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虚拟语气的误区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panphil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传统语法中虚拟语气体系复杂,它把所有表示反事实(counterfactual)和假设(hypothetical)以及情态动词过去时的用法都纳入了虚拟语气,这在实际应用中造成了混乱。本文认为现代英语中的虚拟语气是古英语的残留,从定义出发只有两种形式:动词原形型和were型。在条件从句和程式化短句中也只有这两种形式是虚拟语气。
  关键词:虚拟语气;界定;分类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6-0074-4
  Abstract: Subjunctive mood in traditional grammar books written by Chinese is confusing and complex in that all conditional clauses to express the counterfactual and hypothetical meaning and the past tense of model verbs are included. After a careful study of the related documents, this article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as vestige of the old English, there are only two types of subjunctive mood in English: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subjunctive mood, and it is the case even in conditional clause and formulaic sentences.
  Key words: subjunctive mood,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1. 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至今公开发表于各类刊物的有关虚拟语气的91篇文章中,大部分是对虚拟语气用法中没有界定清楚部分的争议:名词从句中的should是情态动词还是表示虚拟语气的助动词;were型虚拟语气中是否包含had been型;公式化虚拟语气和祈使语气的区别;以及虚拟语气的界定。这些问题包含了对传统虚拟语气分类的质疑。其实英语中虚拟语气的分类是很清楚和简单的,以往对虚拟语气不准确的分类和理解延续至今,造成了实际应用中的混乱。本文在查阅中外权威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作出解释。
  
  2. 传统虚拟语气的分类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语法讲解虚拟语气的不当之处有五点:
  第一,体系庞大。这种复杂的体系最早是姚善友(1959:53)在其专著中列举了动词be按形式可以分为七类。何桂金(1997:60-63)认为姚的观点比较系统,在我国影响较大。薄冰(1978),张道真(1992)等都采取了这种分类方法。其实英语虚拟语气只有两类:动词原形型和were型。
  第二,以时态为划分标准是不科学的,英语虚拟语气划分应当依据词形的变化。近年来语法书中对虚拟语气的讲解精炼了许多,张道真(2003:237-238)把虚拟语气动词形式分为三类:现在、过去和过去完成形式。但这种对虚拟语气分类的提法有很大误导性,因为这好像是根据时态在分类。实际上从时态的角度是很难讲清楚虚拟语气这个语法范畴的。比如在以下几句中,现在虚拟语气可以表示现在(①)和过去(②)的情况,过去虚拟语气可以表示现在(③)、过去(④) 和将来(⑤)的情况。
  ① Congress has voted that the present law be maintained. (夸克、戈林鲍姆、利奇等,1989:1397)
  ② We insisted that he leave at once. (夸克、戈林鲍姆、利奇等,1989:1397)
  ③ I wish I were a millionaire.(Celce-Murcia & Larsen-Freeman, 1999: 555)
  ④ I wish she were not married. (夸克、戈林鲍姆、利奇等,1989:1397)
  ⑤ If she were to try harder, she would pass the examination. (夸克、戈林鲍姆、利奇等,1989:1393)
  第三,张道真所讲的过去完成的虚拟,实际上是表示反实事的条件从句,把这类条件从句都当成虚拟语气,扩大了虚拟语气的范围,英语条件从句中虚拟语气的形式只限于were型和动词原形两种。
  第四,把情态动词的过去式都看作虚拟语气,因为其表示委婉(张道真,2003:243),在实际中容易造成混乱,其实情态动词的这种用法是由过去时的本质决定的。看以下三句:
  ① Would you mind shutting the window?(张道真,2003:243)
  ② They’d be on holiday this week. (Palmer, 1998:137)
  ③ Every morning he would go for a long walk. (夸克、戈林鲍姆、利奇等,1989:307)
  would在①中张道真将其解释为表示虚拟语气的助动词,在②中Palmer解释为时态助动词,在③中夸克将其解释为情态助动词,表示预测习惯。一个词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语法范畴是很难理解的。Huddleston(2002:150)说:过去时可以用来指距离事实的远近(use to indicate the factual remoteness)。Celce-Murcia和Larsen-Freeman(1999: 114)认为过去时的这种用法还可以表示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例如:Did you want something to eat before the game?她解释说这里过去式表示间接询问,语气较礼貌。可见情态动词过去时表达委婉是由过去时的本质决定。
  第五,把名词从句中的should理解为表示虚拟的助动词(张道真,2003:660)是错误的,英语中should这种用法是被当作情态动词的。在下面两句中,
  ① I should be glad to talk to him.(张道真,2003:243)
  ② He suggested that a petition (should) be drawn up.(张道真,2003:245)
  张道真解释should在这两句中都是表示虚拟的,为什么②中should可以省略而在①不能呢?根据辛克莱尔(2001:410)的解释,“当表示建议他人而不是受话人做事时,用‘that-’从句转述,这时从句常常会有情态动词,通常是should”。“不用情态动词时,被转述从句中的动词形式与情态动词形式一样,即用动词原形,有人称这种原形为虚拟语气”。Huddleeston和Pullum(2002: 994)对此的解释是很明确的,他们认为在以下三句中:①是虚拟式,②是陈述语式,③是特殊化的情态动词结构(specialized-model construction)。
  ① It is essential that everyone attend the meeting.
  ② It is essential that everyone attends the meeting.
  ③ It is essential that everyone should attend the meeting.
  下文将详细解释误区中前三个问题,即虚拟语气的体系、分类及在条件从句中的运用。
  
  2.1 英语虚拟语气体系的原貌
  英语是否有庞大的虚拟语气体系呢?Palmer (1987: 46)说,“传统的语法学家可能会认为表示假设(unreality use)是虚拟语气,但是虚拟语气这个概念是从拉丁文中借来的,英语语法中并没有虚拟语气”。Huddleston(1984: 78)对比了拉丁文中直陈语气和虚拟语气中因六种人称不同而分别使用不同词尾得出结论:“在拉丁文中不同的语态、人称和数都用不同语音形式的变化来表示,但是英语中不是这样”。Huddleston和Pullum(2002:993)从句法的角度把虚拟语气定义为没有时态的限定性从句(a clause that is tenseless),从句动词形式只用原形。Jacobs (1995: 364)认为“虚拟语气是在英语的非限定从句(English infinite clause)中用动词原形来表示的语态,主要用来表示假设或建议”。他(1995:86)补充说:“古老的虚拟语气这种形式在英语中已经消失,但是在一些从句中还保留有一些痕迹,比如从句中的动词没有过去时和现在时的变化或不使用情态动词。”夸克、戈林鲍姆和利奇等(1989:210)这样评价虚拟语气:“在现代英语中,虚拟语气一般说来是其它结构的可有可无或语体上有点差别的一种变体。但它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不重要。”这些引证表明,英语是有虚拟语气的,但它没有那么庞大复杂的体系。
  
  2.2 英语虚拟语气的界定和分类
  对虚拟语气分类的争议源于两点:一是没有弄清楚虚拟语气的定义,二是没有把握住分类标准。根据沈家煊翻译的《现代语言学词典》:语气(或:情态)是由动词词形变化表示的一组句法和语义对应(克里斯特尔,2002:228)。虚拟式是语法给句子分类的术语,通常视为与直陈式、祈使式等对立,指多种从属小句采用的动词形式或句子/小句类型,用来表达各种态度包括假定、不确定、不肯定等(克里斯特尔,2002:343)。这个定义清楚地告诉我们虚拟语气是一个语法范畴,通过动词词形的变化达到一种表意功能。但有的研究却从语境和意义(如孙鸿仁,1996:71等)或时体、人称、数(如何桂金,1997:63等)出发分类,没有把问题讲清楚,使虚拟语气掌握起来很复杂,也与英语中虚拟语气的原貌相差很大。
  对一个语法范畴的分析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高明凯(1957:387)说:“语法范畴或语法范畴内的语法意义必须有语法的形式去表现它”。“某一个意义是否属于语法的范畴要看它在语音习惯上功能如何,有没有特殊的语法形式而定……”(高明凯,1957:396)。所以,我们研究虚拟语气这个语法范畴必须看它是通过怎样的语法形式表现情态的,而不是从语义或功能入手来分类。
  那么按照动词词形变化来分类,情况是怎样的呢?Huddleston把虚拟语气分为现在虚拟式和过去虚拟式。他(1984:80)认为过去虚拟式用在条件句和wish引导的从句中。现在虚拟式多出现在demand,insist,require等词引出的从句中,在主句中主要是用于一些古旧的或程式化的句子中。Huddleston和Pullum(2002:944)对后者有清楚的解释,他们认为以下三类句子表示愿望,①是虚拟语气,动词用原形或be;②相当于may或let引起的感叹句或祈使句;③是古旧用法,相当I wish引导的从句。
  ① Long live the emperor. God save the queen....So be it.
  ② May all your troubles be quickly resolved!
  ③ Would to God I’d never set eyes on him!
  夸克、戈林鲍姆和利奇等(1989:210-214)和Greenbaun(1996:264-266)也把虚拟语气的形式分为现在虚拟式和过去虚拟式。但他们所说的现在虚拟和过去虚拟不是指虚拟式的时态而是相对虚拟式动词的词形而言的。现在虚拟语气是指虚拟式是用动词原形来表示的,过去虚拟语气是指虚拟式用were来表示的。这两种形式被章振邦(2000,2001)简称为be型和were型。用be型这样的名称是容易产生误解的。be型和原形不等同,虚拟式be也是一种动词原形。Huddleston和Pullum(2002:994)就清楚地区分了be型(i,①)和其它动词原形(ii, ①),此外,他们认为iii类看作虚拟和陈述都可以,在语义上没有区别,例如:
  i. be as verb
  ① It’s vital they be kept informed. [虚拟]
  ② It’s vital they are kept informed. [非虚拟]
  ii. 3rd sg subject
  ① It’s vital that he keep them informed. [虚拟]
  ② It’s vital that he keeps them informed. [非虚拟]
  iii. other
  It’s vital that we keep them informed. [未定]
  简言之,英语中虚拟语气只有两类,现在虚拟语气包括使用动词原形be和其它动词原形的形式,而过去时虚拟语气只是指were这一种形式。
  
  2.3 条件从句中的虚拟式
  把表示反事实和假设的条件从句都看成虚拟语气,扩大了虚拟语气的范围。例如,章振邦(1981:11)在导论部分讲:“本书中作为‘虚拟式’的动词形式只包括be型were型。其它表示虚拟的语法手段,将分别在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和过去完成体及情态助动词等有关章节里阐述”。这句话容易引起误解,就是英语有个庞大的虚拟语气,除了要用be和were这样的虚拟式表达外,还要用情态动词过去式和过去完成体来表达。章振邦(1999:66;2000:181;2001:325)多次用了类似的不清楚的描述,还把虚拟意义列入虚拟式一章中讲解(2001:325)。既然虚拟式这个语法范畴是从动词形式出发来划分的,就没有必要把虚拟意义也放进虚拟式中讲。这在应用中容易引起混乱。张道真(2003:660)也把这类意义全部列入了虚拟语气范畴,理由是:“他们(Quirk)称为假想过去形式(The Hypothetic Past)和假想过去完成时形式(Hypothetic past Perfect),但在索引中仍然是在虚拟语气下面”。
  实际上虚拟式用在条件从句中表示假设和反事实是很少的,且只局限于were和be这两种形式。Celce-Murcia和Larsen-Freeman(1999:551)说:“条件句中还保留着古英语虚拟式的痕迹,即从句中的表示第一人称单数和第三人称单数用were而不用was”,他们认为下面两句中①表示与过去的事实相反,可能性不存在。②是对现在的情况进行假设,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① If my grandfather were here now, he would have made some changes. (Larsen-Freeman, 1999: 551)
  ② If I were the President, I would make some changes.(Larsen-Freeman, 1999: 551)
  关于be的用法,他们说“在现代英语表示假设的条件句中,用be来表示虚拟比用were更少有,只在一些古旧的用法中用来表示现在条件如:If it be appropriate to have said this, I humbly apologize. (Celce-Murcia & Larsen-Freeman,1999: 551)。
  表示假设的条件句动词时态是后移的(夸克、戈林鲍姆、利奇等,1989:1393),这种时间和时态的不一致不应该被当成虚拟语气的特征,它也可以用过去时的本质来解释。Celce-Murcia和Larsen-Freeman(1999:113)在解释时态时说条件和假设从句的过去时可以表示距离事实的远近。
  可见虚拟语气可以用在条件从句中表示假设和反事实,但不是所有的表示假设和反事实的条件从句都属于虚拟式。同样夸克、戈林鲍姆和利奇等(1989)在附录中把表示假设和反事实的条件从句列在虚拟式下面也只限于指条件从句中用动词原形和were这两种形式。
  
  3. 虚拟式的使用语域
  
  使用动词原形在that-从句中表示命令或建议时,在英国英语中用在正式的和相当严格的法律语体中,但在美国英语中用得比较普遍。(夸克、戈林鲍姆、利奇等,1989: 212)在一些动词如order, suggest, advise, insist等引导的分句中使用陈述语气表示所提供信息的肯定程度;使用虚拟语气或情态动词表示潜在的行为(Biber, 2000: 667)。例如:
  ① They suggest that he could become the country’s national president. (Biber, 2000: 667)
  ② The medicine-man then ordered that there [should be] no mourning for the dead child. (ibid)
  ③ We ask that this food [be] blessed. (ibid)
  一些表示评价的形容词在主语从句中有假设的含义,用情态动词should或现在虚拟式表示建议,应采取一种行为而不是单纯就事实做出评论,主要用于一些学术文体中(Biber, 2000: 674)。而一些程式化的句子中,虚拟语气在语体上显得正式而过分守旧。(夸克、戈林鲍姆、利奇等,1989: 213)were型在不太正式的语体中可以用was来替代。(夸克、戈林鲍姆、利奇等,1989: 214)
  
  4. 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出,英语中的虚拟语气只有现在虚拟和过去虚拟两种形式。由于对它的定义把握不清导致分类标准不同,致使虚拟语气在传统的语法书中体系复杂,造成了掌握的困难。恢复它原来的面貌,有利于准确地表达应用。
  
  参考文献
  Biber, D., S. Johanson, G. Leech, et al.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67, 674.
  Celce-Murcia, M. & Diane Larsen-Freeman. The Grammar Book: An ESL/EFL Teacher’s Course[M]. Boston: Heinle & Heinle, 1999:113-114, 551, 555.
  Greenbaun, S. The Oxford English Grammar[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64-266.
  Huddleston, R. Introduction to the Grammar of Englis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74, 78, 80, 84.
  Huddleston, R. & G. K. Pullum. The Cambridge Grammar of English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50, 993-995.
  Jabcob, R. English Syntax: A Grammar of English Language Professional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86, 364.
  Palmer, F. R. The English Verb[M]. New York: Longman World Publishing Corp., 1987: 46, 137.
  薄冰. 英语语法手册[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克里斯特尔. 现代语言学词典[Z]. 沈家煊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8,343.
  高明凯. 普通语言学(增订本)[M]. 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387,396.
  何桂金. 论虚拟语气动词的形式及其分类[J]. 外国语,1997(3):60-63.
  夸克、戈林鲍姆、利奇等. 英语语法大全[Z]. 王富国、贺哈定、朱叶等译校.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0-214,307,1393,1397.
  孙鸿仁. 英语虚拟语式的讨论:从时态意义看虚拟语式类型[J]. 外国语,1996(2):71.
  辛克莱尔. 英语语法大全[Z]. 任绍曾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10.
  姚善友. 英语虚拟语气[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3.
  张道真. 实用英语语法[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张道真. 实用英语语法[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237-238,243,660.
  章振邦. 关于《新编英语语法》系列的研编[Z]. 外国语,1999(4):66.
  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第三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81.
  章振邦. 通用英语语法[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25.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英语经常出现的语言现象,模糊限制语对英语的实际使用也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模糊限制语的介绍,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出发,并结合对美国经典情景剧《老友记》台词的分析,探讨模糊限制语在英语中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150-4 doi:10.39
期刊
摘 要:基于文化翻译理论和描述翻译学理论,本文从奈达提出的语言文化特征五个方面对《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大陆版和台湾版两中译本翻译策略的效度进行描述性研究。最后指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规范的多变性决定了译无定则,在文化转换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描述翻译学研究;《哈利·波特》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1.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是外语教师应该发展成什么样的教师,在您看来,目前中国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呈现哪些特征?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和我的课题组曾在全国重点高校中取样,调查了我国36所高校213名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出了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外语教师知识”的概念及其结构。这项研究聚焦于优秀教师,而不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然而,它的前期基础是
期刊
Abstract: The Scarlet Letter is one of the great works by Nathaniel Hawthorne, who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novelists in 19th century.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patriarchal o
期刊
摘 要:英语教学改革一直以来是各个院校尤其是基础较弱的院校的一块心病。全国各地都进行了很多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适合西部尤其是学生基础较差的院校的模式不多。本文从行动案例的角度对笔者负责的邵阳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详细论述,具体地阐述了教学改革的背景、过程、结果及自我评价。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得到专家及各位同仁的指教。  关键词:策略指导;小组自学;语用中心;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本文依据Kahneman等的启发式策略理论,考查了大学英语CET-4考生在测试中使用代表性、可得性、锚定与调整和回避损失等策略的状况,通过探究考生参加测试时的心理过程和认知因素,以期达到对考生特定行为的科学认识。  关键词:启发式策略;CET-4测试;考生特定行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6-0038-4  Abstrac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在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所开展的一项实证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根据第二语言习得中理解性输出的有关理论,结合“写长法”的教学理念,对“写长法”与语言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写长作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而且能在整体上促进二语习得。  关键词:理解性输出;写长法;英语写作;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
期刊
摘 要:《混沌之美》(The Aesthetics of Chaos: Nonlinear Thinking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2008)是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Michael Patrick Gillespie将后爱因斯坦物理学中的新成果——混沌理论的一些观点或概念运用于文学批评的一部专著。本文对该书内容进行逐章介绍,最后对该书进行简要评论。 
期刊
摘 要:本文以CLEC为样本来源,研究介词of在中国学生作文中的使用特点。笔者发现虽然of是一个多用法词语,学生仅使用了of的某几个用法,因此of在研究样本中呈现出个别用法使用集中的特点。本研究的第二个发现是除of的从句用法外,of的其它五种用法在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笔者针对上述of的使用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数类用法;名物化用法;从句用法  [中图分类号]H314  [文
期刊
摘 要: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前国内英语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更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新思路,通过提高英语教师的英汉双向教学能力,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并在实践中积极进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师;英汉语言双向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