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学 东盛解局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个月变形记
  郭家学东盛解局
  
  主笔·本刊记者唐凯林/文·本刊记者唐凯林杨柳
  当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总经理裘祖贻,在公司办公室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东盛郭家学也正遭遇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裘祖贻自杀六天之后,郭家学把自己关在公司的办公室里,用一整天来思考一个严峻的问题:生存还是死亡?
  我们一直都在关注郭家学和他的东盛,从他在资本市场声名鹊起时开始。
  东盛,一家以民营资本为背景的医药企业,凭借着什么在搅动着整个行业?
  郭家学,一位毕业于陕西安康师范学校的师范生,又凭借着什么神奇力量在中国的医药行业呼风唤雨?
  当郭家学借壳同仁铝业、收购湖北潜江制药、借道进驻云药时,他表现得像一位娴熟的魔术师,让人感觉东盛的并购战车是战无不胜的。
  当郭家学四处奔走,为拯救东盛而展开艰难的“东盛保卫战”时,东盛是脆弱的,此时的郭家学仍像一名斗士。从高处重重摔下的郭家学只是拍了拍屁股,继续上路。
  八个月太漫长,当中的每一天郭家学都要算计着如何让东盛走出困境。
  八个月又太短暂,在时间的空隙里,郭家学要为自己所犯下的每一个错误进行补救。
  能够反思过去,是郭家学最大的收获,他说东盛这次所遭遇的挫折比谁给他投资10亿、20亿的资金更有战略意义。
  从困境中缓缓走出的郭家学,决定今后要走一条与从前不同的路。
  从2006年10月31日算起,刚刚过去的242天,对于东盛创始人郭家学来说是动荡的八个月。
  在这200多个日日夜夜里,郭家学每天所面临的工作就是如何收拾东盛危局。年仅10岁的东盛在一场来自资本市场的变故中差点爬不起来,而创业近20年的郭家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
  2006年10月31日以及11月1日,郭家学将其称为“一生中最黑暗的两天时间”,时至今日,郭家学还能清楚地记得在这两天里的痛苦和绝望。“那两天公司所有的电话被打爆了,有一个上海的股民给公司打电话说一定要见董事长,而且给我们说,董事长必须给他回电话,而且我今后每天必须给他回电话,如果我每天不给他回电话,他就到我们公司门前裸体抗议”公司董事会办公室负责人说。
  查询东盛科技(600771)的公告记录,在去年10月31日当天,共有4条重大公告,其中两条分别为“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外担保补充公告”、“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资金占用及其解决方案的公告”; 11月2日,“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发布;11月20日,上交所公布“关于对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董事长郭家学等公开谴责的决定”。
  自此,踩上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以及担保地雷的郭家学和他一手创建的东盛陷入了险境。
  
  转机 股价一路攀升
  “郭家学还有没有明天”的命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2007年4月1日,东盛集团企业内刊《东盛人》在停顿了一段时间后正式复刊,复刊的第一期卷首文章被命名为《希望》,“这样一个复苏的季节对我们有着特别的意义……3月把春天带回,生命的田野在等待着我们去播下希望”。
  这一天离东盛东窗事发刚好150天。
  等待希望,是郭家学坚守的惟一理由。事实上,“郭家学还有没有明天”的命题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半年多的时间内,郭家学为自己的错误积极地埋单,并奔波于西安、北京、上海之间,进行着一场痛苦的“东盛保卫战”。
  而就目前的局面来看,郭家学的这场保卫战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投资者对东盛积极偿债的态度和总体方案都给予了高度认同。
  这样的成果已经反应到了资本市场,今年6月21日,东盛科技的股价已攀升至26元以上,这与低潮时股民扬言裸奔抗议,股价跌至5元多相比,东盛科技已日趋稳健。6月20日,证券分析师对东盛科技的投资建议为:公司是一家以中西药及生物制品为主业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今后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该股具备中线投资价值。建议逢低关注,第一参考目标为28元。
  6月15日,东盛科技公告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红股4股以股抵债(股权登记日6月21日,除权日6月22日),为东盛科技解决了占款1.71亿元。不过,要彻底从15.88亿元债务中完全脱身,“白加黑”的交易意义更为重大。据可靠消息,东盛科技与拜耳的白加黑交易项目审批工作进展顺利,国家六个部委局对这单交易已经出局了同意函,也就是说拜耳的交易款会及时地解救东盛科技在资金上的缺口,缓解郭家学的资金压力。
  “东盛从未来发展来说,主要面临的风险还是来自担保”。然而就是这个让郭家学异常头疼的担保问题,东盛也似乎找到了解决的途径,据来自资本市场的消息称,与东盛有着担保牵连的两家公司目前正处于破产保护期内,对于这样的特殊状态,暂时应该不会给东盛科技造成伤害。“这两个担保在时间上的缓和,对东盛来说其实是给我们腾出了两年快速发展的机遇。”东盛集团一内部人士说。
  “我们的风险目前主要还是大股东占款问题,我们现在的工作思路就是先解决大股东占款,再解决担保问题。”对于这两大棘手难题,东盛已经准备了一套“一揽子”解决方案。
  在这个解决方案里,有两个思路:
  其一是在时间的空隙里寻求发展。那就是东盛科技通过平缓各种矛盾,争取两年的培育时间,把公司价值提升。“比如说东盛科技到两年后的市值上升到200亿,我们就可以变卖5%的股权来获得现金,然后再用这些现金成立一家担保公司,把东盛科技的这些担保放在担保公司里面。”在郭家学看来,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模式,“所有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来解决,我觉得是绝对轻松的。”
  但不难发现,这一解决模式有着先天性的不足,那就是郭家学如何争取到两年的时间?另一个问题是,两年之后,东盛科技的市值必须是上升,因为现金的获得以东盛科技价值的提升为基础。
  郭家学的第二个思路是引入投资者的资金,组建一个投资担保公司,再将东盛科技的担保转给投资担保公司。据透露,这笔资金的需求量为8个亿,其中计划用4个亿组建投资担保公司,4个亿培育新的医药资产。
  对于投资者的回报,郭家学的构思是:组建一个东盛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由投资者占股20-30%,东盛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占东盛科技37%的股份,投资者等于间接拥有东盛科技的股份。
  要想让投资者得到最为实际的回报,最终的落点仍然是在东盛科技的市值上。我们对于郭家学的引资计划简单地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东盛科技在两年以后它的市值是200亿,那么东盛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持有37%的股票价值应该是74亿,而投资者在这74亿市值中持有20-30%,应该是14.8-22.2亿。不过,截止6月21日,东盛科技的市值仅为71亿左右。
  凭什么相信郭家学为东盛科技编织的美好愿景?毕竟,从71亿到200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意思的是,在经过了大的变局之后,郭家学对于如何运营东盛,在思路上有了巨大转变,不知道这些转变能否成为支撑郭家学200亿梦想的依据。
  
  减法 连续割肉
  如今的东盛在经历了沧桑之后,开始了一条减法道路。
  
  2007年6月7日,在北京凯宾斯基酒店,我们碰到了郭家学,问及对于此次教训的感悟,郭家学说:“我想这些教训,对东盛长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帮助,这次挫折比谁给我投资10亿、20亿的资金还要有战略意义。”
  


  将挫折评估为价值,郭家学的思维正在发生着转变,而这样的转变将彻底地影响到东盛未来的道路。
  中国医药行业最近几年形成了一个诸侯割据的格局,而这种局面背后的推动力就是没有公认的行业老大。而在谁都有可能做老大的态势之下,并购扩张式的加法运动风起云涌。
  郭家学的东盛起源于西北,从名不见经传到中国医药行业里的明星企业,东盛的并购史见证了她的崛起。
  然而如今的东盛在经历了沧桑之后,开始了一条减法道路,这是郭家学“10·30事件”之后公司发展战略思路上的重大调整。
  “东盛从现在开始永远不会再为了什么行业老大去努力工作,从去年10月31日开始,我的目标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一定要把公司利润提升上来,公司的市值也才会不断地变大,而不是把东盛的规模做到最大。”
  仍然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郭家学彻底否定了东盛原先的指导思想——唯规模论。“我们过去追求的目标是先把规模做大,然后提升价值,但是这条道路不适合中国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先做强,把利润和给股东的回报放在第一位。”
  2006年10月25日,总部在德国的拜耳医药保健与东盛科技联合宣布,拜耳将以10.72亿元收购东盛科技启东盖天力制药有限公司“白加黑”等三种抗感冒、止咳类非处方药业务及相关资产。
  白加黑是郭家学最为偏爱的产品,因为白加黑每年的价格策略、广告沟通策略、渠道策略都是郭家学亲自参与主持的,出卖白加黑无异于割肉。“在企业遇上困难的时候,就是要把最好的东西卖掉,用大量的现金来培育那些有潜在价值的东西”,这是郭家学的现实取舍。
  从更深远的视角来看,东盛将白加黑拱手相让,也正是郭家学对东盛业务进行梳理的开端,因为此次收购完成之后,东盛在医药行业将专注于现代中药、传统中成药和麻醉及精神药品这三部分业务领域,是业务收缩的一个开端。东盛集团一高管表示:“现在卖掉一些业务不是像外界说的那样,没钱了才卖企业,我们是在卖掉跟主营业务不相关的业务。”
  “在今后两年,我们的核心就是全面整合公司内部资源,显著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最核心的。”在郭家学看来,东盛以前的发展思路掉进了一个陷阱,那就是“简单地追求规模”,将规模理解为一家家的企业相加。而如今郭家学所理解的规模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东西”,只要利润上去了,市值做大了,规模就会形成。
  如果说郭家学出售白加黑有着形势所迫的因素,那么当前对潜江制药(600568)的态度则更能够说明他的减法思维。
  众所周知,潜江制药是郭家学所控制的另一家上市公司,对潜江制药的价值重组,郭家学有过很多思路,主要是下力气调整产品结构,在这方面三年来潜江制药已经投入了近亿元资金,估计在今年底调整到位。也考虑过比如引入战略投资,移植东盛集团能源类资产,将潜江制药打造为能源类公司。“我觉得潜江制药资产质量非常好,非常干净,将来改造提升价值应该很快,从目前来看,市场很多人对潜江制药表示认可。”
  但是,准备出售潜江制药,这也许是郭家学刚刚才有的想法。据东盛内部的消息,出售潜江制药的可能性高达90%。
  为什么要卖掉潜江制药?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东盛在国内A股市场已经拥有上市公司东盛科技,完全没必要在同一市场上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其次,有企业投资人认同潜江制药的价值,这是不错的时机;郭家学欲出售潜江制药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想把所有东盛集团的优势,全部整合在东盛科技,而目前的状况是精力不够集中。
  而且从现实操作来看,郭家学认为对东盛科技倾注精力会有大的回报。“我对中国股市的发展非常看好。股票全流通后,我们只要把上市公司业绩做好,股东的价值、员工的价值包括管理层的价值就都能在股市当中得到很好的回报。再加上整个东盛科技现在下属的十几家工厂,在过去这么多年集团已经将技术改造工作全部完成,无须再增加技术改造方面的投资,今后主要在品牌建设、营销方面做一些投资,整个提升业绩应该会比较快。”
  
  教训 对资本的态度
  郭家学认为自己没有及时调整债务结构是最大的失误。
  
  熟悉东盛历史的人大致都会有这样一个认识:东盛成功于娴熟的营销战略,成名于频繁的资本运作。
  对于这样的评价,郭家学并不十分认同。在郭家学看来,东盛在资本运作上还没有成名之前,医药营销行业对于东盛的品牌建设就非常认同。譬如,在2001、2002、2003年郭家学本人在医药行业品牌管理方面赢得很多的荣誉,而这些都和销售有关。“后来就是因为对云南白药等收购,大家认为我是以重组、收购、资本运营见长,实际上东盛是一家以营销、品牌管理见长的上市公司。”
  


  支撑郭家学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便是白加黑的成功运营。据了解,在东盛进入之前,这个公司负资产几个亿,而东盛入驻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整个企业的价值便有了上百倍的提升。在这个案例里,体现的不是资本能力,而是品牌和营销的胜利。
  但这些解释并不能消除人们对东盛强势资本运作的印象。事实为证:1999年,东盛动用6000万元收购青海上市公司同仁铝业,并更名为“东盛科技”,在此之后的五年时间里,东盛基本保持了每年一次大并购的频率。2000年11月,东盛收购江苏启东盖天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80%的股份;2001年8月,东盛收购青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52.90%的股权; 2002年4月,东盛收购珠海丽珠集团12.72%的股权,之后与身居南方的朱保国发起了丽珠争夺战;2003年6月,东盛收购湖北潜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9.51%的股权,成为实际控制人;2004年9月,郭家学进驻云南白药。
  以上事例足以说明郭家学对资本的态度,而郭家学这种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东盛的战略。然而在经历了这场风波之后,郭家学对资本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资本运作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东盛也不例外。在危机爆发之前,郭家学已经正确地判断到宏观调控的到来,但郭家学当时却认为宏观调控无非就是利率的上调或者下调,这对企业来说无非就是财务成本的增加,东盛具有很大价值潜力,完全能够承担这一成本压力。
  始料未及的是,在宏观调控的第一年,东盛就被银行压缩了将近5个亿的借款,这对于一家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特别是像东盛这样正在扩张的企业来说,打击无疑是致命的。总结资金困境下的过失,郭家学认为自己没有及时调整债务结构是最大的失误。
  据了解,东盛在企业债务结构中,主要是短期负债,占到了总额的98%,而长期债务和中期债务的比例仅为2%,危机到来时,这样的债务结构加剧了资金周转的难度。遗憾的是,在东盛资金富足的年份,郭家学完全有实力来调整这一危险的结构,可惜没有落实。“如果我在2004年前手中有大量现金的时候,把债务稍微的调整,比如说3/5是中长期负债,2/5是短期负债,那我就能顺利地渡过宏观调控,云南白药我也犯不着卖了。”
  在资金链上吃过亏的郭家学如今坦言自己在未来5-10年之内都不会进行并购,“即便5-10年内要收购,我也会用自有资金收购,东盛未来整个战略结构原则上不负债,比如说5年之内,我把银行所有的贷款全部还完,可能快一点2-3年全部还完,今后发展我就全靠自有资金,用自有资金来发展企业。”
  郭家学之所以有这样的计划,首先是对金融抱怀疑态度,而这样的方式郭家学也找到了榜样,那就是日产公司的卡洛斯·戈恩。公开资料显示,1999年卡洛斯·戈恩接手连续七年亏损的日产公司,当年即实现盈利,2002年1月初,卡洛斯·戈恩在北美国际车展上公布了著名的“180计划”,即:日产2004财年的全球销量较2001财年增加100万辆,营业利润率达到8%,汽车业务实现零负债。据此,郭家学相信东盛将来的零负债计划也会给东盛带进一个更稳健的发展轨道。
  郭家学这样的仿照也许会遭到世界第一CEO杰克·韦尔奇的嘲笑,熟悉GE历史的人不会不知道,韦尔奇也是一位收购爱好者,而其取得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负债这一财务杠杆的大胆运用。
  无论如何,郭家学在两个极端的成功案例里选择了谨慎负债的卡洛斯·戈恩。“今后东盛整个的发展我肯定是靠自有资金”,郭家学强调了这样的选择。
  


  开惯了快车的人在堵车的时候会变得烦躁,主动放弃“杠杆效应”的郭家学会忍受住缓慢的滚动发展吗?
  郭家学对东盛的判断是“不会慢”,在他眼里,东盛科技有着巨大发展的潜力,市值的增长会很快。在这样的预期中,郭家学强调今后即便发生收购也完全可以用股票来进行,而不是现金,“只要公司市值成长快,企业成长快,谁愿意要现金?他们更愿意我给他支付股票而不是支付现金。”
  
  优势 提升行业价值
  如果云南白药坚持到今天,郭家学净赚40亿以上。
  
  “郭家学是医药行业价值的发现者,他最适合的角色应该是管理一家基金公司,他绝对是最理想的基金管理人,因为他能发现一个行业里最有价值的东西,而且能用比较低的价格整合到自己旗下,然后再发掘价值。”这是一位医药行业证券分析师对郭家学的评价。
  对于“医药行业价值发现者”这样的称号,郭家学并不谦让,在他看来,他完全具备这样的一种能力,即便是出手云药的失败,郭家学也仅是理解为“在不恰当的时候做了不合适的收购”,丝毫不影响他对云药的价值评估。
  “能够发现行业价值,把这个资源重组以后能够进一步提升它的价值,同时提升这个行业的价值,这是东盛最大的优势。”
  这不是郭家学的狂语。通过几年的发展,东盛在医药行业就打造出了一个相当有分量的系列产品:白加黑、盖天力、维奥欣、小白、信力、四季三黄、瑞珠、定坤丹、龟龄集等。这样的品牌清单也同时印证了郭家学营销运作以及品牌管理的功力。
  对此,那位将郭家学称之为“价值发现者”的分析师认为:“东盛科技现在是中国医药类上市公司拥有战略资源最高的企业。”仍以清单为证:
  其一,东盛科技2006年以95%的股份控制了山西老字号企业广誉远,据悉这是一家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医药企业,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药企业,比北京同仁堂早128年,主要产品为皇室用药,其主打产品为定坤丹和龟龄集,两个产品都是国家保密品种;
  其二,东盛拥有青海制药集团52%的股份,涉足麻醉药品,这是在中国医药行业唯一的一个垄断行业;
  其三,东盛的“白加黑”品牌出售创造了中国在消费企业领域跨国合作的新纪元。而依靠东盛的管理能力及营销能力,假以时日,东盛依然可以培育出若干像白加黑这样的品牌。比如“盖天力”品牌,现在是中国驰名商标,累计生产销售超过100亿片,平均一个中国人已经服用过8片盖天力;
  其四,在现代中药领域,东盛科技旗下投资2亿多元的西安工厂设施在全国保持领先,主导产品维奥欣、四季三黄软胶囊。抗病毒口服液.脑乐静口服液等等都是国家社保用药,增长潜力巨大;
  其五,品牌影响优势。在东盛历次品牌调查当中,90%以上的老百姓认为东盛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70%以上的被调查人认为东盛是一家大的跨国公司,东盛拥有良好品牌形象,东盛已经被国家工商局批准为中国驰名商标,在东盛科技体系中拥有两个中国驰名商标,近20个省市级知名商标。中央政府现在正在下大力气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公司已经筛选出400个最常用品种,统一打东盛商标,作为城市社区和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用药,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对于这样的战略资源优势,这位分析师说近期东盛科技的股票上扬,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借助了什么概念或者是什么题材,“我认为更多的原因是投资价值的发现,作为一家医药的上市公司,现在同时拥有这么多战略资源的,东盛现在绝对是全国医药行业的领先者,没有一家医药行业同时拥有这么多的资源,很多医药企业基本上都在一个领域,基本上围绕一个方向有优势,而东盛在重要的医药战略特别是中药领域都有很强的优势和基础”。
  这位分析师还说,郭家学这单白加黑交易,不仅创造了中国医药行业被全球顶级医药企业认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投资人对整个中国医药行业的价值重估和发现,大大提升了中国医药行业的价值。
  不过凡事总会留有遗憾,“价值发现者”郭家学在“价值实现”的道路上走得并不顺利,他的美好预期总是被一些挫折所埋伏,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假设:如果云南白药我坚持到今天,我净赚40亿以上。
  “无论云南白药、潜江制药、包括中国医药工业集团,包括我过去对其他一些公司的投资,没有一个投资是失误的,我的价值发现是没有失误,失误在那里?就是公司现金流战略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
  郭家学的表述的确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方向,郭家学如今对资本的态度以及对产业的收缩是不是就在努力寻找一条实现价值的道路呢?
其他文献
严格说来,钟伟于经济学是半路出家。1986年上大学的他随波逐流地选择了当时很热门的物理学。但是一次偶然,他在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红色的小册子,随意抽出来翻了几下,从此便走上了一条当时难以想象的路。    “经济学改变了我的性格”    当一篇文章有三个“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就是垃圾。  钟伟拿的是哈耶克的著作,他看过后感到很受启发,甚至根据自己的感受动笔写了不少文章。在那个年代,学术圈近乎与世无争,
期刊
自今年4月以来,这家根植于浙江义乌的家族式制造企业,已经数度成为绯闻与新闻的主角了,尽管每次都是情非所愿。  股改后的*ST长控(后更名为“*ST浪莎”, 600137.SZ)复牌,开盘当天涨幅高达1083.84%。并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被紧急停牌。  事后证明,来自股市上的种种质疑,的确冤枉了浪莎与其创始人翁氏三兄弟——浪莎控股集团总经理翁关荣、浪莎控股集团事局主席翁荣金、浪莎控股集团总裁翁荣弟
期刊
顶级生物制药公司押宝中国  礼来中国不得不做的投资    文·本刊记者刘建辉  “我们计划未来五年内在中国投资1亿美元用于研发。”6月4日,世界制药企业排名前十的美国礼来公司全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COO)李励达(John Lechleiter)在上海宣布。   应该说,1亿美元(约7.62亿人民币)的投资在近几年的中国绝对不能算一个大单,至少从新闻角度看,没有足够的冲击力。但是,如果注意到2005
期刊
拆分GE?  伊梅尔特跟华尔街的偏见作战    文·本刊记者杨柳  在接手GE这家“由著名CEO管理的著名公司”之前,有一年,杰夫·伊梅尔特差点被杰克·韦尔奇扫地出门。  伊梅尔特当时是公司的副总裁兼塑料部门的总经理,1994年,该部门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一边是已经签好产品价格的合同。伊梅尔特一筹莫展,当年,他的部门只实现了7%的利润增长,与20%的增长目标差了一大截。  此后的
期刊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有谁还记得自己儿时的梦想?又有多少人真正将梦想实现?法国人苏和(Herve LADSOUS)6岁时曾经梦想到中国看看,50年后,他不但实现了这个梦想,还成为了法国驻华大使。    两个梦想的实现    “我6岁时偶然读到《马可波罗游记》,马上被这本书中所讲述的故事所吸引了。我突然之间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有一天能去中国看看。”苏和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说,他就这样与
期刊
杨伟强最终还是离开了他一手创立、9年多来荣辱与共的公司。  这个公司曾寄托了杨伟强的宏伟壮志——3C融合和PC三强。为了这个梦想,他隐忍多年。为了这个梦想,他四处寻找投资者。为了这个梦想,他学会打高尔夫。  壮年之际,他还是离开了。  有人说,杨伟强的离职是因为吴士宏的回归。  TCL集团的内部人士并不这么看,“他是TCL最乖的高管”,这位人士透露,“是他自己要走的。”  更多的人说,杨伟强的离职
期刊
“每天早上睁开眼睛,我总要先想想,自己是在哪儿里,在做什么。”一位企业家曾经向笔者这样描述自己“空中飞人”的生活状态。在企业家这个群体里面,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某种意义上说,一位真正的企业家,首先要是一名真正的行者。  行走,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心理状态。  “我要做天大的生意。”货通天下,如此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是先人晋商乔致庸的理想,也是如今无数人在商海中沉浮的目标。  要做天大的生意
期刊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潮汕老板们热衷于将他们的企业上市,而在几年前,这个地区虽然聚集着大量的优秀民营企业,但他们并不屑参与到资本市场中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  2007年,时值中国证券市场18周年,借着“要发”的彩头,中国股市的总市值在8月中旬突破了21万亿,甚至超过了2006年中国GDP的总值。在这一让人眩目的数字背后,资本的魔力正在演绎着又一轮的造富运动。  潮汕老板们的上市热,只不过是中国资本市
期刊
关于与陕西延长石油合作的最新进展    《英才》:中联石化与陕西延长石油的合作已经进行一年多了,如今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许智明:目前,我们的合作已经得到了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合作的细节和条件有待双方进一步商讨确定,8 月陕西省吴副省长将带领代表团到马国油田实地考察。  《英才》:为什么选择延长石油作为合作对象?  许智明:在国有四大石油公司里面,只有延长石油是一家地方性石油企业。按照
期刊
这位拥有“华尔街之王”桂冠的资本老手相信:最佳的投资机会往往出现在市况最艰难的时候。    说蒙上阴影有点夸张,但眼下的凯雷资本事件确实有损于凯雷投资集团“聪明投资者”的形象。  2008年3月16日,凯雷资本公司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的A股股东批准了董事会提出的清算计划,将停止抵押贷款基金的运营并清算剩余资产。  凯雷资本是一只投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基金,凯雷投资集团是它的投资顾问,集团内部的部分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