立性优势,而且充分引入了公民的参与,以公民的最终评价作为衡量政府部门解决问题好坏的标准,以提高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目标。同时,行动中心作为一个组织,具有规范的制度和统一协调的行动,它有一套完备的工作流程来应对公民的投诉,它不仅能够迅速的对公民投诉进行分类整理并交给相关部门来处理,而且能够通过一定的制约机制最终促成政府部门对投诉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这对于我国的信访制度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的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信访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我国的信访部门作为党和政府联合设立的一个机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接受信息和转发信息的部门,没有解决问题的权能,也就是说信访部门只有转办、督办权而没有直接处置权,所以信访案件最终解决到什么程度,只能取决于具体政府职能部门。有资料显示,每年由信访部门直接查办的案件只占信访总量的约5%,而大量归口到部门或分级到地方的信访问题,由于没有一种监督机制来约束或督促,造成多数问题石沉大海或不了了之。
(二)我国的信访部门的工作没有引入广泛的公民参与。
虽然民主行政理论一再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认为公民参与可以解决政府与民众的冲突,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但现阶段的信访工作却没有让公民参与其中。更没有把公民对政府回应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标准,所以不能持续追踪政府部门对问题的解决和回应。
(三)我国的信访机构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信访处理程序不规范。
现行的信访制度形成了一个机构重叠、条块分割、归口不一的多元组织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均设有信访工作机构,一些相关职能部门内部也设有信访机构。信访部门众多,而不能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而且没有统一的处理程序,使得公民的请求不能的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三、解决我国信访制度问题的建议
借鉴参考书中关于申诉专员和行动中心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从而改善我国信访制度的工作状况:
(一)增强信访部门的独立性,加大信访部门的权能。
提高信访部门的独立性首先意味着使其具有身份上的独立性,把信访部门从其他的党政机构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机构,只有这样,信访机构才能够独立的解决一些信访问题;其次意味着要建立和加强其对相关部门的制约机制,使得信访部门能够及时有效地监督相关部门对信访问题的解决和回应。从而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二)在信访工作中引入公民参与和监督机制。
引入公民参与可以制定追踪制度,了解公民对政府的回应是否满意,同时还可以在信访工作中加强信息公开,把政府的回应置于整个社会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加强社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引入公民参与的最大功能和价值在于把公民对政府回应的满意度作为对政府工作的一种衡量标准,通过公民最政府部门的评价和监督来影响政府对公民请求和投诉的问题的解决和回应,使国家政府部门的运作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民意可能的偏离。从而提高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构建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三)要建立完善统一的信访接待和解决机制。
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应该从理顺和规范信访机构的组织体系方面作出努力,不仅要使信访部门成为一个身份独立的垂直管理的机构,解决机构重叠、条块分割、归口不一的问题;而且要规范信访部门的职责和功能,确定信访部门的职权范围。其次要规范信访的处理程序,使信访部门形成规范统一的解决程序。确立严格的办事标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能使政策的执行带有随意性,以维护政府信誉,重塑政府公信力。
(作者: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孙柏英等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