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PRMT6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2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沉默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6(PRMT6)基因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

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SE-1和人胃癌细胞株(AGS、SGC-7901、MGC-803)中PRMT6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胃癌细胞株MGC-803分为沉默对照组(NC)、PRMT6沉默组(si-PRMT6)、过表达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组(pcDNA-p65)、si-PRMT6+pcDNA-p65组及PRMT6沉默同时过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si-PRMT6+pcDNA-MMP9)。Western blotting检测PRMT6、NF-κB/p65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率。

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PRMT6 mRNA在GSE-1、AGS、SGC-7901、MGC-803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41±0.114、2.141±0.132、2.716±0.231、2.825±0.30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082,P<0.001),与GSE-1细胞相比,PRMT6 mRNA表达水平在AGS、SGC-7901、MGC-803细胞中明显升高(均P<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PRMT6蛋白在GSE-1、AGS、SGC-7901、MGC-803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90±0.101、2.847±0.331、2.925±0.419、3.278±0.46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83,P<0.001),与GSE-1细胞相比,PRMT6蛋白表达水平在AGS、SGC-7901、MGC-803细胞中明显升高(P=0.008;P=0.002;P=0.003)。MGC-803细胞沉默PRMT6 48 h后,NC组和si-PRMT6组中的PRMT6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921±0.110、0.303±0.045;PRMT6蛋白表达水平为分别为1.032±0.105、0.289±0.043;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917±0.089、0.660±0.069;细胞迁移率为(89.122±5.109)%、(30.831±4.463)%;p-p65/p65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分别为0.947±0.143、0.285±0.023;si-PRMT6组PRMT6 mRNA表达水平、PRMT6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增殖活性、细胞迁移率、p-p65/p65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均显著低于NC组(t=9.006,P<0.001;t=11.338,P<0.001;t=3.954,P=0.017;t=14.881,P<0.001;t=7.919,P<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NC组、si-PRMT6组、pcDNA-p65组与si-PRMT6+pcDNA-p65组中MMP9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202±0.138、0.318±0.018、2.849±0.217与1.595±0.19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410,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si-PRMT6组MMP9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NC组(P<0.001),而si-PRMT6+pcDNA-p65组MMP9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pcDNA-p65组(P=0.002)。MGC-803细胞转染si-PRMT6同时转染pcDNA-p65或pcDNA-MMP9 48 h后,NC组、si-PRMT6组、si-PRMT6+pcDNA-p65及si-PRMT6+pcDNA-MMP9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923±0.054、0.608±0.024、0.818±0.035与0.807±0.029,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343,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si-PRMT6+pcDNA-p65组与si-PRMT6+pcDNA-MMP9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si-PRMT6组(均P<0.001);4组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85.195±3.176)%、(28.419±1.845)%、(60.490±7.231)%与(53.653±6.76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72,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si-PRMT6+pcDNA-p65组与si-PRMT6+pcDNA-MMP9组细胞迁移率显著高于si-PRMT6组(P=0.002;P=0.003)。

结论

PRMT6沉默可抑制NF-κB/MMP9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抑制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和迁移。

其他文献
肝外胆管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复发率高,预后差。随着现代医学和放疗技术的发展,放疗联合手术、化疗、胆道支架等在可切除及不可切除的肝外胆管癌治疗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显示外照射放疗、近距离腔内放疗、立体定向放疗等多种放疗技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但其临床应用仍存在争议。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因子Kazal 1型(SPINK1)是蛋白酶抑制剂家族成员之一,因其在卵巢癌、胰腺癌、肝细胞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SPINK1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
目的研究服用二甲双胍对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Ⅰ型子宫内膜癌(E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之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45例合并T2DM的Ⅰ型EC患者(糖尿病组)与同期147例不合并糖尿病的Ⅰ型EC患者(非糖尿病组)的临床资料,合并T2DM的Ⅰ型EC患者中二甲双胍组23例(口服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非二甲双胍组22例(口服其他类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
目的探讨SUMO特异性蛋白酶1(SENP1)调控内质网应激转录调节因子X-盒结合蛋白1(XBP1)参与肝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理样本,检测肝癌、癌旁组织及不同肝癌细胞株中SENP1及XBP1的表达情况;分析肝癌组织中SENP1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免疫荧光与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ENP1 s
NTRK融合基因是儿童和成人多种肿瘤类型的致癌基因。由这些融合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具有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TRK)酪氨酸激酶结构域,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在不区分肿瘤组织类型的前提下,NTRK融合阳性患者使用第一代TRK抑制剂(如拉罗替尼或恩曲替尼)治疗后,其有效率高达75%。大多数患者对第一代TRK抑制剂耐受性良好,长期使用TRK抑制剂可出现继发性耐药,其耐药机制通过NTRK激酶结构域突变
目的探讨局部及全身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外科就诊的骨巨细胞瘤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及术后是否应用唑来膦酸分为唑来膦酸组(n=21)和非唑来膦酸组(n=21),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功能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不良反应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唑来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作为肿瘤微环境中的主要免疫细胞已成为乳腺癌进展的重要参与者。微小RNA(miRNA)可调控转录后基因表达而改变TAM功能,影响其极化分型及转化,最终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了解miRNA在TAM极化中的作用机制,可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诊断思路与临床治疗策略。
上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手术后复发率高且预后差。既往临床研究结果多数基于回顾性研究,对于术后辅助化疗是否可以改善患者生存尚有争论。近期临床试验结果支持辅助化疗可改善局部晚期UTUC患者的无瘤生存,含铂类药物方案是术后辅助化疗的标准方案。目前尚缺乏术前新辅助化疗与术后辅助化疗对照的临床研究结果,随着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进展,新药联合辅助治疗方案可能会进一步改善UTUC患者生存。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与miR-34c-5p的靶向调控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手术切除且经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n=56)和乳腺良性组织(n=14),采用HTA2.0和miRNA4.0芯片检测CXCL10和miR-34c-5p在两组中的表达并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进行验证;采用Pe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与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对于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作用,且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皆支持这一理论,预示着二甲双胍可能会成为子宫内膜癌(特别是晚期和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