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粉尘爆炸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各配件安装简便,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安全可靠,经济环保,成功率高。既适合教师课堂演示,也适合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装置和进行实验。
关键词:粉尘爆炸;爆炸极限范围;实验改进;安全教育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2-006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粉尘爆炸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成功完成该实验,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爆炸原理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有利于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然而,不少化学教师反映按照教材中要求的装置(见图1)及做法,实验难以获得成功。原因是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有3点不足:一是所用器材因为是金属罐不透明,学生无法观察到粉尘燃烧及发生爆炸的过程;二是实验成功率不高;三是教材中装置制作较难,所用材料不容易找到。基于上述情况,近年来有不少化学教师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粉尘改进:由于面粉易吸水潮湿且颗粒较大而不易点燃,因而有些老师把面粉放在锅中炒,或烘烤,或放在微波炉里进行加热使其干燥。(2)火源改进:有些老师把蜡烛引燃改为用低压电源的电热点火器点火,或在220 V电压下使铜丝因过重电荷产生电火花点火。这些改进效果虽较好,但制作过程复杂、操作不便,还存在安全隐患,更不适合学生动手进行实验。(3)反应器仍用金属罐:金属罐存在—定的不安全因素,且不易观察容器内实验现象,制作也较复杂。(4)反应器材料改进:将金属罐改为各种硬质塑料瓶或塑料桶。这些改进虽能增加视觉效果,但有些容器反应空间太小,且制作过程十分麻烦,不利于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粉尘只有悬浮在空气中并分布得相当均匀,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爆炸。颗粒越细的粉尘密度越小,越容易悬浮在空气中,并易与空气混合得均匀。颗粒大于400微米的粉尘则较不易悬浮在空气中,也不易与空气混合得均匀,即使用强点火源也不太可能爆炸。依据粉尘爆炸的原理与条件,结合近些年来粉尘爆炸实验改进的经验,粉尘爆炸实验应满足以下要求:(1)用食用油壶做反应器。用透明塑料壶代替金属罐做反应器,不仅避免了实验危险性,而且可以方便地看到随着轻轻吹气,粉尘向上移动的情况、蜡烛燃烧情况及粉尘燃爆情况,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粉尘爆炸原理的认识,理解面粉厂、淀粉厂要避免明火和火星的缘由。(2)反应器应足够大并有良好的密封性。反应中产生大量的热是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反应器的气密性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实验中能产生大量的热,需要反应器在盖好盖子后,蜡烛仍可以继续燃烧。因此,选用较大容积的容器(4~5L的食用油壶)做反应器,既保证了实验成功率,又防止了容器中大量的热不会把反应器熔化。(3)用食用淀粉做粉尘。食用淀粉颗粒直径比面粉小,更容易燃爆。(4)用漏斗形容器替代桶形容器盛放粉尘,并向上鼓气,便于粉尘沿漏斗壁向上成雾状运动,利于粉尘与空气混合均匀。(漏斗颈内放置一个合适的铁钉,吹气时由于铁钉在漏斗颈内不断上下、左右振动,可以保证气体不断从铁钉帽四周向燃着的蜡烛吹起大量雾状的粉尘,确保该实验成功)。(5)用嘴吹气比洗耳球和气唧给粉尘鼓气更易控制气流大小。
2 实验过程
2.1 实验用品
仪器:三脚架(或两块砖头)
材料:食用淀粉、2个5L空色拉油壶、1个开塞露、1m长乳胶管、火柴、纸条、3~3.5cm长铁钉1个、剪刀、硬纸板、粗铁丝1根、透明胶带、5~6cm长蜡烛1支
2.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见图2。
实验装置的制作如下:
(1)制作密封反应器。把2个大小相等、品牌相同的5L色拉油空壶洗净,一个壶从底部向上16cm处用剪刀剪下来,把口剪齐(用带底的小的部分);另一壶从底部向上6~7cm处剪下来,把口剪齐,用壶底部盖住大壶口,修剪到密封为准。由于油壶外壁凹凸不平,是很好密封的。
(2)修平大壶底部。剪一个直径稍小于15.8cm的圆形硬纸板,剪好后放在大壶底部,平整后用透明胶带把硬纸板与大壶底部固定,使得大壶底部平整,好放置蜡烛。
(3)制作并安装塑料漏斗。从药店买一个开塞露,挤去液体,用剪刀从最大直径处剪开来,洗净即成一制作好的漏斗(颈内放有铁钉),见图3。 把粗铁丝烧红,按照漏斗颈部直径尺寸,在大壶底部垂直烫一个孔(距离壶壁约4cm处),把漏斗从壶里向外插出(要保证密封,不能漏气)。
(4)连接漏斗与胶管,把1m长乳胶管与漏斗颈部下端相连接。
(5)在大壶底部固定蜡烛。加热熔化蜡烛底部后把蜡烛粘接固定在大壶底部硬纸板上(位置在距壁约4cm处)。
2.3 实验操作步骤
(1)把铁钉放进漏斗。
(2)称1.5g淀粉,用纸条送入漏斗内。
(3)把大壶放在三脚架上,或放在侧立的两块砖上。
(4)点燃蜡烛,立即盖严大壶,马上用嘴轻轻从胶管末端向漏斗吹气。吹气时,用劲不能太大,否则吹起的粉尘不会形成雾状,不利于均匀分布。正确的吹气方法是:眼睛边看边轻轻估摸着吹,吹的力度能够使粉尘均匀地向上呈雾状悬浮起来并散开,当粉尘包围了火苗时,随着“嘭”的一声就会看到大火把盖子冲开,爆炸现象非常壮观。这时,大壶中的蜡烛火焰并没有熄灭,再盖住大壶,进行第二次吹气,又会听到、看到与第一次同样的现象。加淀粉1.5g可做实验2~3次。如果密封处夹上一根细铁丝,让反应器漏点气,则每次向上吹起粉尘后,都可以听到“啪”的一声,可连续做多次,但看不到有火焰产生。
2.4 改进后的优点
(1)实验装置所需材料易得,充分利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各配件安装简便,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安全可靠,经济环保,成功率高。便于教师演示,也便于学生独立操作。
(2)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粉尘爆炸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爆炸发生的原理、条件有更深刻的理解。
3 问题与讨论
3.1 蜡烛不能过长、火焰不能太大
蜡烛5~6cm长、火焰不需要太大(一般即可),目的是为了防止盖子被烧坏。
3.2 制作反应器的两个油壶要大小、牌号相同
用作反应器的油壶,必须是大小、牌号相同的,这样便于密封。
3.3 促使学生养成防止粉尘爆炸的意识与习惯
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粉尘随处可见,它在爆炸前毫无征兆,但爆炸能产生极大的能量,其危害是触目惊心的。通过成功的粉尘爆炸实验,能使学生理解其爆炸原理、特点,有利于学生了解发生粉尘爆炸的条件:(1)粉尘本身具有可燃性;(2)粉尘具有相当大的比表面积;(3)粉尘悬浮在空气中,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极限范围内的混合物;(4)有足够的点火能量。从而,使学生养成防止粉尘爆炸的意识与习惯。
关键词:粉尘爆炸;爆炸极限范围;实验改进;安全教育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2-006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粉尘爆炸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成功完成该实验,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爆炸原理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有利于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然而,不少化学教师反映按照教材中要求的装置(见图1)及做法,实验难以获得成功。原因是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有3点不足:一是所用器材因为是金属罐不透明,学生无法观察到粉尘燃烧及发生爆炸的过程;二是实验成功率不高;三是教材中装置制作较难,所用材料不容易找到。基于上述情况,近年来有不少化学教师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粉尘改进:由于面粉易吸水潮湿且颗粒较大而不易点燃,因而有些老师把面粉放在锅中炒,或烘烤,或放在微波炉里进行加热使其干燥。(2)火源改进:有些老师把蜡烛引燃改为用低压电源的电热点火器点火,或在220 V电压下使铜丝因过重电荷产生电火花点火。这些改进效果虽较好,但制作过程复杂、操作不便,还存在安全隐患,更不适合学生动手进行实验。(3)反应器仍用金属罐:金属罐存在—定的不安全因素,且不易观察容器内实验现象,制作也较复杂。(4)反应器材料改进:将金属罐改为各种硬质塑料瓶或塑料桶。这些改进虽能增加视觉效果,但有些容器反应空间太小,且制作过程十分麻烦,不利于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粉尘只有悬浮在空气中并分布得相当均匀,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爆炸。颗粒越细的粉尘密度越小,越容易悬浮在空气中,并易与空气混合得均匀。颗粒大于400微米的粉尘则较不易悬浮在空气中,也不易与空气混合得均匀,即使用强点火源也不太可能爆炸。依据粉尘爆炸的原理与条件,结合近些年来粉尘爆炸实验改进的经验,粉尘爆炸实验应满足以下要求:(1)用食用油壶做反应器。用透明塑料壶代替金属罐做反应器,不仅避免了实验危险性,而且可以方便地看到随着轻轻吹气,粉尘向上移动的情况、蜡烛燃烧情况及粉尘燃爆情况,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粉尘爆炸原理的认识,理解面粉厂、淀粉厂要避免明火和火星的缘由。(2)反应器应足够大并有良好的密封性。反应中产生大量的热是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反应器的气密性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实验中能产生大量的热,需要反应器在盖好盖子后,蜡烛仍可以继续燃烧。因此,选用较大容积的容器(4~5L的食用油壶)做反应器,既保证了实验成功率,又防止了容器中大量的热不会把反应器熔化。(3)用食用淀粉做粉尘。食用淀粉颗粒直径比面粉小,更容易燃爆。(4)用漏斗形容器替代桶形容器盛放粉尘,并向上鼓气,便于粉尘沿漏斗壁向上成雾状运动,利于粉尘与空气混合均匀。(漏斗颈内放置一个合适的铁钉,吹气时由于铁钉在漏斗颈内不断上下、左右振动,可以保证气体不断从铁钉帽四周向燃着的蜡烛吹起大量雾状的粉尘,确保该实验成功)。(5)用嘴吹气比洗耳球和气唧给粉尘鼓气更易控制气流大小。
2 实验过程
2.1 实验用品
仪器:三脚架(或两块砖头)
材料:食用淀粉、2个5L空色拉油壶、1个开塞露、1m长乳胶管、火柴、纸条、3~3.5cm长铁钉1个、剪刀、硬纸板、粗铁丝1根、透明胶带、5~6cm长蜡烛1支
2.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见图2。
实验装置的制作如下:
(1)制作密封反应器。把2个大小相等、品牌相同的5L色拉油空壶洗净,一个壶从底部向上16cm处用剪刀剪下来,把口剪齐(用带底的小的部分);另一壶从底部向上6~7cm处剪下来,把口剪齐,用壶底部盖住大壶口,修剪到密封为准。由于油壶外壁凹凸不平,是很好密封的。
(2)修平大壶底部。剪一个直径稍小于15.8cm的圆形硬纸板,剪好后放在大壶底部,平整后用透明胶带把硬纸板与大壶底部固定,使得大壶底部平整,好放置蜡烛。
(3)制作并安装塑料漏斗。从药店买一个开塞露,挤去液体,用剪刀从最大直径处剪开来,洗净即成一制作好的漏斗(颈内放有铁钉),见图3。 把粗铁丝烧红,按照漏斗颈部直径尺寸,在大壶底部垂直烫一个孔(距离壶壁约4cm处),把漏斗从壶里向外插出(要保证密封,不能漏气)。
(4)连接漏斗与胶管,把1m长乳胶管与漏斗颈部下端相连接。
(5)在大壶底部固定蜡烛。加热熔化蜡烛底部后把蜡烛粘接固定在大壶底部硬纸板上(位置在距壁约4cm处)。
2.3 实验操作步骤
(1)把铁钉放进漏斗。
(2)称1.5g淀粉,用纸条送入漏斗内。
(3)把大壶放在三脚架上,或放在侧立的两块砖上。
(4)点燃蜡烛,立即盖严大壶,马上用嘴轻轻从胶管末端向漏斗吹气。吹气时,用劲不能太大,否则吹起的粉尘不会形成雾状,不利于均匀分布。正确的吹气方法是:眼睛边看边轻轻估摸着吹,吹的力度能够使粉尘均匀地向上呈雾状悬浮起来并散开,当粉尘包围了火苗时,随着“嘭”的一声就会看到大火把盖子冲开,爆炸现象非常壮观。这时,大壶中的蜡烛火焰并没有熄灭,再盖住大壶,进行第二次吹气,又会听到、看到与第一次同样的现象。加淀粉1.5g可做实验2~3次。如果密封处夹上一根细铁丝,让反应器漏点气,则每次向上吹起粉尘后,都可以听到“啪”的一声,可连续做多次,但看不到有火焰产生。
2.4 改进后的优点
(1)实验装置所需材料易得,充分利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各配件安装简便,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安全可靠,经济环保,成功率高。便于教师演示,也便于学生独立操作。
(2)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粉尘爆炸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爆炸发生的原理、条件有更深刻的理解。
3 问题与讨论
3.1 蜡烛不能过长、火焰不能太大
蜡烛5~6cm长、火焰不需要太大(一般即可),目的是为了防止盖子被烧坏。
3.2 制作反应器的两个油壶要大小、牌号相同
用作反应器的油壶,必须是大小、牌号相同的,这样便于密封。
3.3 促使学生养成防止粉尘爆炸的意识与习惯
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粉尘随处可见,它在爆炸前毫无征兆,但爆炸能产生极大的能量,其危害是触目惊心的。通过成功的粉尘爆炸实验,能使学生理解其爆炸原理、特点,有利于学生了解发生粉尘爆炸的条件:(1)粉尘本身具有可燃性;(2)粉尘具有相当大的比表面积;(3)粉尘悬浮在空气中,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极限范围内的混合物;(4)有足够的点火能量。从而,使学生养成防止粉尘爆炸的意识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