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人的诚信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dey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商人的诚信问题一直是众人议论的焦点。尤其是现今社会,关于商业道德的评判更是众说纷纭。商人自古就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在古代商人是依据怎样的标准从事商业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有着怎样的熏陶,商业诚信的渊源是什麽,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进行探询,并对现代商人予以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 儒学 商业诚信
  
  中国古代早已有士、农、工、商所谓四民的划分。宋代以来,商业发展已是中国史上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明清时代尤其突出。商人由四民之末发展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阶层,使人急欲探究在中国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商人阶层获取巨大成功的原因。尤其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大潮中,商人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故本文试从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大众之熏陶的角度,解释中国古代商人成功所凭借的诚信观的思想渊源,并对当今世人及商海中搏击的人们以启示:
  
  中国近代商人的出现及其家世背景
  
  明清之际正是中国商人阶层力量逐步发展壮大,直至打破传统四民秩序的特殊历史阶段,我们特意将眼光放在这一阶段展开探讨,探讨中国商人如何从自身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其诚信观的演变过程。
  商人阶层在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明清时代的家世背景是我们首先关注的问题。儒家文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人尽皆知的,它指向积极入世。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关系,以父子为首。[1]地位尊崇的“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在接受了儒家文化给他的绝对权威的同时,也承担了这个文化要求他的职责。这个职责是什么?从前的读书人要博取功名,学而优则仕,统治者的科举取仕政策恰好给修习儒家著作的人提供了一条建功立业的道路。
  科举取仕制度自诞生以来,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视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现实又是怎样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口数量在明清之际已有极大的增长,而科举取仕的名额较前代并没有明显增长。同时,从明末清处开始,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在中国悄悄生根,许多读书不成的知识分子便转而经商。商业活动毕竟不同于一般简单的手工劳动或是农业活动,至少需要识文断字。于是,读书人(或可说是知识分子)就不可能不与商贾发生必然的联系了。关于商人和读书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余英时在其所著的《士与中国文化》中就有详细记述。)[2]说明读书人与商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联系,读书人出身于商人家庭以及商人子弟复又读书博取功名已是常有的事情。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愈加重要,有才智的、习读诗书的人也转而从事商业活动。处于四民排序两端的士与商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这一现象最有利于我们观察商人经营活动的理念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商人诚信的渊源
  
  儒家文化强调勤俭,其次就是诚信,这些都在儒家伦理中占据中心位置。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信”,就像车子没有轮中的关键一样,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一个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3]
  在先秦,所谓“诚”主要是指“诚实”、“真诚”和“忠诚”,范仲淹以为“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八)。司马光解释:“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至臻其道则一也”。“诚”与“不欺”上通“天之道”,这为此世的道德找到了宗教性的超越根据。
  在商人这一群体中,颇有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或者与虽不从商但与商贾有特殊联系的知识分子保持密切的交往,史料中不乏这样的记载。商人本人如果是儒家文化的接受者,他在家庭中便是家长,便要做出一番事业。他的做事哲学是来自于儒学的,加之儒家思想的长期宣说,又把这些观念深深印刻在商人心中,所以商人对诚信二字的重视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他的行商原则也是这个文化的反映。当然,不可否认,也有人从事商业活动遵从另一种道德规范,但在明清时代的中国,可以说没有任何哪个文化力量比儒文化的影响更大,能给人们提供另一种精神凭借。
  
  诚实守信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现代商人的价值观念和经营意识比起古人尽管有着许多的差别,但无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大凡成功的商人在商业道德上所遵循的原则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把诚信看作是经商成功的第一要素。诚信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也是今人坚持的原则,更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基石。
  “诚信”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经济生活来看,“诚实守信”是经济秩序的基石,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和一种“无形的资产”;从政治道德来看,“诚实守信”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品性”,是“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体现,是一个从政者必须具有的“道德品性”和“政治素质”;从人际关系来看,“诚实守信”是人和人在社会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人最主要的道德品质,人们在交往中,相互信任是相处的基础,其关键就在于“诚实守信”。
  社会背景、外界因素对商人的心理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毕竟人是趋利辟害的。超越自身利益的道德操守不会永久地具有生命力。但纵观世界上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的企业及人士,无不始终把诚信作为第一要素,并以此作为企业做强、做大的根基。那些知名的品牌和它的运作者把品牌形象的维护看得比利润更重要。因此才会有众多的老字号企业的传成和家族企业的延续,并历经百年不衰。
  
  参考文献:
  [1]储小平.儒家伦理与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5).
  [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高兆明.信任危机的现代性解释[J].学术研究,2002,(4).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
其他文献
今年是"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的攻坚之年。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深度上展开,这些改革在中国司法历史上都是新生事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
随着人们对兔肉、兔毛、兔皮需求量的增加,近年来养兔业发展迅速。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些家兔养殖经验,供农民朋友参考。
[摘要]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来,创建学校特色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入,理论研究也渐成热点。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为特色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新形势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新的源泉。本文试从开发校本课程的角度,谈特色学校的创建。  [关键词]特色学校 校本课程 个性化 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其价值追求    1 校本课
据笔者调查,大部分教师独揽试卷讲评,按照自己的理解重点或全部讲评一遍,试卷分析重点是对知识点的分析和自身教学成效的分析。但不少教师又常常抱怨学生考过的题目仍旧不会,原因何在?如果我们能重视加强对发展有差异的学生的分析和这些学生的自我分析,建立师生互动型分析,即能促进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对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    设立跟踪机制,对不同学生进行分析    因人制宜,分类激励,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