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通过合作探究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以此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积极熏陶感染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人文内涵;优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0-0086-02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探究具体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情感教育,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突出课文体现的情感教育内容,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补充更多的具有同样情感教育价值的文学作品。而借助这些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语文课程的魅力,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课程内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3.有利于突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而情感教育是突出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重要途径。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以提高学生分数为教学目标,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略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忽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情况,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从而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1.情感教育方式单一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不重视情感教育,在选择情感教育方式时,以说教为主,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掌握情感教育的方法,只是将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板块,没有将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因此,这样的情感教育具有较强的随机性,流于形式,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情感教育目标不清晰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基础,而如果情感教育目标不清晰,就易导致情感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只知道要融入情感教育,却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实施情感教育、情感教育该取得何种教学效果。模糊的教学目标不具有导向作用,这就导致教师无法设计情感教育流程、选择情感教育内容。久而久之,情感教育就变成一句空话,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也无从体现。
3.情感教育缺乏實践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情感教育的理论知识讲解,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将情感带入现实生活,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学价值。但部分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忽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分析、讲解上。这就出现学生能够说出情感概念却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体现情感的情况。因此,缺乏实践的理论层面的情感教育,无法起到对学生的积极熏陶、感染作用。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
1.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情境教学法是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创设情境,通过某件物品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搜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网络素材,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带来的感官冲击,融入教学情境并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以《伯牙鼓琴》教学为例,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影视作品中关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片段,让学生置身故事情节中,深刻感受伯牙、钟子期因琴结下的深厚友谊。相较于口头说教的授课方式,情境教学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人物的情感,并且产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理解文章情感内涵
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为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对话,体会课文的情感内涵。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也要考虑课文内容的还原度。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为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提取人物对话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背后的情感内涵。由于课文内容较少,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对对话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从而让学生深度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并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通过合作探究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青少年學生的文化知识积累较少,认知能力有限,在语文学习中容易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教师可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内涵的理解。在合作探究之前,可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分组的原则是既要突出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也要确保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在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情感探究主题进行互动与交流,以此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以《慈母情深》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然后组织学生围绕“我印象中的母亲”这一主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在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会更加丰富、多元。
4.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时,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分析、讲解,还要重视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可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情感内涵的文学作品,从而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在选择课外阅读素材时,教师可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础,选择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也可以结合某一文体进行专项阅读,并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科学指导,以提高课外阅读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用。例如,教学《愚公移山》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郑人买履》《邯郸学步》《井底之蛙》,让学生通过这些寓言故事,发现故事人物背后改变或坚持的原因,明白无论是改变还是坚持,都要做更好的自己。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是体现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有效途径。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情感教育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元素,从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积极熏陶和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婧.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19(32).
[2]何光乾.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J].天津教育,2019(36).
[3]陈素琴.小学语文课堂基于情感教育的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20(01).
[4]张姗姗.漫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J].广西教育,2020(01).
Explor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Wu Huihui
(Wenhui Primary School, Jingning County,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 Jingning 7434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curriculum contains rich humanistic connotation and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emotional education. In teaching, teachers can arouse students’ emotional resonance by creating situations,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emotional connotation of articles through role play, strengthen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through cooperative exploration, and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s through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so as to exert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rriculum on students’ thoughts and emotion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motion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notation;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人文内涵;优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0-0086-02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探究具体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情感教育,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突出课文体现的情感教育内容,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补充更多的具有同样情感教育价值的文学作品。而借助这些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语文课程的魅力,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课程内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3.有利于突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而情感教育是突出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重要途径。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以提高学生分数为教学目标,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略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忽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情况,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从而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1.情感教育方式单一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不重视情感教育,在选择情感教育方式时,以说教为主,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掌握情感教育的方法,只是将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板块,没有将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因此,这样的情感教育具有较强的随机性,流于形式,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情感教育目标不清晰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基础,而如果情感教育目标不清晰,就易导致情感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只知道要融入情感教育,却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实施情感教育、情感教育该取得何种教学效果。模糊的教学目标不具有导向作用,这就导致教师无法设计情感教育流程、选择情感教育内容。久而久之,情感教育就变成一句空话,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也无从体现。
3.情感教育缺乏實践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情感教育的理论知识讲解,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将情感带入现实生活,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学价值。但部分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忽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分析、讲解上。这就出现学生能够说出情感概念却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体现情感的情况。因此,缺乏实践的理论层面的情感教育,无法起到对学生的积极熏陶、感染作用。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
1.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情境教学法是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创设情境,通过某件物品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搜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网络素材,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带来的感官冲击,融入教学情境并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以《伯牙鼓琴》教学为例,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影视作品中关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片段,让学生置身故事情节中,深刻感受伯牙、钟子期因琴结下的深厚友谊。相较于口头说教的授课方式,情境教学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人物的情感,并且产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理解文章情感内涵
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为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对话,体会课文的情感内涵。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也要考虑课文内容的还原度。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为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提取人物对话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背后的情感内涵。由于课文内容较少,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对对话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从而让学生深度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并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通过合作探究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青少年學生的文化知识积累较少,认知能力有限,在语文学习中容易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教师可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内涵的理解。在合作探究之前,可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分组的原则是既要突出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也要确保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在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情感探究主题进行互动与交流,以此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以《慈母情深》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然后组织学生围绕“我印象中的母亲”这一主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在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会更加丰富、多元。
4.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时,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分析、讲解,还要重视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可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情感内涵的文学作品,从而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在选择课外阅读素材时,教师可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础,选择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也可以结合某一文体进行专项阅读,并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科学指导,以提高课外阅读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用。例如,教学《愚公移山》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郑人买履》《邯郸学步》《井底之蛙》,让学生通过这些寓言故事,发现故事人物背后改变或坚持的原因,明白无论是改变还是坚持,都要做更好的自己。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是体现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有效途径。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情感教育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元素,从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积极熏陶和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婧.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19(32).
[2]何光乾.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J].天津教育,2019(36).
[3]陈素琴.小学语文课堂基于情感教育的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20(01).
[4]张姗姗.漫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J].广西教育,2020(01).
Explor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Wu Huihui
(Wenhui Primary School, Jingning County,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 Jingning 7434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curriculum contains rich humanistic connotation and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emotional education. In teaching, teachers can arouse students’ emotional resonance by creating situations,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emotional connotation of articles through role play, strengthen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through cooperative exploration, and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s through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so as to exert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rriculum on students’ thoughts and emotion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motion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no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