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强化法律监督确保检察权依法公正行使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123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既强化了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同时也给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带了新挑战。检察机关理所应当做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的表率和模范,在贯彻和落实新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全面强化法律监督,确保检察依法公正行使。
  关键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刑事诉讼法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承担着侦查、提起公诉等刑事诉讼职能和对刑事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的双重职能。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工作既有利于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制度的修改和完善,更有利于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司法的公正、高效和权威,同时,检察机关做好法律监督工作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规范化要求更高。检察机关应当切实按照新刑诉法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法律监督工作,确保刑事诉讼中检察权的正确行使。
  一、新刑诉法全面强化了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
  修改后刑诉法对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工作新增了12个方面的规定和任务,其中侦查监督4项,审判监督3项,监所监督2项,既有侦查监督又有审判监督的2项,既有审判监督又有非刑罚执行监督的1项。①这些诉讼监督的新规定,为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完善诉讼监督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拓宽了监督范围。一是增加了对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合法权利诉讼行为的监督。二是设立了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三是增加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的法律监督,明确规定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四是增加了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的监督。五是增加了对社区矫正和暂予监外执行的法律监督。
  (二)细化了监督措施。一是细化了侦查监督措施。新刑诉法规定:在审查批准逮捕时,发现侦查活动可能有重大违法行为的,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认为公安机关可能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可以要求其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作出说明。二是细化了审判监督措施。新刑诉法规定了检察机关通过出席再审法庭、二审法庭和一审简易程序法庭的形式来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同时,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三是细化了刑罚执行监督措施。新刑诉法规定,在执行机关提出建议,报请法院审核裁定时,要将建议书副本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意见。这样,监督就从事后走向同步,发现问题随时可以提出,增强了监督效果。
  (三)增强了监督刚性。一是明确监督者行使权力的方式方法。如在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中,检察院可以向决定或者批准机关提出书面意见;在对减刑、假释的监督中,可以向法院提出书面意见。二是明确监督者的监督责任。如检察院接到报案、控告、举报或者发现侦查人员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对于确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提出纠正意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是明确监督行为对被监督者的效力。如检察院在对羁押必要性审查时,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检察院。②
  (四)健全了监督程序。一是高检院依法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监督。新刑诉法第240条规定,在复核死刑案件过程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将死刑复核结果通报最高人民检察院。二是在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中,不仅规定了检察机关的启动权,而且规定对于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检察机关可以提出抗诉。
  二、法律监督工作迎接挑战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法律监督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检察人员对检察机关职责认识不全面,对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的理解不深刻,认为办案是硬任务,监督是软要求,在执法办案与法律监督关系上偏重于办案,担心法律监督会影响与其他政法机关的关系,对自己将来的办案工作造成不便,产生不敢监督、不想监督的情绪,影响了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
  (二)法律监督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部分检察院检察队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现象,反映在发现问题能力不足,对一些执法办案中较为隐蔽的错误瑕疵缺乏纠正意识;分析调研不够深入,不善从执法理念、司法公正的高度上看待所发现的问题;监督手段不尽适度,在选择监督方式时,往往把握不准,造成实践中监督方式和监督问题不匹配,影响了监督的效果。
  (三)法律监督质量有待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工作中对监督数量和监督质量的关系把握不够全面,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监督的质量。有的监督思考不够周全,质量不高,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有的则在督促整改方面不够有力,导致监督流于形式,作用不够明显。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也不够,法律监督职能尚未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知和肯定。
  三、强化法律监督,努力维护公平正义
  检察机关应切实按照新刑诉法的要求,严格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薄弱环节,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措施,提高监督能力,增强监督实效,促进司法公正。
  (一)加强诉讼监督的规范化建设。检察机关要认真总结诉讼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检察机关关于刑事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等各项监督工作制度以及各业务部门执法办案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快制定和修改完善与监督工作有关的司法解释以及各类规范性文件,明确监督范围、方式、程序和责任主体。重点围绕容易发生执法不规范问题的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严格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加强诉讼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健全权责明确、程序严密、监督有效的执法工作机制。
  (二)拓宽诉讼监督案件的来源和渠道。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收集监督线索。高度重视群众的举报、申诉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反映司法不公的意见和材料。注重在关键办案环节中发现线索。在办案过程中,注重对案件立案、撤案、采取和变更强制措施、取证、开庭审理、裁判等诉讼活动重点环节进行有效监督。注重在办理特殊案件时发现线索。注意从共同犯罪、团伙犯罪案件中查找遗漏的犯罪嫌疑人或者犯罪事实。对涉及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征地拆迁等民生案件,重视诉讼当事人的诉求,对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认真审查鉴别,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③根据诉讼活动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开展诉讼监督工作。将抗诉与再审检察建议相结合,诉讼监督与查办职务犯罪相结合,办案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做好诉讼监督工作。将事中、事后监督与事前预防相结合,通过提前介入重大案件侦查等方式,将监督关口前移。将个案监督与综合监督相结合,在纠正具体违法行为的同时,对侦查、审判、执行机关在执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综合性的监督意见。
  (四)突出监督重点,注重监督实效。要突出监督重点,始终把监督的重点放在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司法不公案件上,放在容易产生司法人员执法不严、违法犯罪的薄弱环节上,放在严重侵犯诉讼当事人权利的突出问题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其中侦查监督(包括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监督)要重点开展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滥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等问题的监督;审判监督要重点开展对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判刑畸轻畸重以及审判中徇私枉法等行为的监督。特别是要注意发现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的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线索,及时移交自侦部门立案查处。要注重监督实效,把监督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作为衡量诉讼监督成效的主要依据,纠正违法和错漏要重点看实际得到纠正的数量;抗诉要重点看被法院采纳的数量;发现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线索要重点看移送线索后成案的数量特别是大要案的数量。④
  注释:
  ①朱孝清:《新刑事诉讼法法律监督新规定》,来源:http://www.legaldaily.com.cn,2012年8月22日。
  ②张国臣:《新刑诉法法律监督规定呈现四个特色》,载《检察日报》,2012年5月27日。
  ③《完善诉讼监督机制,强化诉讼监督措施》,来源:http://life.zmdnews.cn,2012年8月8日。
  ④肖玮:《诉讼监督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载《检察日报》,2010年7月3日。
其他文献
引言  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利益分化,矛盾多发,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司法裁判作为解决社会纠纷主要方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闻自由对司法裁判是一把双刃剑,不恰当的行使新闻自由权,无疑会给司法裁判施加巨大的舆论压力,甚至左右裁判结果,侵犯到司法裁判的独立性、公正性与权威性。如何让司法裁判与新闻自由达到合理的平衡,使得司法裁判与新闻自由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值得我们深入的分析探究。  一、 司法裁判
期刊
在刑事犯罪案件中,特别是以人身权为侵害客体的案件,施害者在对被害者实施了有形的物质性侵害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被害者与其家属巨大的精神痛苦。法官在判决的时候,根据现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往往本着不应人为扩大损害赔偿的主旨,认为刑事处罚已包含精神损害赔偿。但以上说法有些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并不认可,他们认为单纯的民事案件都可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为什么损害程度大于单纯民事案件的侵犯人身权利的刑事附带民事行为却被
期刊
摘 要:新刑诉法也给检察机关工作带来重大影响,特别对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给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刑诉法的实施,侦查人员出庭率将大大提高,应利用好庭前会以制度,合理、适当的让侦查人员出庭,缓解庭审工作压力,提高诉讼效率。新刑诉法同时吸收两个证据规定,明确将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写入法条,但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不等同于英美法系中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它有着中国特色的内涵。检察
期刊
假释,是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由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制度,是暂予监外执行的一种主要情形。  一、假释的条件和工作机制  1、必须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从实际内容看,假释是变更自由刑的执行场所,其有严格的条件和程序:必须由监狱提请,法院裁定,人民检察院依法监督。  但是,在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中,如果属于累
期刊
摘 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各市场经济主体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商标,近年来频现的各种商标抢注大战和大型企业的商标之争也显示了商标价值的日益重要。商标专用权受到侵害之后最重要的是积极寻求法律的救济,包括民事、刑事、行政的救济,而民事救济是商标侵权救济的最常见形式,文章主要介绍了现行各国常用的民事救济方式,同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也积极探讨新型的权利救济方式,以期能更好弥补商标权人权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众多与姓名有关的法律问题凸现出来,姓名商标便是其中的代表性问题之一。姓名商标己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但可见的法律规范却只是从近百十年来才有的。姓名商标是商标的一种类型,但在注册、使用和保护等方面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做法,因此研究姓名商标的相关法律保护问题便具有了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围绕商标保护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姓名商标的含义、特征和经济价值以及姓名商标第二含义取得等问题进
期刊
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工作的一个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渎职侵权犯罪轻刑化已成为困扰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其典型的表现就是渎职侵权犯罪判处实刑少,缓刑免处多,量刑偏轻。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改善查办渎职侵权犯罪的执法环境,是当下检察机关应当重点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渎职犯罪轻刑化的原因  1、外来
期刊
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以后,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进入了司法程序的侦查阶段,就会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出现,客观原因引起了这些人主观上的心理变化,从变化的基本规律来看,多数犯罪嫌疑人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既不甘心如实交代,也不敢一味对抗。侦查部门为了查清犯罪事实,其侦查手段之一就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讯,而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消极心理就是抗拒心理。审讯的全过程就是从消极心理向积极交罪心理转化的过程,也是讯问人员
期刊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既是行贿罪、单位行贿罪的目的,又是行贿罪、单位行贿罪的动机。即:它既是推动行为人实施行贿行为的内心动因,又是通过行贿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所谓目的,是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即是以观念形态预先存在于犯罪人大脑中的犯罪行为所预期达到的结果。动机,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从二者关系上来看,目的指向行为的方向;动机推动行为的产生,引
期刊
摘 要:反垄断法是规范市场行为、维护竞争秩序的“市场经济宪法”;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是反垄断法中最能体现其特征的制度之一。我国反垄断立法起步比较晚,制定的《反垄断法》主要借鉴了外国立法经验,立法对规制反垄断除外制度的只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集中体现在反垄断法第七条中,但在经济全球化和法律趋同化的进程中,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也会逐渐趋于协调,发生一些重大变化,文章将从该制度的理论着手,并参考外国经验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