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几个角度例举了如何用构造法巧妙地解数学题,认识构造法在解数学题中的重要作用,对数学思维活动中的构造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构造法;函数;方程(组);复数;对偶式;三角关系式
什么是构造法呢?其实质就是依据某些数学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所具有的典型特征.用已知条件中的元素为“原件”,用已知的数学关系为“支架”,在思维中构造一种相关的数学对象,或者一种新的数学形式.从而使问题转化并得到解决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把各科知识有机结合,根据问题的条件,结论,性质及特征.横向联系,纵向渗透,构造出辅助图形或辅助关系式,使问题思路清晰,解法巧妙.
1.构造函数
通过观察数学结构式的特征,引入相关的函数模型,再运用该函数熟知的性质,往往使解答有理有据,顺畅自然.
例1 若函数f(x)的定义域是实数,并关于原点对称,则它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和一个偶函数的和.
分析 对这个抽象函数的证明,如果不去把抽象的奇函数与偶函数构造出来,几乎是欲证无门的.而利用奇函数的特征,我们不难构造出两个辅助函数.
F(x)=12[f(x)+f(x)],G(x)=12[f(x)-f(x)].
很容易看出F(x)为偶函数,G(x)为奇函数,而f(x)=F(x)+G(x)的存在,就使证明得以完美的解决.
2.构造方程
根据条件式与所求式的特征,联想有关的方程(组)利用方程的理论求解,可使问题变得十分熟悉.
例2 已知实数x满足等式x2-yz-8x+7=0和y2+z2+yz-6x+6=0,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分析 本题有三个未知数,一般需三个方程才能求解,但条件中只提供了两个方程,直接求解较为困难,但观察两个方程发现,若把两个方程中的未知数x看成已知数,则两个方程都可看成是关于y,z的对称式,故结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把y,z看成某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根构造一个新的一元二次方程,从而用根的判别式求出实数x的取值范围.
两式变形为yz=x2-8x+7,
(y+z)2=x2-2x+1,即y+z=±(x+1).
把y,z看作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t2±(x-1)t+(x2-8x+7)=0的两根.因为y,z是实数,故此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数解,所以Δ≥0.即(x-1)2-4(x2-8x+7)≥0,解不等式得11≤x≤9.
3.构造复数
复数具有代数式,三角式,几何形式等多种表示方法,而这些表示所含的实际意义,以新的视角,新的途径,沟通了代数三角和几何等内容之间的联系,若能在解题时,根据题设条件的特点,巧妙地构造复数,便能迅速地找到解题方法.
例3 已知a,b∈(0,1),求证:a2+b2+(1-a)2+b2+a2+(1-b)2+(1-a)2+(1-b)2≥22.
分析 看到这么多分式相加,似乎有种难以下手的感觉.若注意到根号里式子的特点,都是两个数的平方和,立即联想到复数的模,于是构造复数,再用三角不等式便迅速得证.
令z1=a+bi,z2=(1-a)+bi,z3=a+(1-b)i,z4=(1-a)+(1-b)i,则|z1|=a2+b2,|z2|=(1-a)2+b2,|z3|=a2+(1-b)2,|z4|=(1-a)2+(1-b)2.
而|z1|+|z2|+|z3|+|z4|≥|z1+z2+z3+z4|=|2+2i|=22,所以a2+b2+(1-a)2+b2+a2+(1-b)2+(1-a)2+(1-b)2≥22.
4.构造对偶式
若条件式或所求式具有对偶的特征,可构造对偶式,使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例4 对于正数x,规定f(x)=x1+x,计算f12006+f12005+f12004+…+f13+f12+f(1)+f(1)+f(2)+…+f(2004)+f(2005)+f(2006).
分析 显然不能将12006,12005,…,2006代入求解,但是若注意到其中的对偶性,进而构造对偶式f(x)+f1x.
则f(x)+f1x=x1+x+1x1+1x=x1+x+1x+1=1+x1+x=1.
从而原式的结果为2006.
5.构造三角关系式
善于从隐蔽的数量关系中挖掘出量与量之间的特征关系,如与某些三角函数关系式相似,则可构造相关的三角函数关系式,使问题顺利得解.
例5 如图,Rt△ACB中,∠C=90°,CD⊥AB于D.
求证:AC+BC 分析 若把结论变形可构造三角函数关系式,要证AC+BC 等价于证明ACAB+BCAB0,即cosA+sinA 总之,构造的形式多种多样,还有构造图形,构造不等式等等,这里我们不再一一列举了.通过对以上例题的分析,不难看出,构造法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增强解题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仅需要坚实而广博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思考的越深,构造就越成功,方法也就越简单,数学的魅力在于追求简单,而解题中的巧妙构造,往往有化繁琐为简洁之功效,是对数学美的最好不过的一次注释.
【参考文献】
[1]尹建堂,刘博闻.例说三角代换法解代数题[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3(24):4.
[2]刘银福.用构造法解题[J].初中数学教与学,2003(2):15.
[3]顾广林.例谈用构造法解题[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6(11):2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构造法;函数;方程(组);复数;对偶式;三角关系式
什么是构造法呢?其实质就是依据某些数学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所具有的典型特征.用已知条件中的元素为“原件”,用已知的数学关系为“支架”,在思维中构造一种相关的数学对象,或者一种新的数学形式.从而使问题转化并得到解决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把各科知识有机结合,根据问题的条件,结论,性质及特征.横向联系,纵向渗透,构造出辅助图形或辅助关系式,使问题思路清晰,解法巧妙.
1.构造函数
通过观察数学结构式的特征,引入相关的函数模型,再运用该函数熟知的性质,往往使解答有理有据,顺畅自然.
例1 若函数f(x)的定义域是实数,并关于原点对称,则它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和一个偶函数的和.
分析 对这个抽象函数的证明,如果不去把抽象的奇函数与偶函数构造出来,几乎是欲证无门的.而利用奇函数的特征,我们不难构造出两个辅助函数.
F(x)=12[f(x)+f(x)],G(x)=12[f(x)-f(x)].
很容易看出F(x)为偶函数,G(x)为奇函数,而f(x)=F(x)+G(x)的存在,就使证明得以完美的解决.
2.构造方程
根据条件式与所求式的特征,联想有关的方程(组)利用方程的理论求解,可使问题变得十分熟悉.
例2 已知实数x满足等式x2-yz-8x+7=0和y2+z2+yz-6x+6=0,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分析 本题有三个未知数,一般需三个方程才能求解,但条件中只提供了两个方程,直接求解较为困难,但观察两个方程发现,若把两个方程中的未知数x看成已知数,则两个方程都可看成是关于y,z的对称式,故结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把y,z看成某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根构造一个新的一元二次方程,从而用根的判别式求出实数x的取值范围.
两式变形为yz=x2-8x+7,
(y+z)2=x2-2x+1,即y+z=±(x+1).
把y,z看作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t2±(x-1)t+(x2-8x+7)=0的两根.因为y,z是实数,故此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数解,所以Δ≥0.即(x-1)2-4(x2-8x+7)≥0,解不等式得11≤x≤9.
3.构造复数
复数具有代数式,三角式,几何形式等多种表示方法,而这些表示所含的实际意义,以新的视角,新的途径,沟通了代数三角和几何等内容之间的联系,若能在解题时,根据题设条件的特点,巧妙地构造复数,便能迅速地找到解题方法.
例3 已知a,b∈(0,1),求证:a2+b2+(1-a)2+b2+a2+(1-b)2+(1-a)2+(1-b)2≥22.
分析 看到这么多分式相加,似乎有种难以下手的感觉.若注意到根号里式子的特点,都是两个数的平方和,立即联想到复数的模,于是构造复数,再用三角不等式便迅速得证.
令z1=a+bi,z2=(1-a)+bi,z3=a+(1-b)i,z4=(1-a)+(1-b)i,则|z1|=a2+b2,|z2|=(1-a)2+b2,|z3|=a2+(1-b)2,|z4|=(1-a)2+(1-b)2.
而|z1|+|z2|+|z3|+|z4|≥|z1+z2+z3+z4|=|2+2i|=22,所以a2+b2+(1-a)2+b2+a2+(1-b)2+(1-a)2+(1-b)2≥22.
4.构造对偶式
若条件式或所求式具有对偶的特征,可构造对偶式,使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例4 对于正数x,规定f(x)=x1+x,计算f12006+f12005+f12004+…+f13+f12+f(1)+f(1)+f(2)+…+f(2004)+f(2005)+f(2006).
分析 显然不能将12006,12005,…,2006代入求解,但是若注意到其中的对偶性,进而构造对偶式f(x)+f1x.
则f(x)+f1x=x1+x+1x1+1x=x1+x+1x+1=1+x1+x=1.
从而原式的结果为2006.
5.构造三角关系式
善于从隐蔽的数量关系中挖掘出量与量之间的特征关系,如与某些三角函数关系式相似,则可构造相关的三角函数关系式,使问题顺利得解.
例5 如图,Rt△ACB中,∠C=90°,CD⊥AB于D.
求证:AC+BC
【参考文献】
[1]尹建堂,刘博闻.例说三角代换法解代数题[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3(24):4.
[2]刘银福.用构造法解题[J].初中数学教与学,2003(2):15.
[3]顾广林.例谈用构造法解题[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6(11):2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