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二年级是低年级小学教育的范畴,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教学的内容也并非是以知识教学为核心,更多的是强调进行知识内容的基础普及,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少,学生也没有太多的课后作业,所以学生的散漫也就成为常态。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倾向于一些简单的童话故事讲述和朗朗上口的文章阅读,以学生的识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也就导致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并不多。这也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本文将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难点入手,全面展开小学二年级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究。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 语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5.007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所强调的重点内容,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能具有更高的素质,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让沉寂了多年的传统文化内容重新成为中国教学的核心内容。但是在我国的小学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并不简单,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小学教学中,难度更是比较显著。以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育为例,此阶段的小学生本身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比较贪玩,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管控难度也比较大,一旦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课程的拓展和发散,则很容易导致课程难以收束,学生的讨论和走神,会让课程的效果大大的下降,因为学生的关注点难以被引导。这种情况下,本文提出了如下内容:
一、小学二年级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难点
1.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更加贪玩,没有学习意识
小学二年级还处于小学的低年级教学阶段,虽然不少的小学生已经开始摆脱了一些幼儿园阶段的不良习惯,能真正的开始进行学习,和小学一年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其本身的主动性仍旧不够,尤其是对于一些主观上就不喜欢的学科,感到枯燥无味,也就不愿意进行学习,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娱乐或者休息上。这也就导致了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难度较大,只有能引起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提升。
2.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内容太少
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内容太少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实际的课程学习中,语文课程内容都是以简单的识字教学等为核心,而没有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想要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设,就需要教师能自己在短暂的语文课程内容中,进行相关知识文化的融入,这对于教师的能力考验比较大,而且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内容指导,也就导致了实际的效果难以有效的提升。
3.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思想不够健全
在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想不健全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的一个巨大的阻碍,这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自身的思想不能有效的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契合,所以对于相关的内容了解不够深入,也不知道这些内容的具体意思,导致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懵懂的状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效果非常差。当然,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会比较深刻,所以并不是非常适合小学二年级学生,部分的学校也理解这一点,因此将其当作一个简单的普及教育。
4.小学二年级的课程难以管控,课堂一旦拓展难以收束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内容并不丰富,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想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进行课程的拓展,让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融入课程中,但是小学二年级学生自身的思想不够成熟,故事融入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是关注故事本身,或者是关注故事中某个有趣的点,导致了背后的思想文化内容完全不被关注,课堂难以收束,效果也不佳。
二、小学二年级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1.让学生更加熱爱学习、热爱生活
相对于任何的课程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是一门复杂的文化,其中涵盖的内容很多,因此,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考虑如何能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特殊内容,让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从而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春节、重阳节等,都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教师在上课期间帮助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探讨相关节日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能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上课期间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课堂成绩的提升。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对低年级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其开展《三字经》《弟子规》等优秀启蒙读物的学习诵读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诵读的开展。学生开展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和先贤展开对话的一个过程,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使其逐渐具备优良的传统文化品质,通过经典作品教学引导他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使小学生在经典诵读的环境中慢慢地得到熏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好的基础。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小学二年级是一个特殊的年级,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本身的思想不够成熟,所以要想让小学生愿意接受小学语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就需要充分的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活力,显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也能真正起到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很多都是纪念伟人的,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举办赛龙舟、吃粽子活动,重阳节都是插茱萸登高,都极具民族特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不仅要将经典的历史文化传授给学生,还要将其中的文化精髓传授给学生,学习其中伟人的精神意志,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准备一些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想要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则必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的转化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3.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先哲的思想精华,所以在任何时代中,都具有传承的意义,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中华文化的特殊性,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建设课堂,就能让小学生的使命感被激发,从而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除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之外,学生还要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去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在历史长河中,古人创造了很多文化瑰宝,诸如古诗、文学、画作等等,都需要细细体会。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可以将其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进行一个简单介绍,这样学生既可以对课本知识有一个简单了解,还对传统文化也进行了一个深入的学习。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不仅要学习基础的知识,更要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承其中的文化精神。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一定要全面解析知识,做好备课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二年级是小学低年级教育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不具备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在很多的时候,会出现不愿意学习的状态,这也就导致了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难度较大,如何引导学生的兴趣,成为教学的关键。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一旦内容进行拓展,学生就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其讨论和思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完全无法相对,因此,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个显著的难题。大部分的教师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实质性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关联不大,只能是通过讲故事等形式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拓展,但是又会影响到实际的课程教学效果。针对种情况下,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融入的相關策略,希望我国小学语文教师能谨慎的参考其中的内容,从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融入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雨彤、卢丽华《小学语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状况及提升策略——基于D市128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证研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2] 周宇璇《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渗透性内容的类型、目标指向及运用》,《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3] 许群《诗境高远,文脉流长——小学语文之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探究》,《华夏教师》2020年第14期。
[4] 钱海萍《挖掘苏州文化,打造特色课堂——融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本地传统文化的几点方略》,《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年第4期。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 语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5.007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所强调的重点内容,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能具有更高的素质,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让沉寂了多年的传统文化内容重新成为中国教学的核心内容。但是在我国的小学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并不简单,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小学教学中,难度更是比较显著。以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育为例,此阶段的小学生本身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比较贪玩,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管控难度也比较大,一旦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课程的拓展和发散,则很容易导致课程难以收束,学生的讨论和走神,会让课程的效果大大的下降,因为学生的关注点难以被引导。这种情况下,本文提出了如下内容:
一、小学二年级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难点
1.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更加贪玩,没有学习意识
小学二年级还处于小学的低年级教学阶段,虽然不少的小学生已经开始摆脱了一些幼儿园阶段的不良习惯,能真正的开始进行学习,和小学一年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其本身的主动性仍旧不够,尤其是对于一些主观上就不喜欢的学科,感到枯燥无味,也就不愿意进行学习,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娱乐或者休息上。这也就导致了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难度较大,只有能引起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提升。
2.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内容太少
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内容太少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实际的课程学习中,语文课程内容都是以简单的识字教学等为核心,而没有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想要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设,就需要教师能自己在短暂的语文课程内容中,进行相关知识文化的融入,这对于教师的能力考验比较大,而且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内容指导,也就导致了实际的效果难以有效的提升。
3.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思想不够健全
在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想不健全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的一个巨大的阻碍,这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自身的思想不能有效的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契合,所以对于相关的内容了解不够深入,也不知道这些内容的具体意思,导致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懵懂的状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效果非常差。当然,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会比较深刻,所以并不是非常适合小学二年级学生,部分的学校也理解这一点,因此将其当作一个简单的普及教育。
4.小学二年级的课程难以管控,课堂一旦拓展难以收束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内容并不丰富,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想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进行课程的拓展,让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融入课程中,但是小学二年级学生自身的思想不够成熟,故事融入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是关注故事本身,或者是关注故事中某个有趣的点,导致了背后的思想文化内容完全不被关注,课堂难以收束,效果也不佳。
二、小学二年级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1.让学生更加熱爱学习、热爱生活
相对于任何的课程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是一门复杂的文化,其中涵盖的内容很多,因此,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考虑如何能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特殊内容,让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从而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春节、重阳节等,都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教师在上课期间帮助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探讨相关节日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能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上课期间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课堂成绩的提升。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对低年级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其开展《三字经》《弟子规》等优秀启蒙读物的学习诵读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诵读的开展。学生开展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和先贤展开对话的一个过程,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使其逐渐具备优良的传统文化品质,通过经典作品教学引导他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使小学生在经典诵读的环境中慢慢地得到熏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好的基础。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小学二年级是一个特殊的年级,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本身的思想不够成熟,所以要想让小学生愿意接受小学语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就需要充分的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活力,显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也能真正起到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很多都是纪念伟人的,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举办赛龙舟、吃粽子活动,重阳节都是插茱萸登高,都极具民族特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不仅要将经典的历史文化传授给学生,还要将其中的文化精髓传授给学生,学习其中伟人的精神意志,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准备一些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想要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则必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的转化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3.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先哲的思想精华,所以在任何时代中,都具有传承的意义,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中华文化的特殊性,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建设课堂,就能让小学生的使命感被激发,从而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除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之外,学生还要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去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在历史长河中,古人创造了很多文化瑰宝,诸如古诗、文学、画作等等,都需要细细体会。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可以将其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进行一个简单介绍,这样学生既可以对课本知识有一个简单了解,还对传统文化也进行了一个深入的学习。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不仅要学习基础的知识,更要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承其中的文化精神。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一定要全面解析知识,做好备课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二年级是小学低年级教育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不具备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在很多的时候,会出现不愿意学习的状态,这也就导致了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难度较大,如何引导学生的兴趣,成为教学的关键。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一旦内容进行拓展,学生就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其讨论和思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完全无法相对,因此,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个显著的难题。大部分的教师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实质性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关联不大,只能是通过讲故事等形式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拓展,但是又会影响到实际的课程教学效果。针对种情况下,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融入的相關策略,希望我国小学语文教师能谨慎的参考其中的内容,从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融入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雨彤、卢丽华《小学语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状况及提升策略——基于D市128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证研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2] 周宇璇《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渗透性内容的类型、目标指向及运用》,《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3] 许群《诗境高远,文脉流长——小学语文之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探究》,《华夏教师》2020年第14期。
[4] 钱海萍《挖掘苏州文化,打造特色课堂——融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本地传统文化的几点方略》,《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