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安福国会对巴黎和会的反应与应对

来源 :安徽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巴黎和会开幕之前,安福国会最重要的反应是提出外交议案,内容涵盖和会筹备与中国外交目标.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国会关注的内容包括和会应对策略、对日外交与山东问题等.从方式来看,分为立法与行政监督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指国会议员提出与和会外交有关的提议案、建议案,提交委员会与院会议决后咨送政府.后者则是通过质询权、弹劾权与查办权的行使,监督政府的外交活动.国会在巴黎和会期间的表现,除外来舆论压力因素之外,还与其维护派系与自身利益有关,突出表现为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从实际成效来看,国会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不过在制度形式上,其表现可以视为近代中国议会外交的初试.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时代,大规模个人信息侵权案件在社会中层出不穷.个人信息侵权案件由直接利害关系当事人通过个别诉讼方式解决虽然符合诉讼基本原理,但鉴于受害人人数众多且较为分散,加之诉讼成本高、诉讼周期长等问题,很难调动受害人提起私益诉讼的积极性,遂寻求公益诉讼救济,由检察机关集中行使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在对直接利害关系人的实体权益和诉讼权利予以充分保障基础之上,赋予检察机关确认损害赔偿存在的前置性诉讼实施权和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补充性诉讼实施权,对侵权人继续持有的不法收益予以收缴,并将收缴的不法收益存入专门的基金账
虽然行政执法权全面下移工作已然铺开,但我国现有法律规范体系并未为其提供充足的规范基础,既有的行政组织结构及其相应规则也没有为镇街有效承接执法权做好充分准备.行政执法权全面下移依然承受着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双重考问.以《行政处罚法》为框架的分析思路,并不能为消弭质疑提供有力支撑.行政执法权全面下移带来了镇街行政法身份、规模与组织形式、与区县人民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行政执法权全面下移属于执法权配置的结构性变迁,因而只能在组织法框架下探寻其解决之道.具体而言,应当通过《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针对同一仲裁标的,纠纷当事人均享有积极仲裁实施权与消极仲裁实施权,但一方行使积极仲裁实施权的,对方只能且必须行使消极仲裁实施权.撤回仲裁请求是申请人处分积极仲裁实施权的自由,但申请人处分其积极仲裁实施权涉嫌损害被申请人合法权益的,被申请人可以无缝衔接地行使相应的积极仲裁实施权,以捍卫其通过本次仲裁程序彻底解决纠纷的利益.被申请人不同意申请人撤回仲裁请求的,仲裁庭应当允许或将其视为被申请人提出了相应的反请求,并由被申请人负责垫付确保仲裁程序继续进行的案件处理费.
明洪武三年处州府小黄册的发现,不仅提供了明初浙东地区珍贵的人口、田土统计原始资料,更为研究该地区土地结构类型和科则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文章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明确了明初处州府民田大致有民田、民地、寺观田和义塾田四类,且民田之数远多于官田,民田科则也低于史籍所载,并在不同都、里之间有所差异,同时呈现出倍数于最低科则的趋势.
王符《潜夫论·遏利篇》针对东汉中晚期社会上“释廉甘利”的社会现实,提出人们应当以“德义”为终极的追求,“富贵”寓于“德义”之中,反对“无德而富贵”“不义富贵”,过分地追求物质享受.他还从财富观念和教育理念两个方面,对儒家的义利观作出新的阐释.在君子的价值追求方面,他主张也当“重义轻利”,以社会责任为先,物质享受为次;在家庭教育方面,给子孙后代教以德义,引导其走上正途,比留下丰厚的家资更重要,故而适时地将钱财利禄施予需要帮助的人,防止盛极而衰,才是长久地保有富贵利禄之道.
太建北伐是南朝政权最后一次大规模征讨北朝的战事,文章关注的即是太建五年陈与北齐在淮南的军事表现.陈军多线并进、各部互相策应,展现出严密的战略部署,最终占领寿春、攻取淮南.北齐的军事指挥混乱、地方军与中央援军合作不协是其丧师失地的主要原因.寿春失守后,北齐掌权者韩长鸾的“他家物,从他去”一语道出了其不认同淮南的态度,也是北齐主体人群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对淮南疏离感的体现.不过,陈朝却对淮南颇为重视,将收复淮南视作要务.这说明,陈与北齐虽然长时间划江而治,但双方在心理上的分界线仍是淮河.
清代的洗冤检验文本是在宋《洗冤集录》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是,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在相关毒物知识大幅增长的同时,清代与蛊相关的知识增加却与司法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任何案例附入,且增补的蛊毒知识主要来源于医书、游记、笔记等,时间集中在宋代之前.这种现象也可以通过检索成案进一步得到证实.结合律例的修订可以发现,清代有关蛊毒的法律更多具有宣示性价值.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是蛊毒相关病因观念史自然变迁的结果,又是宋代以来司法逐渐理性化的产物.同时,清王朝高度集权司法体制对地方专杀权的控制,也对提高相关案件审理中的理性化
中共是蒋介石的劲敌,也是西安事变善后的主要对象.蒋介石欲收服中共,中共要联蒋抗日.双方不同利益取向却有共同的抗日诉求.抗日促使双方和谈,以达成共识.红军安置问题是双方谈判的重中之重,以此为中心,国共展开较量,围绕红军防地、人数、编制和领导权等进行博弈.蒋介石极力压制中共要求,中共借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还未完全撤离西安,以及国内的抗日氛围,要求蒋介石满足红军改编条件.受国际博弈和国内政争影响,蒋介石在红军改编问题上时而妥协、时而强硬,中共有限度忍让同时对原则性问题坚决不让步,最终蒋氏不得不妥协,在人数和编制上满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战争年代的艰苦斗争和在革命根据地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党管干部”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探索制定了多项干部管理制度,确立了“统分结合”的干部管理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实行公务员制度,持续推进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干部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继续完善干部管理制度体系,优化党对干部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干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和
在命案逐级审转的时限压力和各层级间纠错成本的作用下,特别是掌握着地方“隐权力”的吏役的推助,清代地方顶凶生成,并能经逐级复核无异,进而递至中央.在京控揭发顶凶情弊之外,刑部通过对地方具题的案件文本进行“书面审”,常能发现纰漏以查错纠弊.为治理地方顶凶问题,刑部不仅通过持续的立法工作、修订例文以因应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为治理顶凶提供法律依据,还派出官员具体审办地方顶凶疑难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