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废弃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来源 :食品工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莲子加工过程会产生莲蓬、莲衣、莲子壳、莲子心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往往被直接丢弃,而未进一步开发利用,造成了明显的莲资源浪费。由于莲废弃物中含有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多酚、生物碱和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莲废弃物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常规提取方法和现代提取方法都已被广泛应用于莲废弃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此同时,为了提高提取率,一些新型提取技术也被应用于莲废弃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并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莲废弃物中的多酚、生物碱和多糖具有抗糖化、抗增殖、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理活性,但其活性研究主要
其他文献
以大兴安岭野生蓝莓为原料,发酵制备蓝莓酵素,研究其发酵过程中总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变化,以及体外抗氧化能力变化情况,并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初步探究其抗氧化的相关机制。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总花青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于发酵第50 d时,达到了0.52 mg/mL,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均于第300 d时达到最大值2.81、3.17 mg/mL;1,1-二苯基-2-苦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氧自由基吸收
为取代难以降解、易造成环境污染且资源有限的合成有机过滤材料,本研究以魔芋葡甘聚糖、马铃薯淀粉等食源性成分为基材,经过溶胶-凝胶及冷冻干燥法制备出可生物降解的魔芋葡甘聚糖-明胶-淀粉气凝胶滤材,对其微观形貌、密度与孔隙率、力学性能和过滤性能进行表征,并优化配方为KGM、明胶、淀粉投料质量比=1:2:2。最优配方制得的KGS2气凝胶孔径均一,密度为0.0589 g/cm3,孔隙率达84.9%,抗压强度为848.34 kPa,过滤阻力为116 Pa,对粒径范围为1~10μm的颗粒物过滤效率均在95%以上。室内土
为了提高面包的营养价值,扩大具有活性成分的植物在膳食中的应用,本研究以荞麦苗粉为面包辅料,探讨了荞麦苗粉面包的最佳制作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等方法,以比容、质构、感官评价等为指标,进行了荞麦苗粉营养面包的配方改良和工艺优化,研制出荞麦苗粉保健面包。结果表明,面包辅料最佳配方及工艺(以面粉质量计):荞麦苗粉2%,酵母1.0%,荞麦苗粉直接加入面粉中,面团一次发酵时间20 min,中间发酵50 min,醒发时间90 min,烘烤温度上火170℃,下火190℃。研制的荞麦苗粉营养面包产品具有面团发酵和烘
为探究山东引种蓝莓的综合品质,对13种蓝莓进行形态指标、理化指标、质构指标测定,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聚类分析得出排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各项指标存在差异,大粒蓝金综合品质最优。该果外形圆润、色泽明亮,总糖含量17.07 g/kg,维生素C含量1.35 mg/g,SOD含量1156.11 U/g,各项质构指标优异,口感较佳。从17项指标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出前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260%。将主成分分析数据建立蓝莓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得分表明:大粒蓝金、布莱登、赫伯特、
为提高乳清浓缩蛋白(Whey protein concentrates,WPC)微胶囊的稳定性和包封率,利用肉桂醛(Cinnamaldehyde,CA)修饰WPC稳定的微胶囊界面。通过粒径、包封率、含水量、溶解性和微观结构等优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评价添加CA对WPC微胶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WPC浓度为5%,油相含量为5%时,添加1%CA的微胶囊包封率高达92.12%,而不添加CA的微胶囊包封率仅为55.68%。添加CA使微胶囊饱满圆润,表面致密光滑,能提高低油含量并稳定高油含量微胶囊的包封率,在一定程
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EC 3.1.4.4)是催化磷脂的磷酸二酯键水解和转磷脂酰基反应的一类酶的总称。PLD所具有的转磷脂活性使其在食品、医药以及细胞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磷脂酶D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开发高产量、高纯度和高转磷脂活性的PLD资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对微生物PLD克隆与高效表达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以期对微生物PLD的大规模生产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采用重离子束12C 6+对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Lp1进行辐照选育,分析比较了不同辐照剂量下致死率和突变率,并通过双层琼脂扩散法筛选高产细菌素突变菌株。在辐照剂量300 Gy时,出发菌株植物乳杆菌Lp1的致死率和正突变率分别为86.3%和28.28%。在300 Gy辐照菌悬液中,分离筛选出高产细菌素突变菌株Lp092、Lp085,以大肠埃希氏菌为指示菌抑菌圈直径比出发菌株Lp1分别扩大了20.64%、19.3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抑菌圈直径比出发菌株Lp1分别扩大了17.16%、14.14%,经过连续
在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表征木薯叶类黄酮基础上,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评价木薯叶类黄酮质量、分析与其质量密切相关的特征成分。结果表明,HPLC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符合相关要求,共确定5个共有峰,18个样品的相似度大于0.88且样品得分点均位于主成分公差椭圆之内,表明不同品种不同植龄的木薯叶类黄酮的质量较一致。CA显示,不同品种不同植龄的样品亦能聚到一起,表明木薯叶类黄酮的质量受品种和植龄的共同影响。PCA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748%,S
类胡萝卜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果蔬中的脂溶性色素,在预防疾病和保护人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但是人体无法合成类胡萝卜素,只能从食物中摄取,且由于类胡萝卜素的溶解性差、不稳定等原因,其生物利用度通常非常低。本文简述类胡萝卜素的消化过程,以SR-B1、CD36、NPC1L1等肠道转运蛋白为重点,介绍类胡萝卜素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吸收,并从类胡萝卜素的亲脂性与化学存在形式、食物基质、胃肠道消化、宿主因素及肠道转运蛋白的表达或活性等方面出发,综述影响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为了探究苏丹红Ⅰ在辣椒活性成分辣椒油树脂和辣椒红提取过程中的迁移情况,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检测了辣椒、辣椒粉、辣椒粒、红辣素、辣椒红和辣椒油树脂中的苏丹红Ⅰ含量,结合各产品的质量、色价、总辣椒碱变化分析苏丹红Ⅰ迁移规律,并对迁移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活性化合物的提取保留了辣椒原料中97%以上的色价和总辣椒碱。苏丹红Ⅰ主要存在于辣椒皮中,其残留量占全辣椒的86%。辣椒中0.08~0.22μg/kg的苏丹红Ⅰ随着提取不断迁移到后续的提取产物中。辣椒经去籽粉碎后保留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