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把长剑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yz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剑
  
  剑者,百兵之君,从蚩尤造剑为祖,至今越数千年。剑术曾为最高之武技,因其高,便托以神授仙传之说,而使其更高之。英雄斗剑,历代流行。张三丰为剑仙,汉蔡伦精剑如神,东周赵国有剑客三千,自古武林精剑之人更是无法计数。剑流行与否显示国之强弱,所以盛世精剑者层出不穷,剑也因而在兵器史上最富传奇性。
  剑为短兵之师,乃是君子的武备。斗剑有礼,不能轻易伤人,否则,绝难成为剑侠。对敌专攻其要害,重在三节九窍,讲究八法、九要、十诀。舞剑动作高雅,见机而动,随势而变,刚柔并举。斗剑有四忌、四绝。四忌为:一忌猛进无术,二忌攻防无备,三忌轻视敌人,四忌缺乏胆气;四绝是刺喉、刺心、刺腕、刺膝。
  剑至化境,能够以无形之气压倒有形之技,身心剑与阴阳之气融合一体,周身轻灵,犹如天龙地蛇,飘摇若仙。
  
  二、双把长剑的渊源
  
  “南有少林刺虎剑,北有双把劈刺剑”,中华双把劈刺剑是先秦剑文化的宝贵遗产。据载,双把劈刺剑的始创者是秦始皇,唐朝李贺就有“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的诗句。公元前246年,少年赢政继位,此后的十几年内,他以武力扫平了诸侯国,成为统一全国的始皇帝。凶残暴虐的秦始皇,曾两次被刺,因此他十分担心自身的安全,便令人按其要求铸造了当时最先进的双把长剑,以防不测。秦始皇得剑后,不论身到何处,总把双把长剑悬在腰间。后世皇帝、王侯也都将双把长剑当做必备武器,此剑也因此得以流传。据传,宋太祖尤擅双把长剑。在宋时,双把长剑的技术内容得以充实与发展,有势有法,并有双把剑谱传世。也是在宋代,双把剑谱被传到了朝鲜,在明朝年间,又辗转传回了中国。由于历代得传双把长剑真谛者多藏而不宣,故使此国之瑰宝深藏在民间。
  
  三、柳叶劈刺双把螳螂剑由来及师承
  
  明末精于少林武术的王郎反清兵败后,到崂山华严寺出家。王郎将玄妙的大刀招法融进双把长剑中,加以贯通,独创了“柳叶劈刺双把螳螂剑”。此剑经圣霄道人扩充,以武当剑法为基础,汲取戚家剑法拧、裹、转、翻之精粹,融汇俞氏棍法之精髓,冶诸家名剑法为一炉,使其独具风格与特点,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柳叶劈刺双把螳螂剑是螳螂拳的独门兵器,它与太极螳螂拳相融并存,历代只传嫡系一脉衣钵传人及掌门人,因此外界难窥其全貌。
  
  四、柳叶劈刺双把螳螂剑的技术内容
  
  柳叶劈刺双把螳螂剑随着太极螳螂拳的发展而更加完善,其理与太极螳螂拳相同,以“阴阳、刚柔、虚实”六字为心诀,又按八卦阴阳相生之理,衍化出先天八剑,此八剑如环无端,阴阳循环无始无终,可随意衔接,乃至演化无穷。剑法以阴阳各十三字绳之,阳宫(攻)—卜三字:撩点封豁,格刺甩窝,缠崩抹劈另有“带”字一个;阴宫(守)十三字:身弯步活,点引迎进,托闪漏提,另有“挂”字一个。
  柳叶劈刺双把螳螂剑有体用之分,阴阳六剑为体,先天八剑为用,奇门八剑只在奇正变化之中,不招不架的散招剑法,则以闪展腾挪为要。
  
  五、柳叶劈刺双把螳螂剑的风格
  
  柳叶劈刺双把螳螂剑较难掌握,因为一米多长的长剑,是有一定重量的,演练者不仅要身体强壮,而且还要求身体灵活。演练时刚能断金裂石,柔能藏机而不发,慢如抽筋拔骨,快似霹雳火闪。
  
  六、柳叶劈刺双把螳螂剑的特点
  
  柳叶劈刺双把螳螂剑,势分顺逆,剑分阴阳,结构严谨,造型优美,而其精髓却是实战,这从双把剑的结构上,就可看出它潜在的攻击性;它要求使用者有扎实的腰马功夫,肩背和双臂也要承受住剑与敌械碰击的力量。临敌制胜,性命相搏,随机设势,固中扼之,抢占先机,避锋逼入,一招制敌,只在尺寸争锋。临战须正对中线,玉环斜马,如螃蟹之横行,左右趋避,牵连进之,走则螺旋,每以步步占中心为第一要旨,促身逼进,短器难接,长械不捷,削杆沾杆,双把剑主破中长兵器,它所发出的力量,是其他兵器的两倍!道不可言尽,语曰:“剑法奥理玄中玄,道在师父学贵专”。
其他文献
截拳道两节棍短小精悍,携带方便,棍法易学实用,是极佳的健体防身之物。笔者在此提供两节棍最常見的20个招法,供同道研修。基本持棍姿势详见《精武》2002年11期28页。特别说明:本文中“白蛇吐信”等势属动态招法,与静态持棍势名虽相同,意义不同。  1.流星赶月:主要用于苏秦背剑势与白蛇吐信势之间的过渡,保护身体侧面并伺机发动进攻。由苏秦背剑势开始(图1),松开在下方的左手;右手运棍在体侧划立圆(图2
期刊
刻苦习艺  霍文学,祖籍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小集村,1938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父霍殿阁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兼保镖,父亲霍庆云则被溥仪指定为“御前侍卫”。从懂事起,霍文学就见惯了爷爷和父亲打拳练功的场面。他们练起功来拳拳生风,打得窗户纸唰唰响。脚脚震地,震得墙头直摇晃;扎起对枪来,快如闪电,穿梭不停,使人日不暇接。还有父亲的球功,能双手各刁起—个十多公斤的铁球并围绕全身运使自如,能练出超人的臂
期刊
八极应手拳是霍氏八极拳中很重要的拳法之一,它与霍氏八极拳中的“八大开”具有同等的技占作用。应手拳的套路是霍殿阁先生早期在天津任教期间所创编的。  民国时期,奉系将军许兰州在天津有一公馆(今天津市河北区瑞安街6号),人们称之为计兰州公馆。计兰州幼年时就喜爱武术,家传少林武功勤习不辍,尤以擅使弹弓和护手勾为名,又长期邀“神枪”李书文来部队和家中任教。许兰州先生一生颇爱武术且喜与武林高手交往,神枪李书文
期刊
从八极拳自立门户开始,一般把八极拳先师吴钟尊为一世。吴钟是山东海丰县(今山东省无棣县)人,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就投身河南嵩山少林寺习武。以后去过山西五台山,拜当家的老禅师座前受业,学习练气与养气之法。三年后返回山东海丰县老家,把练气与养气之法融合在拳法之中。以后又经过罗疃的张克明老先生、神枪李书文等先师使八极门内功逐步完善,对武艺功力的增长帮助甚大,效果显著。习武者,如不懂气功之法就练不出上乘的武
期刊
褚民谊(1884-1945年),原名明遗,字重行,浙扛吴兴人,同盟会早期会员。后因与日本政府勾结,被国民党政府以“通敌卖国”罪处死于江苏。  褚民谊早年是比较进步的。他出身于医生家庭,父亲褚吉田是当地名医,教于甚严。褚民谊幼年即能熟读四书五经。他14岁那年,被送至苏州天赐庄传习医院,跟随美国人柏乐学习英语,两年后回乡人寻经公学,研读中西文学作品及各类中外读物。1903年,他东渡日本读高中,继而升人
期刊
时间:2004年9月,一个阳光有点毒辣的午后。  地点:北京体育大学一座写满历史的教学楼前。(武术学院的办公楼正在修建)。  人物:朱瑞琪教授、王涛和小舟。  关于朱瑞琪:朱瑞琪,现任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武术八段,国际级武术裁判员。自幼学习南拳,上大学后又学了长拳、查拳、形意拳、太极拳等。1979年起,从事散手(散打)的教学、训练及科研工作,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个“武状元”和数名
期刊
预备式:两脚并拢,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睛平视前方(图1)。左脚向前上步,右脚跟抬起,同时两臂微屈由身体两侧向前下方穿出,掌高与腹齐,掌心斜向上;上动不停,两臂向后摆动,再由两侧绕环至体前,掌心向内;右脚上步合于左脚旁,同时两掌变拳,两臂屈肘稍外展,向左甩头(图2)。   第一招蜻蜓点水:右腿稍屈,身体向右倾,左脚向左侧弹戳,高不过膝;同时左臂向左攉搪,右拳不动(图3);身体左转90度,左腿
期刊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是说《三国演义》这部书中,论武艺,人中要数吕布;论脚力,马中要数赤兔。可是,当时还骑着赤兔马的吕温侯也不是出则必胜。诸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先有张飞与他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又添关羽,二对一,斗三十合,仍然“战不倒”他;最后,老大刘备耐不住了,“斜刺里也来助战”。俗话说,好汉难敌双拳,何况温侯只是一人一马一兵,面对发誓同生共死的三人三马四兵(刘备的兵器是双股剑),再神气的角
期刊
(接上期)解放后,郝向荣在永年师范任总务主任。校长郑炎请郝向荣教学生学练武派太极拳。其时,李亦畲之曾孙李光藩(李槐荫之子)在该校读书,也跟郝向荣学拳。郝向荣还邀请张振宗先生(郝为真之入室弟子,拳架推手均属上乘)每周六晚上莅校教拳,姚继祖、魏佩霖等人与之研习推手,李光藩也跟随学习。(见李光藩《风雨沧桑话太极》)  “文革”开始,郝向荣被迫停止教拳,其子也不再习拳。“文革”后,郝向荣到永年二中工作,侄
期刊
武术谚语中素有“起腿半边空”、“起腿不过腰”之说,所以千百年来,在传统武术套路中,大部分腿法攻击技术是以低腿技术为主。在真实的打斗之中,许多格斗专家建议格斗者尽量避免起高腿,以利于控制自身的重心。所以跆拳道练习者在掌握基本跆拳道技术后,为了提高自身的格斗能力,可再学点擒拿或者摔跤技术。  在传统跆拳道技法中,擒拿训练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擒拿的诀窍在于擒锁或者拿住敌人四肢关节、筋骨,使其不能抵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