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比较了解开课教师的心理。我对每位开课的教师都表示敬佩,无论如何,在现今社会文化环境下,上公开课经常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甚至有点危险的事。评课的人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世界,对开课的人而言,这往往就是灾难了。
但是,我经常被拉去评课,不去不行。所以,我必须在这里老老实实地说一说关于这个问题自己想过些什么。
每次我都真诚地感激这些老师,允许我这个陌生人坐在他的课堂。
我总是认为他们的课上得比我好。他们为备一节课花了那么多时间与精力,这种课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的。每次听课,我都对照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的一些不足,见贤思齐,不过我有时会有点自卑:年纪渐长,即使秉烛,可能已无济于事。
我是来听课的,我在这节课上体会到天外有天,发现了新的思路,看到了比我的构想更有价值的方法。
听过一位校长的评课,我觉得他胆子真大:自己连文本都没读懂,连文体都弄不清,就敢去评教师的课了。还听过一位专家的评课,评过课他坐飞机跑了,那位青年教师却哭了,说,我再也不敢上课了:这位教师从来没想当专家,可是专家觉得她离专家差得还很远很远。
我想,按教育部颁布的标准,三年高中語文大概有五百多节课,这节课只是这位老师五百多节课中的一节,你怎么能要求他把所有的思想体系、基本理念和教学法全体现在这40分钟里让你观摩?
我们中国很大,光是山芋的叫法就有40多种,萝卜的品种有一百多个,面饼的做法有几百种,大多数省区不但有自产的茶叶,还有特殊的泡法;我们中国人的饮食口味相差很大,八大菜系根本涵盖不了;我们中国地域辽阔,换个地方,有的人就水土不服,会生病……
——那么,凭什么要让所有的教师用一种方法教书?
我觉得,公开课这种形式,无非是同行提供一些案例,提供一些可以研究的问题,在教学领域增进交流。所谓“公开”,低而言之,就像过去的匠人当街制鞋、补锅、蒸馍;高而言之,不过如琴台上奏一曲高山流水,如有“但微颔首”者,如有“周郎顾”,则是“公开”最积极的社会价值了。
有关公开课形式的负面影响,已经有许多评论,我不想再发表意见,这里只想就评价风气再谈谈感想。我不止一次地看到青年教师在被评过课后的失落,江苏有位中年教师甚至形容评课是“凌迟”。更糟糕的是,如果一节课上得不理想,那个负面评价可能会跟着走七八年。有人会说:“你说的那个老师,好像不怎么样,听过他一节课,很一般。”“什么时候开的课?”“好像是1992年。”——你看,20世纪的事,还跟着你呢,一直会跟你到永远。
我怕评课,是因为怕自己的真话会被人们借去当敲人的棍子,同时也担心谨慎出言被认为缺乏诚意。现时的评价方式对教师伤害比较大,而这种评价习气是社会环境逼出来的。
另有一种评价方式,就是只能说好话,不能有一点点疑惑,否则就是与人过不去。因为有变味的文化,也就有了变味的形式,也就有了变味的评价语言。如果能从这种僵死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不听他的,不在乎他的评价,只听学生的,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标准,自己可以得到发展。
但是,我经常被拉去评课,不去不行。所以,我必须在这里老老实实地说一说关于这个问题自己想过些什么。
每次我都真诚地感激这些老师,允许我这个陌生人坐在他的课堂。
我总是认为他们的课上得比我好。他们为备一节课花了那么多时间与精力,这种课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的。每次听课,我都对照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的一些不足,见贤思齐,不过我有时会有点自卑:年纪渐长,即使秉烛,可能已无济于事。
我是来听课的,我在这节课上体会到天外有天,发现了新的思路,看到了比我的构想更有价值的方法。
听过一位校长的评课,我觉得他胆子真大:自己连文本都没读懂,连文体都弄不清,就敢去评教师的课了。还听过一位专家的评课,评过课他坐飞机跑了,那位青年教师却哭了,说,我再也不敢上课了:这位教师从来没想当专家,可是专家觉得她离专家差得还很远很远。
我想,按教育部颁布的标准,三年高中語文大概有五百多节课,这节课只是这位老师五百多节课中的一节,你怎么能要求他把所有的思想体系、基本理念和教学法全体现在这40分钟里让你观摩?
我们中国很大,光是山芋的叫法就有40多种,萝卜的品种有一百多个,面饼的做法有几百种,大多数省区不但有自产的茶叶,还有特殊的泡法;我们中国人的饮食口味相差很大,八大菜系根本涵盖不了;我们中国地域辽阔,换个地方,有的人就水土不服,会生病……
——那么,凭什么要让所有的教师用一种方法教书?
我觉得,公开课这种形式,无非是同行提供一些案例,提供一些可以研究的问题,在教学领域增进交流。所谓“公开”,低而言之,就像过去的匠人当街制鞋、补锅、蒸馍;高而言之,不过如琴台上奏一曲高山流水,如有“但微颔首”者,如有“周郎顾”,则是“公开”最积极的社会价值了。
有关公开课形式的负面影响,已经有许多评论,我不想再发表意见,这里只想就评价风气再谈谈感想。我不止一次地看到青年教师在被评过课后的失落,江苏有位中年教师甚至形容评课是“凌迟”。更糟糕的是,如果一节课上得不理想,那个负面评价可能会跟着走七八年。有人会说:“你说的那个老师,好像不怎么样,听过他一节课,很一般。”“什么时候开的课?”“好像是1992年。”——你看,20世纪的事,还跟着你呢,一直会跟你到永远。
我怕评课,是因为怕自己的真话会被人们借去当敲人的棍子,同时也担心谨慎出言被认为缺乏诚意。现时的评价方式对教师伤害比较大,而这种评价习气是社会环境逼出来的。
另有一种评价方式,就是只能说好话,不能有一点点疑惑,否则就是与人过不去。因为有变味的文化,也就有了变味的形式,也就有了变味的评价语言。如果能从这种僵死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不听他的,不在乎他的评价,只听学生的,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标准,自己可以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