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肾盂肾炎大肠埃希菌毒力的研究

来源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lia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致肾盂肾炎大肠埃希菌(UPEC)毒力因子的致病性,为研究UPEC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PCR方法扩增41株UPEC菌株和40株健康人粪便分离的大肠埃希菌6种毒力因子基因。取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 3组,A、B组分别用UPEC J96和E.coli K-12p678-54(无菌毛株)菌液经尿道逆行感染,C组为空白对照,经尿道注入无菌PBS。感染5d后比较3组小鼠尿液和肾脏菌落计数(RCD)以及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PCR检测UPEC和健康人粪便分离大肠埃希菌6种毒力因子基因papC、fimH、hly、cnf1、aer和R049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2.50%,53.66%和5.00%,63.41%和10.00%,34.15%和5.00%,60.98%和35.00%,40.00%和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UPEC J96感染)小鼠尿液和肾组织培养均有细菌生长(细菌鉴定为papC阳性),菌落计数RCD值绝大多数>3+;B组(E.coli K-12p678-54感染)小鼠中有1只尿液和肾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细菌鉴定papC阴性),菌落计数为1+。C组(空白对照)小鼠尿道与肾脏均无细菌生长。A组与B组小鼠尿道和肾脏RCD均值(x±s)分别为4.25±0.707、5.75±1.669和0.125±0.354、0.125±0.3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病理检查A组有4只小鼠肾组织出现较为明显的炎症变化,B组肾组织未发现明显病变,C组肾组织结构清晰,无病理变化。结论 6种毒力因子与UPEC致病性相关,建立的UPEC感染小鼠模型对UPEC致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分析了密码学与数字水印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利用密码学工具来解决水印安全性的方法,并指出了目前密码学工具解决水印安全性的一些局限性。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