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并购脸谱

来源 :财经界·通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q19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额达到3.87万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29%。而2007年刚刚过半,全球并购态势却有愈演愈烈之嫌,无论是“道琼斯”并购案的峰回路转还是娃哈哈与达能的陈年旧账,都让我们领略到了不同的心情和故事。
  
  近段时间,全球并购事件风涌云动,煞是壮观。
  2007年以来,关于并购的话题持续升温。在全球范围内,最轰动的莫过于默多克以56亿美元之巨收购道琼斯旗下的《华尔街日报》。另传,微软也正在准备对雅虎发起收购之战。而在国内,关于并购的话题却显得分外沉重: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之后生死未卜,而大陆的TCL在对汤姆逊彩电部门、台湾明基对西门子手机部门的收购中都相继陷入了困境。而娃哈哈的掌门人宗庆后,更是因为十年前的一桩收购案而积怨爆发,和昔日的合作伙伴—法国达能公司撕破脸皮、兵戎相见。
  在热闹背后,是截然不同的遭遇和心情。通过几张具有标本意义的脸谱,也许对了解2007年并购业能起到一管窥豹的作用。
  
  愤怒的宗庆后
  11年前娃哈哈一次轻易的“以身相许”,令宗庆后一直如鲠在喉,到今天已经到了非进行刮骨疗伤不可的地步。
  自从2007年4月初,宗庆后声称娃哈哈遭遇达能集团恶意收购以后,双方的矛盾不断升级:达能集团于5月9日向瑞典斯德哥尔摩仲裁庭提出8项仲裁申请,并于6月4日在美国联邦法院对作为“非合资公司”法定代表人之一的宗馥莉(宗庆后之女)提起诉讼;第二天宗庆后愤然而起,提出辞去娃哈哈合资公司董事长职务;达能又毫不动摇,于6月6日宣布接受他的辞职;6月7日宗庆后和娃哈哈合资公司的员工、经销商等都发出了措辞激烈的公开信;7月10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沈阳娃哈哈起诉达能中国区总裁秦鹏一案……
  在这场争斗中,宗庆后的强悍与脆弱同样彰显无遗——
  在与达能11年的合资期间,宗庆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强势。合作之初,宗庆后就与达能“约法四章”:第一,品牌不变;第二,董事长的位置不变;第三,退休职工待遇不变;第四,45岁以上职工不许辞退。随后10年中,宗庆后果然凭借其在娃哈哈多年的威望、强硬的作风,一直牢牢地掌控着娃哈哈的控制权。
  宗庆后在经营、管理和销售上同样具有超强能力。除了娃哈哈矿泉水在中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以外,他于1998年推出的“非常可乐”和 2005年推出的“营养快线”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广大娃哈哈的经销商也跟着宗庆后赚得盆满钵满,自然对他忠心不贰,也在此次和达能的争斗中坚决站到了他的一边。
  达能打出诉讼的杀手锏,原意更多是在逼宗庆后就范,谁知宗庆后却偏偏不买账,不但立即宣布辞职,而且立即发表致达能董事会的公开信,披露事实真相。据了解,在达能起诉娃哈哈与宗庆后的时候,娃哈哈已经邀请了庞大的法律队伍来应对这场跨国诉讼。
  但宗庆后也有自己的软肋,因为达能手握白纸黑字的合同,这是任何一方都难于抵赖的事实。从本质上讲,在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只要是双方自愿签订的合同,就应该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当然,不是说所有不合理的约定只要白纸黑字了就永远不能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一定要通过对时机的敏锐捕捉、对商业规则和原始条款的合理运用以及有理有据有节的商业谈判来实现(有时可能还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而靠意气用事、口号连天,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更不惜靠拼个鱼死网破,则显示了宗庆后的小家子气。而宗庆后的“无赖”背后,凸显的正是宗庆后的无奈。
  


  这桩纠纷的原因,归根到底一句话:想钻空子的人被别人钻了空子——宗庆后及其创业团队为了实现对原来是国有资产的娃哈哈进行MBO,不惜“引狼入室”和外方合作,谁知这只“狼”来了以后不但不走了,而一心想着把原来的主人赶出去。宗庆后自然选择了殊死搏斗。
  品牌、商标对一个现代企业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样曾经高举过“民族品牌”大旗的联想,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显然更有经验和成熟:联想在整合香港联想和北京联想准备上市时,柳传志就痛下决心,将香港的合作伙伴请出门外;2005年,联想准备进军国外市场时,发现其英文商标“LEGEND”被人抢注,为此,联想斥资数亿元,毅然启用“LENOVO”新商标,以绝后患。
  
  无奈的李焜耀
  2007年5月8日,因为明基涉嫌内幕交易,台湾桃园地检署正式对包括董事长李耀在内的五名公司高管提起诉讼。据悉,这五名高管分别为明基董事长李耀、总经理李锡华、财务副总裁游克用、财务主管刘维宇和会计主任刘大文。
  检方称,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部门之后就开始巨额亏损。但是在明基公布亏损之前,李耀、李锡华、游克用和刘维宇就通过抛售股票获利3000万台币,然后将这笔费用存入马来西亚银行。随后,当明基股价下跌后,他们又利用这部分资金回购了4200股明基股票,用以刺激股票市场。因此,李耀、李锡华、游克用和刘维宇四人是因为内部交易而被起诉。而刘大文则是在知晓公司财务状况的前提下,帮助上述四人转移资金,因此以违反证券法和洗钱罪名被起诉。
  在一个多月之前,明基公布了该公司2006年全年财报。由于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战略失败,导致明基亏损276.1亿元新台币(折合8.327亿美元)。明基董事长李耀决定对此负责,在周二的董事会会议中提出辞呈,不过遭到公司董事会反对。这已是李耀第二次表达出卸任公司董事长的想法。
  一年前,李耀给“BenQ”插上了品牌国际化的翅膀,在所有的选择中,他并购了西门子手机。因为,“这能让速度加快10年”。为这一战,李耀准备了2亿欧元的粮草,但是,砸进去了6亿多欧元,不但没有停止德国西门子手机的亏损,反而把明基的其他业务拖累了。
  “我天生好冒险。”李耀则声称。对他而言,人生就是一场赌局。2001年11月5日,中国苏州运河,李耀宣布明基正式脱离Acer大家族,自创以紫色蝴蝶为象征的BenQ品牌。对着台下的老长官施振荣和满场的明基工作人员,李耀说:“我正在做一生中最大的冒险。”而过去十年,李耀一直都是凭着自己的精准眼光与强悍执行力,成为屡打胜仗的冒险大将军:他曾经成功促成联友光电与达科技合并,并主导明基与飞利浦(Philips)合组光驱公司……
  李耀的冒险源自于他心中的品牌情结。有人称其对品牌有着宗教般的追求:“李耀心里对品牌有很强的企图心,如果有一天,明基的品牌能够赢过宏基,可能就是他心中最大的满足。”1976年加入宏基的李耀,近30年的历练让他对于中国台湾科技公司的短板非常清楚,主要的症结就是品牌:“技术变化太快了,并且消费者的习惯也在不停的变化,”李耀说,“唯一长久的就是一家公司拥有的品牌以及经营的理念。”
  李耀在明基的品牌上投入了大赌注,据其介绍,过去几年在品牌推广方面的投入超过一亿美元。为了做自己的品牌,明基不惜得罪自己的大客户,即使影响到收入也在所不惜。在明基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手机之后,明基失去了过去的大客户摩托罗拉的订单,以致收入大损。
  
  得意的默多克
  正当中国人还沉浸于“五一劳动节”的长假里时,大洋彼岸的华尔街传出了今年最为轰动的媒体收购案——默多克旗下的新闻集团出价56亿美元(每股60美元的现金,或现金加股票)购买《华尔街日报》及其母公司道琼斯。
  而此后的三个月内,曾经变数丛生—首先是掌控了道琼斯集团64%股份的班氏家族在默多克收购案发布的当日,便通知道琼斯董事会,称家族中超过半数的股份持有者反对收购;其后,MySpace的创始人格林斯潘公开致函道琼斯,称愿意借款4亿至6亿美元给班氏家族,让其避免被默多克收购。格林斯潘还称已经找到了四家投资商,愿意贷款给班式家族以回购道琼斯股份……最终,默多克还是如愿以偿,以56亿美元成功收购道琼斯。
  自此,76岁的默多克成了新闻界大亨中的大亨。资产价值超过700亿美元的默多克,他的新闻集团旗下百多份报纸覆盖亚洲、澳洲、美洲和欧洲,福克斯台与星空卫视等各国的电视台亦是他的摇钱树,如今默多克又如虎添翼地得到了《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精干的600人编采队伍和能吸引高端消费广告商的206万精英读者群,都将是无价之宝。最新的数据显示,《华尔街日报》网络版(WSJ.COM)在全球已拥有超过100万付费订户,是全球付费用户最多的网站和最成功的网上收费刊物。这一成功平台也正好契合了默多克要创建更大规模网络媒体的战略。
  


  76岁的默多克始终认为自己是个“报人”,但人们似乎并不因此尊敬他。过去50多年中,默多克缔造了无数的传奇,但他所最钟爱的“玩具”——报纸,却给他带来了最多争议。默多克的名字总与“小报”一词紧密关联,他所掌控的100余家报纸,永远在一种信奉“流行主义”的功利价值观下流畅运转。而且,关于默多克左右逢源、灵活多变的政治立场如何帮助新闻集团在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获得政策倾斜的例证,一直在坊间流传。在一次宴会上,CNN创始人泰德·特纳曾不无讽刺的表示:“小布什把萨达姆比喻成撒旦是错误的,我还没把默多克说成是撒旦呢!”
  默多克从不回避让自己的政治偏好出现在自家媒体上,并透过特殊途径与执政政府保持密切关系,这与《华尔街日报》在人们心目中的冷静、诚挚、高端,公正无偏见的形象相左。经过交涉,默多克被迫签订了“编务独立协议”,确保在默多克与《华尔街日报》之间构造了一层“防火墙”。
  “他就是想征服世界,而且他似乎能做到”,默多克的竞争对手、维亚康姆集团董事长雷石东评价他说。而时代华纳的董事长理查德·帕森斯说默多克“差不多是个18世纪的家伙:世界还正在形成期,他要在荒野里开辟出一块地盘,并守卫它。”默多克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无所忌惮的性格,以及无所不用其极的方法论。
  对于热衷于影响力的默多克而言,如果说发行量300万份的《太阳报》为他带来了影响普通大众的平台,《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就相当于“皇冠上的宝石”——它们对世界政治、经济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早在1988年,默多克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只有《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这样的报纸,才能够为全世界的人提供巨大价值。
其他文献
越南是全球为数不多的、真正尚未开发的市场之一,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长期增长的巨大潜力。  ——美林亚太区股票业务主管保罗·马西    近10年来,越南经济飞速发展,年均经济增长率都在7.4%左右。2006年11月7日,越南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世贸组织刚刚批准其成为第150个成员国,随后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又在河内召开——这个长期以来意味着贫困和饥饿的亚洲小国,在经过20年的卧薪尝胆之后,如今已经大
期刊
日本此次向我国出口的天价大米,更多也许是在玩一个概念,但是,可能随后十多元,甚至几元一公斤的日本廉价大米便会如潮水般涌了进来,那将对我们的农产品产生巨大的影响。    7月底,一则关于日本高达近百元每公斤的天价米开始在北京、上海两地销售的新闻,再一次刺激了国人的神经。  在一片纷纷扬扬的议论声中,愤怒的讨伐者占了大多数。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是农产品大国,尤其是大米,南到江浙、北到黑龙江等地,都有“稻
期刊
一面是流动性过剩泛滥带来的过度刺激,另外一方面是连中国最有知名度的制造业CEO也在叹息行业利润的过分微薄。    虽然还有一年,在舆情期盼奥运的时候,也有人陆续讴歌中国市场经济建立三十年。在这个不算短的期间,各色背景的企业应运而生。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世界企业史上是少见的,而在英雄辈出、草莽奔腾之后,在21世纪,这些公司以及他们的管理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泥泞前路,虽然有亮色点缀其中
期刊
自7月23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以44号联合公告发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一些企业便开始忙着抢在新目录开始实施之前抓紧到海关备案新合同,以便享受最后一次全额保税进口料件的优惠政策从而减少因保证金台账实转造成的资金占压。除企业外,一些地方政府也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针对此次加贸新政,我刊采访了中国海关总署加工贸易及保税监管司司长何力。    上上策——了解政策,主动适应    《通商》:何司长,请
期刊
以“新公有制”为特征的企业利益共享,以“新共和制”为特征的企业治理权的分散和共享,将成为新的商业时代的普遍潮流。    日前,麦当劳北京分公司宣布,从9月1日起,全面上调其在中国内地大部分员工的工资,平均增幅30%。麦当劳大幅加薪的举措,有可能成为中国雇员工资整体上涨的市场信号。  然而,就本质而言,加薪并不是知识社会背景下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好办法,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在通涨时代的普遍性加薪,将使员工
期刊
俞雄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欧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秘书长    当我国机电行业还没能走出欧盟的WEEE和ROHS指令困扰时,又有一项新的指令在8月1日摆在了我国企业的面前——《耗能产品环保设计指令》(简称EuP指令)。至此,欧盟针对机电行业的“三把板斧”终于悉数登场,对我国企业来说,虽正值盛夏,却由衷地感受到了一阵“雪上加霜”的寒意。    先有WEEE、ROHS,
期刊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中国制造业将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当中国品牌能够像韩国的三星那样,是靠创新与品质而不是廉价与规模而跻身全球著名品牌之列的时候,“中国制造”才能赢回世界对中国的尊重。     对于“中国制造”来说,2007年是一个严峻的年份。  几个月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制局(FDA)对中国进口食品几度拉响警报,引发美国媒体大肆报道中国进口食品安全问题,民众为此人心惶惶。  8月15日,
期刊
“现在很难让我相信,一个外国公司在中国获得成功,并同时能够保持手脚干净。”一位外国官员甚至这样评价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操守。    自去年十二月份开始调查起,西门子贿赂案所涉及的资金节节攀升,从最初的2000万欧元一直到目前的10亿欧元,成为最新的一起惊天大案。  西门子中国也没能置身事外,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郝睿强自曝家丑,“去年我们开除了中国西门子公司20名员工,因为他们被发现涉
期刊
当前的中国经济是否正常?通货膨胀真的来临了吗?政府在宏观政策上的调整能否有效抑制……一连串关乎民生经济的问题在这个大涨时分亟待解开!    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数据,受食品价格快速攀升影响,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6%,创下自1997年2月以来的新高。  据统计显示:城市价格上涨5.3%,农村价格上涨6.3%;八大消费类别中,五类价格上涨三类价格下降;上涨幅度最高的
期刊
7月初,墨西哥电信巨子卡洛斯·斯利姆·埃卢以678亿美元的资产打破了蝉联《福布斯》富豪榜榜首13年的比尔·盖茨神话。中国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让我们不禁有更大的想象空间:20年内,中国内地能诞生世界首富吗?    世界富豪将由中国缔造  有观点认为真正有钱的富豪是不上榜的,认为讨论上榜富豪意义不大。就像黄光裕上榜后,声称其本人绝不是中国首富,说中国资产比他多的“隐型富豪”不在少数。从赖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